这个数据很常见,是郑铁生的统计。
《周静轩诗在《三国演义》不同版本的演变及其意义》一文,网上也很容易找
第27则 血流芒砀白蛇亡
第51则 誓把功勋建
第52则 月缺不改光
第56则 当时手足似瓜分
第56则 玄德关张离散后
第61则 昨朝祖授军中失
第94则 赤壁鏖兵用火攻
第153则 当年父子镇荆襄
第167则 坐帐谈兵按六韬
第193则 匹马单枪敢独行
第193则 一马能将万骑冲
第209则 诸葛先明识魏延
第227则 司马当年命贾充
第234则 后主昏迷汉祚颠
倒是说嘉靖本有27首、45首、50首以及85首的,俺是闻所未闻。
貌似我没说“嘉靖本有27首、45首、50首以及85首的”吧?另,56和193那两句是一首诗,所以只有12首。
当然要问了,是哪位学者?原文如何说的?
1、沈伯俊在《校理本三国演义》的《前言》中指出:(1)《三国演义》的各种明刊本并非“都是以嘉靖本为底本”,诸本《三国志传》是自成体系的。(2)从版本演变的角度来看,志传本的祖本比较接近罗贯中的原作,甚至可能就是罗氏原作(当然,不同的志传本的刻印者可能都有所改动);而嘉靖本则是一个经过较多修改加工,同时又颇有错讹脱漏的版本。
2、1996年,英国学者魏安出版了《三国演义版本考》一书,对现存的《三国》版本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全面、最细致的研究。他先后查考了26种不同的非毛评本版本,包括绝大多数学者以前无法看到或未予注意的两种:一是上海图书馆所藏残页,其刊行年代很可能早于其他任何现存版本;二是西班牙爱思哥利亚(Escorial)修道院图书馆所藏嘉靖二十七年(1548)叶逢春本,其版心书名作《三国志传》,卷端书名有《新刊通俗演义三国史传》、《重刊三国志通俗演义》等数种,全书10卷(每卷24则),每半叶正文上面有图像1幅。怎样确定各种版本之间的关系?魏安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通过“串句脱文”来比较。他指出:“在一本书流传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种很特殊的抄写错误,那就是如果在几行之内再次出现相同的(或略同的)词(或词组),抄写者在抄写的时候很容易抄到第一次出现的词(或词组),然后在原文里看错地方,而从相同的词(或词组)第二次出现的地方继续抄下去,结果是新抄的本子里脱漏一段文字。因为抄写者是读串了句子,这种抄写错误可以名为“串句脱文”(英文叫做homoeoteleuton)。”“因为串句脱文既容易辩认且多出现,所以是很适合作为确定版本关系的证据。”“原则上可以判断,假如甲本在一个地方有串句脱文,而乙本不脱文,那么乙本不可能出于甲本,但甲本有可能出于乙本或者乙本的一个祖本;也可以判断,假如几种版本都有同一处串句脱文,它们必定都出于一个共同的祖本。”他在各本《三国演义》里总共找出了154个串句脱文例子。在此基础上,他将现存的《三国》版本分为AB、CD两大系统,认为《三国演义》版本的基本演化关系是这样:元末明初,罗贯中写成原本《三国演义》;经过一段时间的流传,罗氏原本演化为现存各种版本的共同祖本——“元祖本”,其特色是正文分为10卷,每卷首记录该卷的年代起讫,卷一首有总歌,有许多夹注,但是没有任何关于(花)关索的情节,也没有周静轩的咏史诗;元祖本分化为AB系统的祖本和CD系统的祖本,分别在明中叶刊行,AB系统均为官本或江南本,其读者多来自士大夫阶层,CD系统均为闽本,其读者多来自小市民阶层;AB系统祖本的主要变化是:正文改分为12卷,每卷后记录该卷的年代起讫,卷一首的总歌被去掉,正文中增入引自《资治通鉴纲目集览》等史书的注释及论赞,等等;CD系统祖本的主要变化是正文中增入周静轩诗72首;由CD系统分出的C1分支,正文改分为20卷,增入花关索故事;D支,正文改分为20卷,正文中增入关索故事;AB系统中的B支,逐步演化出夏振宇本、周曰校本、李卓吾评本、毛本,等等。魏安对版本的掌握相当全面,其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意义,比较科学,因而其论述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当然,魏安的研究也有可议之处,尽管他取得了一定突破,但其结论是否完全正确,尚需作进一步的考察。
《三国演义》在罗贯中创作以前,早已流传多年,所谓钟繇诗是否在流传中已经产生,就难以考证。
而《红楼梦》乃是曹雪芹独创,并非出自前人。
两者本来就不是一码事,证明后者跟证明前者没有必然联系。
俺啥时候说是合力创作了?
罗贯中书中明确表明是“后人”“前贤”“史官”的诗,乃是引用,就像在论坛上表明了是转载,并非原创。
假如钟繇诗确实是罗贯中原创,水平也确实高于其他赞诗,那就说明原创的比转载的好,这并不能反映任何问题。
就像俺转贴一篇文章,该文风格跟俺自己的口吻完全不同,你能说是有人冒充俺发了文章?
至于红楼梦没有表明是转载,而前后诗词水平不一样,这反映出问题。
当然你要说红楼梦后几十回是曹雪芹某亲戚所作,那你也自便。
“《三国演义》在罗贯中创作以前,早已流传多年”?笔误吧。
呵呵,问题是这嘉靖本里没有署名后人、前贤的诗数量也很多,跟钟繇诗的差距也不小,而且还有大量署名“史官有诗曰”云云,请问冒牌兄,这些是转贴还是原创?可惜周静轩同学名头太大,他老人的“转贴”不小心给后人拧出来了。这也是罗贯中所为?
ps:俺就不要冒牌兄举证,何以这些转贴就一定出自老罗,而不是后来的抄录、刻印者?
再说篡改之前,拿出篡改的证据来。
没有证据就不能提观点么?冒牌兄所谓“原创云云”也不就是一个观点嘛,你还能拿出“原创”的证据来么?
你想说啥?现在不是俺要证明什么,是应该由你来证明什么。
你应该证明嘉靖本中的错误,是编纂者造成的,而不是原稿中就有的。
这个前提就是作者就是不会犯错的。
现在的问题就是有很多漏洞,在叶逢春本、嘉靖本等版本中都有,这种当然是因袭了作者的错误。
红楼从剧情到文字,完全是曹雪芹原创,断无前人可以借鉴。
假如你要说三国也是酱紫,那就算一码事吧。
我从来就没有提过“这个前提就是作者就是不会犯错的。”名家长篇小说里面疏漏比比皆是,以至于托尔斯泰要将自己的作品反复检查五次才脱稿,很多大师可没这个耐性。
嘿,冒牌兄不是说提个观点就要拿证据么?你口口声声说漏洞、漏洞,证据呢?
《红楼梦》借鉴《金瓶梅》世人皆知,老毛评《金》:“红楼梦的祖宗来了”,王朔读《金》:“不但抄思想,连细节也抄”。南飞的话没有说服力,这两位又如何?
毛宗岗为啥要大么大规模的修改?
假如你要认为黄本的修改必然是有源头,那毛宗岗想必也是见了真本了
气概文鸯点评的主观性还不够明显么?
就在评点钟繇诗之前,他这么说:
演义中,王朗是个庸才加马屁精,他的那首诗无非是说曹操可以称帝,当然诗是由罗贯中代笔的,罗贯中也不会替庸才作什么好诗,我们就不去谈它了。
但就两首诗来说,钟诗的马屁味只会比王诗更重。
如果就评点词句来说,俺说20%已经很给面子了。
呵呵,毛氏出于何种动机大改特改,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黄本祖叶逢春本而改这个也是有人研究过的,要不要原文?
拜托,我问的是“词句”,你举出一点评“创作思想”的例子来干嘛?评“创作思想”还能客观啊
就现在研究版本学来说,残叶不算被重视。
专门研究过其时间的文章也就几篇,俺不知道,你那“一般”是怎么得出来的?
嘉靖本是公认最早的本子,也是错讹最多、篡改最恶劣的一个本子。
这是矛盾的来源,麻烦举证,谢谢。
残叶是被录入文集的,这种方式的收录自然有其选材体例。既然专业学者敢说“很有可能”比嘉靖本早,自然是有依据的,还不能用“一般”吗?
冒牌兄是不是误以为“也是错讹最多、篡改最恶劣的一个本子”是相对所有版本而言?不好意思,在下所言只是在这三种版本里对比。相信这一点不用我举证了吧。
研究红楼原貌,是因为后面的章节缺失,续本跟原本有很大差异,所以有研究的必要。
至于三国,即便之前有抄本,跟现有的本子差别也不会太大,所以你的“还以原貌”伟大目标是不会有什么人认可的。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自己努力吧。
ps.“共产主义幽灵”俺还真没当一回事。
版本差异直接危害到众武评爱好者的标杆问题,冒牌兄不好此道自然无有体会,就不必以己及人了
俺们搞得就是小众
ps: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有意讨论这我们去思想区开一帖就是。
俺可没臆测,三国研究者多半没把黄本看得有多重。
极力推崇该本子的就是张志和,其他有关的研究文章,基本就是针对张氏的“黄本早出论”进行反驳而已。哪来的什么标志性版本?
研究演义版本的人大多认可的标志性版本是嘉靖元年本和叶逢春本,而简本系统中,朱鼎臣本也比黄正甫本更具有代表性。
假如不是张志和标新立异引发的争论,黄本最多也就具有一定参考价值而已。
可以说,现在看重黄正甫本的,基本都是受了张志和的影响。
这个“标志性版本”的观点看来是我原创的,冒牌兄最好直接举证反驳
另,我看重黄本是因为志传体系我手头只有这一个版本。如果网上有叶逢春本下载,黄本自然可以扔一边了。
顺便提一句,我可从来不认为黄本是最早的刻本。张志和考证与相应的反驳我也看过,基本上被驳到体无完肤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07-11-18 11:50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