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所形成的主旨,其推动因素中存在汉族承袭一脉千年的思潮,而这个比例并非巨大,或许只是微小。《红楼梦》中反满因素的客观存在,不能仅认为是辛亥革命前后高涨反满思潮下的“应运”之论、“时务”之论,蔡先生“猜笨迷”的方式,不能掩盖其所得到的正确感知。方法的牵强不等于结论的必然错误,这是西方逻辑下无法理解的推论。
唉……狐兄的结论南飞着实不敢恭维。如果万言考证就为了确定区区"反满因素的客观存在",在下窃为狐兄所不取。文学有那么难吗?一定从这个角度求证吗?
无心之语,狐兄请原谅。
现在翻倒年前那个回帖,不觉哑然。辨析的结果倒是有了,只不过没有多大意义:95%以上的“脂评”都不是脂砚、杏斋、畸笏这些曹雪芹近亲留下的,绝大多数都是历代抄书人的涂鸦。不过七十五回的眉批很有意思,证实了在下对古典章回小说创作方法的一个猜想:每回的对联标题是全书写完之后才加进去的。这个想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对于南飞来说。狐兄如有意可去找来看看,手上没书,只能凭记忆了:“第七十五回 #夜宴##发悲音 #中秋##得佳谶 (时间记不清了) 俟雪芹补之。”
如今在下相信这句话:从文学作品中考证,比从政治史中考证容易得多,也准确得多。三百年来太多浮躁“红迷”,我得到这个教训。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07-4-4 18:50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