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贴两篇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文章
性别:未知-离线 飞龙在天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校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45
帖子 41
编号 5553
注册 2004-2-23


发表于 2004-2-23 23:4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第一篇文章似乎存在着不少重大的疏漏和错误。最明显的有两点。
其一,文中提到“《史记》也提及商的第一个王是他的母亲踩到一只大鸟的脚印而受孕”,可是实际上,“履大人迹”而受孕的是周人始祖后稷的母亲姜媛。商人始祖的母亲简狄是吞玄鸟卵而生契。
其二,“鹑火”是古代的十二次之一,十二次基本相当于古巴比仑的黄道十二宫,“岁在鹑火”的意思是岁星位于某一天区,和分野理论没有什么关系,而该文却以分野理论晚出而否定“岁在鹑火”的记载,我想是作者把十二次和十二次的分野搞混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飞龙在天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校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45
帖子 41
编号 5553
注册 2004-2-23


发表于 2004-3-9 18:5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伶州鸠于2004-03-08, 10:02:50发表
更何况在学术风气日趋浮躁的今天,再难得有几个功底扎实的汉学家,这次断代工程当中外国学者在文献学方面也没提出什么有价值的见解,有价值的东西仅限于野外考古学方面。

这实在是现在国内上古史研究的风气使然。
世界上的古文明中,中国古代文明留下的文献是最丰富的,其他文明,特别是最古老的几个,如古埃及、古巴比仑等留下的文献微乎其微。因此,西方上古史研究的传统就是考古学为主,而文献学基本上连为辅的资格都达不到。而中国则恰好相反。近代西方考古学研究方法传到中国之后,对中国传统方法产生了很大冲击,带来了很多有益地推动,如疑古派对古史中的缺陷的批判,如二重证据法、三重证据法的提出,如殷墟的发掘等等。但是在同时却产生了一种不好的倾向,即抛弃中国传统的,有良好研究基础的文献学研究抛开,只重考古证据,不重文献证据。这对中国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浩如烟海的史籍实在是巨大的浪费。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5 00:1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80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