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香港李飞 于 2008-12-28 12:15 发表
曾拜读过兄台的若干观点, 一直无緣向你讨教, 现有幸和你进行友好交流一下。
《吕乂传》中所述的诸郡不响应, 到底是郡守不发兵还是民众不应征导致郡守无兵可发呢? 也许我这段用字的字眼精确度不太准确, 还望解释得详细一点。
譙周的投降问题, 这点我用的字眼确实应加上间接二字, 因我只是欲表明北伐加強蜀汉內部凝聚力这观点比较勉強, 《吕乂传》中所述的算是直接佐证; 譙周的投降论, 蜀汉內部环境确实远较诸葛亮治蜀时, 矛盾大很多, 但或多或少总能说明比沒有史料支持能加強內部凝聚力这观点, 信服力多一点。
至于民变, 我的肤浅看法是若人民温饱, 又沒有不滿情绪或內部矛盾, 更沒有豪族和外在势力介入, 间中发生一两次可能是地方官员的问题。但不是两三次的话这倒值得研究。我抛出民变这问题是有三个层次的: 1. 列出民变的发生地点、时间和种族; 2. 对比一下蜀汉其余时间发生民变的时间和频率; 3. 再对比一下曹魏当时本身的民变和频率。
若间中一两次可能是地方官员的不公引发, 或偶然一两个不法的豪族挑起, 但正如內文所述, 抛开建兴四年那有孙权势力介入的那次, 蜀汉五十年中少数民放有民变八次, 其中三次居然是发生在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期间的短短四年內! 若抛开国內外政治、军事和经济等等诸多因素, 按常理, 民变偶然间中发生一两次的话, 也应是每四五年在少数民放地区发生一两次, 但青蓝兄好像沒有再深入解释为何民变在北伐期间异常的高频率。还有, 那三次中的其中一次是汶山郡叛羌, 这点青蓝兄也是知道的(只因你已说明南中为两次)。莫非你认为汶山羌是偶然、在广汉、绵竹仅是一小伙数十名山贼吃饱饭沒事干且又沒脑子, 上山立寨连军队物资也胆敢抄掠这样的事, 又是偶然、南中两次更是影响还存, 所以才是三个偶然加起来, 在诸葛亮北伐用兵规模中较大的第一、四和五次中, 活像中彩票头獎机率中如此幸运, 才偏偏在那段期间时这么高频率的发生? 那何解蔣琬和费祎治蜀时又沒鬧几个连军资也敢掠的山贼呢? 莫非真的是诸葛亮很幸运?
至于何解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至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的六年半期间, 何解民变最多的魏反而一两次民变也沒发生, 青蓝兄好像也並无著墨。当然若能补充当时期间魏有民变, 那我也可以在友盟主站书库中替张泽咸和朱大渭教授所著的《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增补若干资料, 为此而向青蓝兄你感激。
其实我只是认为有不止一次民变发生, 且在不同地区、时间和种族发生, 只是或多或少表达出北伐对蜀汉是有影响的, 但远不是亡国前的那种大规模民变。“三次民变不是巧合”, 意思应改写成“建国五十年中, 在大模用兵的第四和第五次北伐短短四年內发生三次, 如此异常高的频率和发生的时间段上来看, 应不是巧合”。
我再细看农业问题一段, 好像沒有把北伐粮尽退兵放在战事影响国內农业生產, 相反, 更多的用墨是标明运输途中的高耗粮。不过, 不是零伤亡、壮丁应召入伍导致劳动力下降, 且有严重耗粮, 说战争对双方农业皆有负面影响好像並沒有错, 除非能从曹魏那里获取更多的人民和存粮, 但好像这並沒有发生。
至于郭淮一段我看得不甚明白, 还望青蓝兄以另一个表达方式再解释一次。我沒有指出郭淮是政治杰出人才, 只引用了凉州刺史徐邈和雍州天水郡太守鲁芝对自己境內的复原情况。也沒有说当时雍凉官员不行, 只是说北伐让曹魏比较重视当地的官员选材和任命, 这情况当然是和其他內州作比较。
无北伐国力不见得提升多少, 这不置可否, 只因理论上, 在正面发展的速率上, 沒有连年战事应比有战事为快。至于粮食问题, 倒联想起隋末很多人都靠杨坚时的仓库起家, 反正在古代农业社会中, 人口和存粮多总沒有太大的坏影响。
吕乂传里的描述应该是郡县和民众都不响应调令,谁也不是战斗欲望很强盛的不是?但却并非是出现逃兵潮,这点比起曹魏的逃兵潮可是差远了,曹魏运输部队到前线时都逃了一大批人。
投降论的产生跟诸葛亮的关系,只能说,是因为诸葛亮没能成功扭转局势,不能使蜀国攻下凉州以补充丢荆州的损失。平衡不了三国的力量,最终让蜀国率先从内部矛盾中崩溃。但绝对不应该说成是因为诸葛亮北伐导致国力不前而后来才出现投降论。
民变在诸葛亮执政期间,两次南中叛变属于受前段时间的长时间脱离蜀汉控制的影响,异族在经历了诸葛亮平判,马忠等人的平叛后才平静下来,不见得跟诸葛亮北伐政策有关系。异族叛乱能一举破平永不复叛的例子,兄台应该找不出来吧。
广汉,绵竹“山贼”,注意,是早已成为山贼了,而不是因为诸葛亮北伐而民变山贼的。因为诸葛亮率领主力北屯汉中,兵力的调动必然会使原本不敢猖獗的贼盗们猖獗起来,除非兄台有证据证明,这一伙人不是一早就是山贼,而是诸葛亮北伐后突然由民变而成的山贼。我觉得,能迅速有明确的渠帅将领这种组织架构的一只军队,不像是刚刚成为山贼的农民组成的。张疑只斩了渠帅,山贼这伙人就散了,而且还没用什么怀柔政策,用的完全是镇压政策,也不见其后更频密的北伐引起这伙兄台口中“吃不饱饭的民众造反”,莫非他们突然都吃饱饭了已经?显然的,这伙人,并不是你口中受北伐影响的民众么。
另外两次的南中少数民族起事跟北伐有关这说法实在太勉强。原因如下:诸葛亮的南中政策在平南中后就一直是一样的,并没有因为北伐而特别加重了南中各族的负担,为什么北伐会影响到南中各族呢?如果说南中政策早就定好了,南中部分渠帅在政策完全没受到北伐影响而加剧南中各族负担的情况下还要造反,那么应该推测的原因是:原来的政策就很重,让南中各族好了伤疤忘了痛,继续造反,但是在马忠等人两次平叛后,南中再无造反,而马忠等人是贯彻诸葛亮的南中政策的,说明造反跟南中的政策关系也不大,最后只能推测到是因为前面时间里,南中各族从来就没有真正承认过刘备的统治,而是被用兵镇压的,心未服撤,有渠帅豪强心有不甘,想趁着诸葛亮北屯汉中,战事紧密的时候再度造反脱离蜀汉的控制,仅此而已,因叛乱而死的那位吕凯同学,在郡有极高的声望,如果因为北伐而反,乱民不会拿这些好官开刀吧?
兄台是以因诸葛亮北伐加速的雍凉二州的实力恢复,我则是从曹魏根本用人上说明,雍凉二州的负责人本来就是郭淮,负责治理的也是郭淮,而且治理得颇有成效,长安户籍更是超逾百万,这都是在诸葛亮北伐前就恢复的程度,各处要冲也早有军队把守,诸葛亮北伐后,没见雍凉的负责官员被撤换,也没见政策受到什么影响,所显著提升的,只是“军备”。而不是雍凉二州的生产力。关中本来就是产粮之地。第四次北伐魏军缺粮时,也是议欲关中大运,而关东缺粮,也是调关中粮食救急。不知道兄台要说的是诸葛亮造成啥结果?
负面影响应该指的是超负荷的消耗粮食导致国力衰退,而在诸葛亮5次北伐时期,貌似没发生此事,蒋琬还整得足兵足食,说明诸葛的北伐虽然消耗着不少粮食,但是暂时而言,蜀国还消耗得起,蒋琬后来接班时,也考虑过从另一路出兵伐魏,调人去修往上庸的通道,打造船只等。更农田方面,受到影响的貌似是魏国多些,有次备战发展到了要调用羌民存粮的地步,加之连年受灾,影响十分巨大,而由于诸葛亮北伐戛然而止,使魏国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才使得其国力度过了一个艰难时期,迅速恢复过来,虽然有点巧合(曹魏碰到灾荒)。
诸葛亮北伐用蜀国能耗得起的本钱去迫使魏国消耗剧烈,配合孙权的用兵,再加上点运气,使魏国内部出现了小危机,虽然最终无法改变局势,但是并不算弊大于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