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青蓝于2004-03-01, 1:39:21发表
简雍在城中声扬曰:“今曹兵将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愿随者,便同过江。”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日号泣而行。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
请问需要很多时间吗? 大人所认为的"十万众"不也是既日而离吗? 无论大人言辞再利, 终难改变新野小城, 两县之地尚且够不上十万人. 就算是经过魏后来设郡迁民, 新野郡也仅是万余户人家在, 此时尚未经分配, 荆州中心仍于襄阳. 江陵一带, 新野是怎么跑出十万余众出来的呢? 俺十分想向大人请教呀.
两县之民尚且能在日内接消息立刻聚集跟队走, 襄阳之民难道就不可随其离去的?
关系是不太大了, 刘备从樊城出发, 曹操在新野附近起兵, 刘备过襄阳尤未闻曹操逼近之消息, 然而过襄阳后刘备行至当阳曹操就到了襄阳了. 两段路的行程如何这么古怪? 明显的是襄阳之处投入队中的民众过多, 刘备吃不消了.
对于论点有什么关系? 呵呵, 重点就是:无襄阳之民, 刘备的军民队伍行军速度要快上许多. 也就是说, 刘备带新野之民走时, 行速还是可观的. 只是过襄阳捞到了十余万众时, 速度已经缓得离谱了.
刘备公私兼顾,是个“好”人,但他有能力,又处在一个重要的位子上,就升级成为一个大“好”人了
这个说法两位都能接受吧
虽然刘备做过一些不地道的事,但总的来说,他还好的,称得上“仁义”二字
曹操多数时候都是奸诈、残忍、缺德的,当然也有好的时候,这个不能抹杀
没必要为刘备取西川的事开脱,刘备本来就是枭雄
也不必抓住曹操的一两件“好人好事”就给他翻案,再说曹操本来就是比较矛盾的人
十余万百姓没什么可争议的,不管是哪里出来的,反正最后都跟了刘备。也不必拿正史出来说事,刘备伐吴时,还有“七十万”大军哩,蜀国那时一共才多少人?
新野、樊城一带确时已经成了战区,百姓已没法进行正常的生产劳动,即使不发生战斗,83万大军通过那里,其后果也是灾难性的,何况曹军的军纪并不怎么好
曹操大军压境,肯定会有大量百姓逃亡躲避战火,即使不没有刘备组织,路上的难民实在太多,客观上也会影响曹操追击刘备,曹操会怎么办呢?
刘备确实拖累了百姓,也许有些人的确是因他而死,玄德于船上望见,大恸曰:“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
但必竟发动战争的是曹操,屠杀百姓的也是曹操。徐州那次不能怪陶谦,这次也自然不能怪刘备。
传令军士一面搜山,一面填塞白河。令大军分作八路,一齐去取樊城。
忽哨马报曰:“曹操大军已屯樊城,使人收拾船筏,即日渡江赶来也。”
填河、搜山、找船都是要花时间的,所以刘备能顺利到达襄阳
用3000人保护10万人,刘备确实有点自不量力,这个也算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吧,不能算是刘备白痴
迁民不能说刘备的选择是正确的,只能说刘备的出发点是仁义的
刘备没有错,有也是乱世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