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风雨夕 于 2009-9-20 22:45 发表
当然不是,但却是非常重要的要素。没有情节就没有事件,没有事件也就谈不上小说。翻译水平有高有低,不敢指望译者的文学造诣和他的译文水平一样高,但你说没法翻译,这个不太认同,起码注释还是有的。实际上主帖并没有否认翻译对阅读造成的理解困难,但是语言障碍我认为这种局部现象不会影响到整体。一部小说在情节上乏味,难道应该是翻译的问题吗——这和技术有关?
你说的唐诗宋词,应该不是简单的翻译问题了。它首先是一种被压缩了的文言文,中国人自己解读都需要费精力,让国外人去解读不现实;其次它涵盖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它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体裁,严格的说诗词实际上是一种意象,而不是简单的文字描写,只能用汉文字、词表现出来,如果硬要翻译,可以说惨不忍睹;第三,诗词本身就不具备可译性,即使是现代诗,也无法做到直译和白话。另外,拿唐、宋时期的文学作品和近代文学作品相比较,这本身就不科学。就说宋代吧,居今也快一千年了,而世界文学名著的历史不过百年,这个能相提并论?
最后还是想强调一个观点:在下才疏学浅,这么多国家这么多语言著作的原著让我去读,我只能感叹一番。这论坛有比译者水平更高的没?谁能胜任?请举手。
我的意思是,有些作品,你读了译本,觉得不好,这并不等于说原著就不好。很多东西翻译之后就不是原来的东西了。这是语言上的差异,无解的。
即便是你说的情节,同样的事件,同样的情节,不同的叙述角度,不同的遣词造句,给读者的感觉肯定不同。再怎么宏大的东西,最终是要落实在一字一句的。你可以认为有些东西是超越语言的,这没问题,我也同意,但有些在翻译中是会被改变的。更何况任何语言都是浸润了自己的文化的,可能在原文里的一个词,翻译时需要加一大堆的注解,但是别的语言背景的人还是不一定能体会得到其中的韵味。比如说,汉语里的“江南”,你觉得让一个从小说英语、对中国了解极少的人明白这个词的意思,会很容易吗?
当然,觉得好还是不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没有必要达成一致。
[ 本帖最后由 飒露紫 于 2009-9-23 13:16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