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5-21 12:21 发表
马甲你从那本《魏略》见到有写诸葛亮在军中突然呕血数升。诸葛亮呕血是《魏书》讲的,已经被裴松之评为魏方夸张之说。再看《三国志》的讲法,诸葛亮病倒,连远在成都的刘禅也能派遣尚书仆射李福来探病和讨论国家大事(相信所指的是诸葛亮死后的权力安排),李福离去后数日又返回再问,诸葛亮才讲先任蒋琬,后是费祎。从这段史料来看,诸葛亮病倒而且病情严重的时间是有很长时间,足够上报成都,成都派遣李福至前线,李福两见诸葛亮又花了数天,这样长的时间,诸葛亮是知道自己已经活不成,就是连李福见诸葛亮后也知诸葛亮支持不了多长时间,于是又回到前线一定要问到诸葛亮有什么后事安排才走。
在这段时间中,要是诸葛亮觉得需要解决魏延问题的话,是有足够时间去解决,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只有召回魏延解除他的兵权或直接送回成都,我们看到诸葛亮从没有这样做。诸葛亮对魏延可是很信任的,诸葛亮不但没有解除魏延兵权,更在早几年前已经给予魏延持节的权威,在诸葛亮病倒之时,全国除诸葛亮之外,只有魏延是持节的,可见当时的魏延的地位之高。而且就是魏延怎样高傲,蜀汉诸将可都是服的,他们是相信魏延会是诸葛亮后的领军人物,这可是《三国志》有清楚记载的。
杨仪的工作主要负责后勤,领军工作不只是负责后勤的文吏可以胜任,更何况还在交战中的领军任务,《三国志》提及的撤退安排,本来就是问题重重,光看诸葛亮的性格怎会想牺牲魏延及整支先锋部队,再讲以诸葛亮的性格,想撤军的话早已经在自己病倒下就会亲自率领撤退,一生谨慎之人怎会在人生最重要的大事就偏偏这样乱来。
最大的可能是诸葛亮有留下魏延接掌兵权的遗令,杨仪扣住不发,私下与相府的属员决定要撤军,由于魏延位高权重,没有诸葛亮在,相府的属员动不了魏延,才会有什么魏延不退,大军就放弃魏延的先锋自己撤退的说法。并非是诸葛亮保杨仪,如果诸葛亮想杨仪接指挥,那一定要早在魏延面前就讲,魏延不服就按违反军令拿下。诸葛亮早已经给予魏延持节事实上算是早已经有安排魏延接军权,不然没有需要给予魏延这样的权威,在蒋琬时,连任大将军的费祎也没有持节,到了要领军救汉中时才给予。.
1 夸大是一说。病急总是事实。至于你说有很多时间,诸葛亮从病下,到真正决定退兵才去安排撤退事项这个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你考虑过了?而且,你所谓的很长时间,是指半个来月就能妥善解决好魏延事情?连健康的诸葛亮魏延尚且在军帐内拔刀动粗的,病倒了而且情况越发严重的诸葛亮还能搞定魏延?
2 诸人皆以为魏延必替代亮==全体上下都服魏延?拜托别这么搞笑想当然了。从魏延事后无一人为其求情你觉得你那很多人都服魏延成立?觉得魏延要替代诸葛亮,是因为你说的地位上魏延就是诸葛亮之下的第一人。而不是诸人都认为魏延是最适合人选。ok
3 如果诸葛亮有那么长命安排,会在不直接遣使给魏延掌兵权的命令,而是把这个命令变成个遗命来搞??你也太搞笑了吧,领军打仗自然是要交给魏延,可行军撤退不是后勤的文吏能胜任,那诸葛亮怎么可能把后勤工作交给那个姓李名严的家伙?管后勤别以为就只是“后勤”,安排行军路线,选择护送物质的方式同样需要他们注意的。这都是战争以外的东西。而显然,诸葛亮不是让杨仪去打仗,而是让两位颇长于军事的人作为后殿----姜维、魏延。
可见诸葛亮并非那排杨仪不擅长的工作给他,杨仪的任务就是率军撤退,而防止魏军直接进攻蜀军主力的任务,则是由姜维魏延承担,魏延跑了,姜维也还在。这点赵云也一样,他可是选择亲自断后,而令邓芝率军撤退。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10-5-21 19:00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