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崇祯实在太蠢太不成熟, 兼罗列明代藩王的一些恶绩
性别:男-离线 zeloti
(狂战士)

Rank: 1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10
帖子 11953
编号 54239
注册 2005-11-29
家族 聚贤山庄


发表于 2012-8-17 23:5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崇祯实在太蠢太不成熟

崇祯帝朱由检1627年即位。继位伊始,就是大力清除阉党。天启七年十一月,朱由检抓准时机铲除了魏忠贤的羽翼,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缢而死后,下令磔尸于河间。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崇祯皇帝谈笑间铲除了魏忠贤集团,曾一度使明室有了中兴的可能。

      当时的明王朝外有后金连连攻逼,内有农民起义的烽火愈燃愈炽,而朝臣中门户之争不绝,疆场上则将骄兵惰。面对危机四伏的政局,朱由检殷殷求治。每逢经筵,恭听阐释经典,毫无倦意,召对廷臣,探求治国方策。勤于政务,事必躬亲。同时,他平反冤狱,起复天启年间被罢黜官员。全面考核官员,禁朋党,力戒廷臣交结宦官。整饬边政,以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尚方剑,托付其收复全辽重任。与前两朝相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

      但是,只有勤俭,方法和方向不对,还是没有用,甚至反作用。崇祯性刚愎自用,急躁多疑,又急于求成,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很多东西该做而没做,充分表现了他的愚蠢和不成熟。

      一、铲除魏忠贤集团后,阉党受到致命打击,文官集团势力立马抬头,东林党势炽。此时,崇祯应该拔擢并培养忠于自己的阉党势力;曹化淳忠贞性善,办事得力,果敢有功,应该大力培养并扩充其势力,为自己所用,以制约势力甚嚣尘上的东林党和文官集团。不让那些“皆可杀”的文官非暴力不合作之余,还动不动党争和互相弹劾,牵着自己鼻子走。


      二、明末时起义军风起、后金肆虐,而又逢各地罕见的大旱灾,导致朝廷财政吃紧,崇祯想奢侈点都不敢。因此,朝廷万般无奈下只能征收“三饷”——辽饷、练饷、剿饷,而征收这三饷又会加重老百姓负担,更加激发民变,令起义军势力更大,朝廷没钱剿匪又只能通过加重剿饷来维持军费,恶性循环,《潜规则》作者吴思称之为“崇祯死弯”。要解决财政缺口,降低老百姓的负担与民怨,崇祯只有节衣缩食从牙缝里挤的节流手段,而这已经证明是杯水车薪。最好的方法应该是开源。说到开源,这钱的源头在哪?就在藩王的口袋里!

例子:
      崇祯十四年(1641年)春正月十九日,李自成率军攻陷洛阳。福王与女眷躲入郊外僻静的迎恩寺,仍想活命。其世子朱由崧脚快,缒城逃走,日后被明臣迎立为南明的“弘光皇帝”。360多斤的大肥猪福王朱常洵走路都困难,被农民军寻迹逮捕。李自成见状,让手下人把福王绑上,剥光洗净,又从后园弄出几头鹿宰了,与福王同在一条巨锅里共煮,在洛阳西关周公庙举行宴会,与部下同食,名曰“福禄宴”。事后,李自成手下搬运福王府中金银财宝以及粮食,数千人人拉车载,数日不绝,皆运空而去。福王朱常洵的财产,成了李自成的军队在此之后几年的军费的来源。

      看看,在朝廷穷得叮当响、皇帝要穿补丁衣服的时候,不少藩王却仗着朝廷的供养,依然过着花天酒地穷奢极恀的生活,还私蓄大量钱财及粮食,完全不顾及朝廷的安危和皇帝的处境。在宁王叛乱后,很多藩王到明末时军事实力已经没多少,不会成为朝廷的威胁,却还要朝廷花大笔钱供养。供养藩王的制度是朱元璋传下来的家法,一下废除动静太大,应该缓行。因此,崇祯应该通过亲信炮制些黑材料,用意图谋反的罪名杀掉福王和其他几个富得流油的藩王三族并废掉藩国,家属流放边地,立即抄家,国库马上丰盈,财政马上好转;用这抄家的部分钱和粮食用来赈灾,老百姓怨气马上降低,不必通过缴纳“三饷”的慢性自杀方式而加重老百姓负担。


      三、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明军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战斗中,屡战屡败,已完全丧失战斗力。这时的崇祯应该感到真正的恐惧,却没有做任何安排后路的事情。南京作为陪都,本来已经有一整套官员班子备份在那里,随时以备不时之需,崇祯却没有早早坐船向南京逃跑;不逃跑就算了,到了三月十七日,农民军围攻起义京城,已经火烧眉毛,崇祯却不指定接班人、不指定托孤大臣、不指定下一任都城(一般都是南京),只在十八日晚一死了之,什么都不交代一声,极度不负责任。这种不负责任的恶劣后果,就是接班人混乱,个个都想当皇帝,导致内讧不止,让满清轻松逐个击破。


[ 本帖最后由 zeloti 于 2012-8-18 00:00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eloti
(狂战士)

Rank: 1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10
帖子 11953
编号 54239
注册 2005-11-29
家族 聚贤山庄


发表于 2012-8-17 23:5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罗列一下明代藩王的一些恶绩:

秦王朱樉,“于军民之家搜取寡妇入宫,陆续作践身死,非人所为”,“将番人七八岁幼女掳到一百五十名,又将七岁八岁九岁幼齤男阉割一百五十五名。”

晋恭王朱?,“一日无事,以军马围村落,屠无罪二百余家,其惨酷尤甚。常饲恶犬,以啮人为乐,犬不啮人,即杀其犬。小儿为犬所啮,死者甚众。”

齐王朱榑,“以武略自喜,然性凶暴,多行不法。”,“阴畜刺客,招异人术士为咒诅”。

代简王桂,永乐下旨责备“闻弟纵戮取财,国人甚苦,告者数矣”,“时时与诸子逊炓、逊焴窄衣秃帽,游齤行市中,袖锤斧伤人。”

岷庄王楩,“沉湎废礼,擅收诸司印信,杀戮吏民。”

谷王橞,“夺民田,侵公税,杀无罪人。长史虞廷纲数谏,诬廷纲诽谤,磔杀之。”

郑靖王朱瞻墉,“暴厉、数毙人杖下”。

鲁端王朱观定, “游戏无度,挟娼乐、裸男女杂坐。左右有忤者,锥斧立毙、或加以炮烙”。

伊历王朱㰘 ,“好武,不乐居宫中,时时挟弹露剑,驰逐郊外,奔避不及者手击之。”而且“纵欲败度,平居削发裸祖,男女杂处,无所顾忌”。

周府新安王朱有熺有嗜好怪癖,喜好吃活人的肝脑。常常于傍晚时间等待过往其门前的人,伺机将其诱入府中杀害并吃掉。以故王府门前下午三点以后就断人行迹。

=================
由此看来,明朝很多藩王除了无恶不作以外,就是寄生虫,吮吸这大明的营养,比起九千岁魏忠贤还远远不如。明朝皇帝不革他们的命,自然有农民起义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 本帖最后由 zeloti 于 2012-8-17 23:58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eloti
(狂战士)

Rank: 1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10
帖子 11953
编号 54239
注册 2005-11-29
家族 聚贤山庄


发表于 2012-8-18 17:5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益德张 于 2012-8-18 17:27 发表
我有时有点怀疑崇祯是不是有种“我干不好别人也别想来干,要是太子在南边立住脚甚至复兴成功就显得我是个笨蛋了,干脆大家一起死”的死要面子思维模式?

破罐子破碎,这个很有可能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eloti
(狂战士)

Rank: 1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10
帖子 11953
编号 54239
注册 2005-11-29
家族 聚贤山庄


发表于 2012-8-27 23:3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转一篇好文,事实上在宦官使用方面,崇祯到最后是有所觉悟的,只不过太晚了
===========
崇祯为何厚葬魏忠贤?

魏忠贤到底是忠是奸?如果是忠为什么要杀他还牵连了那么多人,如果是奸为何在李自成快到北京的时候又把这个死人妖挖出来厚葬了?在关键时刻是需要稳定人心的,崇祯此举不是在加速明朝的灭亡吗?事实证明,崇祯的脑子没有毛病。


满意答案死前被公布罪状、发配凤阳,死后被碎尸万段、悬首示众,崇祯上台后对魏忠贤的这一系列处置,在给当时黑暗政坛带来些许新鲜空气的同时,也让他赢得了圣明之君的欢呼颂扬。然而,十七年后,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夕,崇祯却下密旨收葬魏忠贤的遗骸,墓址就选在了魏忠贤生前早已看好的香山碧云寺。

每次读《明史》读到这里的时候,笔者总要惊讶一番,沉思一番。惊讶的是,崇祯在李自成大兵压进的危急时刻,不把全部心思放在调兵遣将上,居然还有闲心做一件与御敌守城毫不相干的事情;沉思的是,崇祯在国破人亡的慌乱绝望中,为什么会突然改变自己打倒和否定魏忠贤的初衷,重新审视魏忠贤的价值和功绩,并出人意料地为其收集骸骨、修坟立碑。

明熹宗临死前曾专门叮嘱崇祯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朱由校在生命最后时刻对魏忠贤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固然掺杂着个人私情,但最主要的是他认识到了魏忠贤在处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决,尤其是在维护大局、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的关键问题上,在事关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政治立场上,所表现出来的深明大义和远见卓识。

凭心而论,魏忠贤为巩固个人权势,未免有党同伐异、残忍歹毒的罪恶一面,但从他曾经力排众议、大胆起用辽阳战败后遭受谗言的熊延弼;不徇私情、果断罢免宁锦一战中畏缩不出的袁崇焕;抛开私怨、违心推荐赵南星、孙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诸多方面,可以看出他还是心系国家、讲求原则的。魏忠贤主政期间,国内形势良好,辽东局势平稳,这层能力、这种魄力、这份功绩,还是应该被认同和肯定的。

崇祯即位的时候,海内难民揭竿四起、关外清兵虎视眈眈,在这种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朝廷迫切需要一位魏忠贤这样富有处理军国大事经验和把握动荡时局能力的“能人”来独挡一面,虽然无法扭转国势日衰、积重难返的败亡趋势,但也不至于在短时间内坍塌崩溃。但崇祯为了整饬内政和平息民愤,更是为了报仇雪恨和独掌大权,借着朝廷文武大臣的“倒魏”怒潮,以迅雷之势彻底肃清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能够不动声色的一举铲除魏忠贤,一直是崇祯自我标榜的人生得意之作。然而,正是由于过分欣赏自己的才干,过度迷信自己的能力,却让他从自信变得自负,最后变得刚愎自用。

魏忠贤死后,崇祯起用了倡导儒家思想的东林党人,但在国内动荡、边关危急的存亡之际,那些擅长空谈、治国乏术的文人儒将能顶个屁用?杨鹤对民风彪悍的起义军实行“招安”,袁崇焕与狼子野心的皇太极私下“和谈”,无不表现出东林党人的中庸、懦弱、酸腐和无能。尽管崇祯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但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加上他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其残忍和冷酷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祯还频繁的调整干部,十七年间他竟然换了十七个刑部尚书和五十个内阁大学士。这种让人噤若寒蝉、如履薄冰的高压态势,造成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无奈之下,崇祯只好培植私人势力,重新起用大批太监.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杀殉国前的第五天,崇祯在大势已去、大厦将倾的绝望中,在听到太监曹化淳说的那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之后,终于领会到了皇兄临终前强调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深意所在。
国难当头,非常时期,个人恩怨和个人私欲是不是应该暂时放一放呢?毕竟,国祚永存,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最硬的道理。在幡然醒悟的同时,也让无力回天的崇祯在精神上彻底崩溃。收葬魏忠贤遗骸,既是对魏忠贤价值和功绩的重新肯定,也是对自己十七年执政生涯的全盘否定。


康熙四十年,东林党与满清合作进入蜜月期,魏忠贤墓被康熙下令夷平。

[ 本帖最后由 zeloti 于 2012-8-27 23:37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eloti
(狂战士)

Rank: 1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10
帖子 11953
编号 54239
注册 2005-11-29
家族 聚贤山庄


发表于 2012-8-28 19:4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64 巴卡斯博士 的帖子

没看过史书的年轻人,楼上的自我评价很到位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eloti
(狂战士)

Rank: 1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10
帖子 11953
编号 54239
注册 2005-11-29
家族 聚贤山庄


发表于 2012-8-28 21:1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司马光 于 2012-8-28 09:38 发表


崇祯厚葬魏忠贤.连明史都没记载,不要被误导了。以此事,来证明崇祯的无能,明史岂会不记载?

以崇祯的性格即使他有所醒悟,他也不会这么做。



QUOTE:
从帖中看,作者所谓崇祯“下密旨收葬魏忠贤的遗骸”并“修坟立碑”一事,应是从《明史》中读到的。而我翻阅了《明史》有关崇祯和魏忠贤的记载,没查到,于是又费时良久翻阅《崇祯长编》和《崇祯实录》,亦未见记载此事。后来在冯梦龙《燕都日记》(一说该书作者佚名)中查到原话,在李自成攻陷北京的前几天,太监曹化淳向崇祯奏言:“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闻此言,“上(崇祯)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首。”

《明史》是特指,与“明史”的涵义不尽相同。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eloti
(狂战士)

Rank: 1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10
帖子 11953
编号 54239
注册 2005-11-29
家族 聚贤山庄


发表于 2012-8-30 18:2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巴卡斯博士 于 2012-8-30 06:37 发表
你总是臆测
居然说崇祯愚蠢,不成熟?
你的层次怎么可能理解这么复杂的上层建筑

不知道谁总在臆测
不知道谁总不看主帖内容就敢回帖
不知道谁在总在没提供任何史料的情况下放嘴炮

我的层次自己很清楚,比很多人不如,不过总比那些连主帖都不看、没史料放嘴炮的来得高些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eloti
(狂战士)

Rank: 1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10
帖子 11953
编号 54239
注册 2005-11-29
家族 聚贤山庄


发表于 2012-8-30 18:3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巴卡斯博士 于 2012-8-30 06:46 发表
另外,藩王问题
这是开山祖朱元璋规定的,不允许自己的后代打工。
由政府来养
明朝末年朱家子孙有2万多人,形成朝廷巨大负担。
历朝历代,削藩都是很困难的。
即时太平时节都很困难
何况当时,党争厉害什 ...

怎么样处理藩王和藩王制度,主帖里写得清清楚楚:崇祯应该通过亲信炮制些黑材料,用意图谋反的罪名杀掉福王和其他几个富得流油的藩王三族并废掉藩国,家属流放边地,立即抄家。
至于藩王制度,完全可以一步步削减待遇,直至象征性地给一丁点点钱粮了事。

请看了主帖再来喷。

说到明代藩王,成功反叛的只有朱棣,而且情况很特殊。在这之后,藩王军事实力一步步被削弱,宁王反叛过,迅速败亡。到明末的时候,能找得到军事实力够得着当时宁王一半的??能找的到打仗够得着当时宁王的??李自成打山西,整个山西的藩王势力毫无抵抗,望风而逃,李自成抓住并砍掉藩王及其家属10000多人脑袋,别说流血,汗都没掉一滴。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19 15:0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89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