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人中吕,鬼中羽 于 2012-12-12 23:53 发表
哈哈,避开了所有关键处,偏偏选了下面一种解释性、可能性的部分说了老半天。
看来,自己意识到初中物理行不通了哈。
那就好,总算有进步了。
所谓十万,当然不可能是襄阳一个城里出来的。嗯,某马甲不 ...
某鬼的假设终归还是假设。
扇自己?襄阳“城”里出来的和襄阳地区的是一回事?pia pia 作响了不?或者,你某鬼说我所说的所有投奔刘备的人都来源于襄阳“城”里的证据瞧瞧?
我所说过的:主要来源是在刘备过襄阳城那会儿。
不愿投降的南下,南下到哪?难道有荆州人认为南下到江陵就可以不投降曹操了,理论上不愿投降的话,应该去往的方向一个是刘备,而另一个是江夏刘琦那,最不应该的方向才是南下,还是更南的地方?你某鬼做这种假设的时候到底经过大脑和荆州局势的考虑了么。关键问题:为什么这种明显不愿投降的迁徒不见于任何记载,而不愿投降的分歧记载也完全没有?
到现在你找到关键证据支持了么?找不到吧?
又来搞笑了,到当阳被追上就不大规模了?这是哪门子的规定?所以说,你所说的不需要证据就自然而然是历史真相?
没有迁徒记录哪怕连多数人不愿投降的记录也没有也能证明你所随口说的是史实?
至于其他的,不过是你初中物理常识的错误运用。最典型的如下:
怎么同一支军队,同样走300里或多一些,前面那段要19日,过了襄阳后只花了1日1夜。两者的速度相差近十倍!
1日1夜和前面轻军前来襄阳的队伍是“同一只军队”???也就是说,你某鬼所说的轻军来襄阳的那只已经是5000精骑了?
再回答你前后行军速度差距为什么这么大----曹操至宛城刘备就已经察觉并南下,所以曹操的速度应该从宛城到襄阳,而曹操是从哪里起弃辎重到襄阳的?这个时间点某鬼很自然的想当然成是曹操再宛城就这么处理了,当然得出了曹操轻军如龟速的论调了嘛,再加上,樊城到襄阳有一条大江相隔,刘备从樊城撤退后,渡口船只已经被关羽带走(后来关羽从襄阳处水路就率领数百艘船出行),因此,让曹操慢下来的最主要原因,应该是渡江凑船所耗费的时间。
实际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
曹操轻军向江陵的时候,是曹操已经到达了新野之后,而刘备呢?则是曹操到了宛城就已经跑路了。所以,刘备至于当阳和曹操轻军的时间重叠部分只有部分重叠而已。把曹操轻军理解成刘备到襄阳开始,那是一样是自顾自的混乱理解罢了。
这已经算是额外回应你的搞笑物理论调,而你所谓的“假设旁支”恰恰是你那个论调的致命缺陷之一:投奔刘备的人主要在什么地方。这一点上,你连半毛钱史料都给不出支撑,你懂么?你不懂嘛。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再把眼光放回比至当阳这句话上:
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典略曰:备过辞表墓,遂涕泣而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
是人都知道,关羽去江陵并不发生在刘备到当阳之后,所以,某鬼把比到当阳理解成:到了当阳之后,那么时间点就跟后面那句完全对不上号。这就是某鬼混乱的物理常识和历史常识以及文言文常识导致的混乱理解。而比至当阳这个刻度是从刘备渡江到当阳这整个过程的统计,才能跟遣关羽会江陵的时间点对应上。如果某鬼认为两句话没有明确的上下文时间关系,那我只能说这某鬼常识相当给力。
某鬼到底说过哪些关键点了?----一个都没有。是啊,如果某人到现在都还在枝节末叶上罗里吧嗦,对他那怎么理解成到了当阳之后才日行十余里的关键理解一个字不说,还真没必要跟你讨论下去。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12-12-13 10:04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