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俘斩万计 于 2009-12-27 13:30 发表
第五、对《晋书-宣帝纪》的史料取舍态度理解有误
《晋书-宣帝纪》写到诸葛亮最后两次北伐战争内容所受到的质疑,主要有以下五种:
。。。。
丁、 写司马懿在攻坚-追击战中大破诸葛亮,却偏偏不写张合在追击中被射死,这是极其卑鄙的笔法;
戊、 阳遂之战司马懿的言辞表达和《三国志-郭淮传》里面的记载有雷同,明显是盗用郭淮的功劳转到司马懿名下。
。。。。
丁种质疑,这看似卑鄙,其实完全是误会,这只是史家编写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常见问题而已。
《文心雕龙-史传第十六》载:
“然纪传为式,编年缀事,文非泛论,按实而书。岁远则同异难密,事积则起讫易疏,斯固总会之为难也。或有同归一事,而数人分功,两记则失于复重,偏举则病于不周,此又铨配之未易也。故张衡摘史班之舛滥,傅玄讥《后汉》之尤烦,皆此类也。”
------------------其实想象一下就知道这种质疑是根本不成立的!唐修《晋书》时,《三国志》行世多年矣!张合之死,可谓是众所周知,想掩饰也掩饰不住!就算掩饰了,对编写者也没有任何的物质利益可言,其他的为司马懿避讳的质疑仿此。
另外,《晋书-天文志》的星象纪录里,就有张合阵亡的内容,说《晋书》故意掩盖张合阵亡,是没有根据的。
戊种质疑,细读《三国志-郭淮传》,即可知郭淮的意见表达,和司马懿的意见表达完全可以连接起来,是将领提出见解,主帅加以接纳和补充,不需要启用二者取其一的方法。这种将领和统帅的商议,有《郭淮传》中“宣王善之”一句为证。只讲司马懿运筹而不讲郭淮,除了旧晋书对司马懿的突出吹捧的因素外,也有上文《文心雕龙》提到的纪传体“数人分功”的问题存在。
武功水司马懿万骑袭蜀军无当飞军,被蜀军浮桥上飞过来的箭矢吓退的内容你有解释过啥来着?
宣王善之表示的是宣王采纳,而晋书则成为了宣王提出此种方案来执行,这是“熟人分功”??
纪传体里,诸葛亮曹真来犯同年秋,入陇,派遣魏延大破郭淮,咋没数人分工存在?
周瑜火攻之处,黄盖所提,在周瑜传记里,亦未变成周瑜提出此计。攻江陵时,吕蒙献计,周瑜传记里亦未独占此功。
偏偏郭淮两处献计就成了司马懿所提出。这种是纪传体“数人分功”???
张合之死晋书天文志并未表明在何处死。而三国志明确记载的攻坚战中,张合是不克而还,魏略记载的张合之死明确是因司马懿孤注一掷必须追击而致使张合中伏被箭伤而死,晋书统统不纳。而晋书则变成了蜀军一战而破,破而再追。三国志明载诸葛亮主动撤军,粮尽归还。晋书却活生生变成了司马懿破其围垒。
其实,你所谓的回复,一句话就能够完全无视“其实想象一下”
没办法,只能想象了。哈哈哈哈哈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9-12-27 13:4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