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网络学术讨论中标准像历史探源及现状, 究竟什么是愤青。
性别:男-离线 Oskarlre
(肉肉门军委主席兼外交部长领 ...)

节度留后虎豹骑
★★★★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虎豹骑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309
帖子 5433
编号 53627
注册 2005-11-21
来自 米国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07-10-11 23:25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我来维基百科一下:

愤怒青年简称愤青,该词源自于1960年代的西方国家,指欧美左翼思潮中,那些主张颠覆传统社会价值的叛逆青年。1973年香港邵氏电影公司出品影片《愤怒青年》(张彻、杜治洪导演),证明当时已经出现愤怒青年的称呼,而影片中该词特指一班对社会现状不满而急于改变现实的青年。台湾著名歌手罗大佑也自承曾经是“愤怒青年”。后来该词被简称为“愤青”,并在1990年代中后成为中国大陆网络语言中的专有词汇。用来形容中国大陆的激进中国民族主义者或有法西斯主义倾向的大汉族沙文主义者。愤青另有粪青、FQ等变体称呼,这些变体多带贬意和戏谑色彩。四个字的原称反而不常用。

愤青最初是指具有较强烈的中国民族主义信念,特别是爱国主义信念,且具有较激进的思想、言论或行动的中国人(一般是网友),其中有一部分人的理念甚至达到了极端民族主义的地步。至于温和的中国民族主义者、中国大陆的其它民族主义者、以及中国大陆以外的中国民族主义者,一般不不认为是愤青。

但现在,愤青在大陆网络上已经可以指代所有观点极端者,无论其本人立场到底支持哪一方。因此又产生了“左愤”、“右愤”一类的说法。近年来,也把受中国爱国主义教育,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称为“幼愤”。至于“愤青”本词是褒是贬因人而异,很多人将其作为贬义词来抨击此这一群体,而大多数人同意“粪青”是个冒犯称呼。除此,相对名词尚有小资,精英(汉奸)等等

愤青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产物,其起源和1989年六四后中国政府强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有人认为包括民族主义)有很大关系。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通讯手段的进步和互联网广泛使用,使中国有更多人可参与到对历史问题和国际局势相关问题的讨论中,这就为愤青这一群体的产生和生长提供相应物质基础。也有人认为,20世纪末以来中日媒体互相之间不负责任的妖魔化宣传也起推波助澜之用。

此外,对于中国当代的年轻人来说,其上一代或者上两代人的经历对这一代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譬如,对于抗日战争,中美关系,文革,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变迁等等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同时,由于这一代人的思想较之在中国困苦岁月中成长的一代来说,更加的独立和反叛,他们并不完全相信由媒体,官方,以及从教育系统获得的观点,比如说对日关系,中国的教科书中往往主张中日友好,并且缓和某些关于历史问题的分歧,但是这一代人,往往愿意以非官方的视角和材料中获得对相关事态的看法,比如说来自周围长辈的经历,或者互联网,或者其他的历史材料,甚至在线谣言,从而形成了对中日关系自己的观点,这也构成了愤青产生的内在原因。

另一方面,愤青观点的来源,并非全然来自政府的爱国主义教育,却也受到政府信息政策的重要影响。由于相当多的海外信息来源,包括历史观、时事报道等等无法正常在中国本土流通,愤青的信息接受面往往受到很大局限,无法发展正常的、全面的判断是非曲直的能力,容易以讹传讹,并受到各种貌似主流,其实是扭曲偏差的激烈言论、虚构消息所左右,造成越趋激烈、自我强化的怪圈。事实上,大部分愤青只能做到表达自己强烈的观点,然而自身素质的限制,使得其无法也不愿找出充分的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当无法从理论上辩倒对手的时候往往会强词夺理,有时甚至以粗言相向。这也是“愤青终究只是愤青”的原因。

但同样是上述原因,也有一部分人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取被中国官方封锁或刻意淡化的信息后,对于其中观点不加鉴别地全盘接受,这种情况使得他们的观点走向与之前定义中的愤青完全相反的另一个极端:如激烈反共、极端亲美等。这些人往往被冠以“右愤”之名。总的说来,中国愤青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以中国式的民族主义,中国的经济发展,台湾、日本和美国等地的各方面活动,以及当代通讯技术进步等多方面形成的。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Oskarlre
(肉肉门军委主席兼外交部长领 ...)

节度留后虎豹骑
★★★★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虎豹骑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309
帖子 5433
编号 53627
注册 2005-11-21
来自 米国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07-10-11 23:36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愤青通常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接触网络居多,很大一部分为学生,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这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在网络时代开始后中国的一种特别的现象。愤青最初只是在网络的BBS上表达着各种不满意见的少数人群,因为网络的虚拟化和不确定化,决定了最初的愤青仅是一些发表激进文字的用户。而随着中国大陆的互联网迅速发展,人群的扩大,这一部分具有极端思维的人更容易吸引媒体和民众的目光,而其队伍逐渐壮大,思想日益复杂,并且有网络虚拟个体与现实实在个体关联的扩大化趋势。现在的愤青,已经不局限于网络之中,更多的人走向街头,表现自己的主张和情绪。

愤青最主要的共同点就是态度偏激,言行走极端化。区别于美国自由主义的“性解放”时代的“嬉皮士”青年,愤青大体有下文的一些特征。但持有下面某类意见的人也不一定是愤青,例如愤青几乎全带有反日情绪,而带有反日情绪的中国民众却有很多并非愤青。

愤青有很强的政治抱负,但普遍没有实现的机会。大部分虽对民主一词持肯定态度,但并没有共同的定义和深刻的理解。多数人拒绝西方自由民主人权价值观,反对西方宪政民主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潮,但多数人对马克思、列宁的理论也没有深刻理解。在中国共产党理论体系里,他们多数推崇、突出毛泽东的功勋和毛泽东敢于对国内外敌人展开斗争的豪迈气质,对邓小平理论与其他中国共产党理论体系的重要成分关注很少。

愤青内部对民主的定义也有很大分歧,对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现象也意见不一。

大多数左派赞成和拥护共产党的执政。其中部分人主张共产党实行更加开放民主的政治体制改革,提高基本民权如结社自由、舆论自由的程度;有少数人对共产党的长期一党专政表示厌恶。在对待国家意识形态方面,真正认识并坚定信仰共产主义的人并不多,大多数是拥护现行的“初级阶段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并相信中国的崛起与壮大是历史不可阻挡的趋势。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极强信心。他们能注意到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体制问题”,但是他们的反应仅限于过过嘴瘾而已,或者是鼓吹对贪官“一律砍头”的简单做法,却没有能够(或不愿)去剖析这些“体制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也不去思考专制政权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严重阻碍作用。他们一方面渴望国外的高端的技术,另一方面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也就是肯定发达国家的科技生产力,但对它们其他方面的成就与价值多半轻蔑对待。当中国利益和其他发达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尤其是和中国有过战争的发达国家,他们更多地倾向于用“以牙还牙”的态度解决。部分愤青喜好在网络上发表宣扬极端民族主义的文章,散布谣言挑起对外民族仇恨。

右愤对于社会中的不公正与政府司法官员腐败现象通常深恶痛绝和对某一种社会现象如对高校招生、对语言政策、对医疗制度等等高度不满的并具有激进思想的人,这些人不拥护所谓的“有特色社会主义”,也不算民族主义者,只对社会不满。

在对待民族认同和意识形态上,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大陆愤青主要分两大类:自认为“极左”的“民族毛泽东主义愤青”,和民族观,传统文化观与西方,日本,俄罗斯极右民族主义者较为相似的“汉族主义愤青”。前者常自称为“爱国主义青年”,仇恨对象主要为美国,日本,台湾绿营,民运分子。常自称是毛泽东思想的忠实拥护者。也常常在“保钓”等问题上对中国政府的态度表示不满,认为其不够强硬。

后者常自称为“皇汉主义者”,认为整个中国应该以汉族文化,尤其是去除少数民族影响的汉文化为“本位”重新建立起来。他们仇恨的对象主要有清代文化,满族以及民族自决思想比较强的少数民族。在汉族主义愤青内部,南方人常以北方人受少数民族影响而仇恨之。而北方人则以南方人对方言,族群有认同感而仇恨之。汉族主义愤青又常因传统文化的专利问题,和古高句丽等族群的民族归属问题和韩国民族主义者产生激烈冲突。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Oskarlre
(肉肉门军委主席兼外交部长领 ...)

节度留后虎豹骑
★★★★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虎豹骑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309
帖子 5433
编号 53627
注册 2005-11-21
来自 米国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07-10-11 23:40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ZT 论愤青

愤青,是个在网络中,纸媒上经常被提到的群体,他们通常比较激进,而且是最挨骂的一群人(被别人骂,也被自己骂)除了愤青之外,还有一个社会群体,他们被称作“既得利益者”,顾名思义,他们是现行体制的受益者,并且对社会有着巨大的显性、隐性影响力。之所以本文把这两个看似不相及的群体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他们在民间政治意识日益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趣的是,在愤青与既得利益者群体中,也有着更加细致的分类,而这些“分类”有时却可表明,被冠以“愤青”或者“既得利益者集团”帽子的人们,其实存在着巨大的内部差异。

一、 关于愤青

先明确一下我对“愤青”的定义:他们是一群具有(至少是最初具有)强烈爱国意识,但却缺乏相应理论知识水平的激进爱国者。我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定义,将民运主义者、颠覆主义者、以及现在网上流行的“网特”等名词从愤青群体中,首先剥离出去。

【1-1】愤青的划分

其实愤青也分左右的,这也是愤青之间常常出现对攻的原因之一。

偏左的愤青们在日本、台海等对外问题上投入了较大的兴趣和精力,思想、言辞所指,动辄以武力相威胁,并且一再表明牺牲自己的决心。他们是一群朴素的民族主义者,并且缺乏耐心和宏观看法。

偏右的愤青们,常常对于腐败、改革等国内问题投入了更多的关注。他们对各种腐败案件、体制弊端深恶痛绝,支持通过更加激烈的社会变革(或改革)来尽快实现某一社会目标。之所以说他们“偏右”,是因为他们在对社会不公的谴责中,常常走上反政府的倾向,习惯将某一体制问题大而化之,进而推演为整个执政体系的无能或不合法。

偏左或偏右的愤青门都是可爱的,他们衷心地希望伟大祖国的内忧外患一夜之间消于无形。然而愤青们的争吵也经常因此展开。无论哪一种愤青,对“文革”这个话题都异常有兴趣,在愤青中,也存在着所谓的“拥毛派”和“反毛派”,通过对毛泽东的反对与否来简单地划分对文革的评价。

他们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却常常失去争论的目的:为什么要争论文革的评价。
而恰恰在对文革的争论中,体现出了愤青们缺乏理智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弊端:社会学原理告诉我们,当评价的标准不一致的时候,对统一事物的评价结果就会出现差异。他们常常忘记、或者混淆这一原理,因此我们便经常看到类似下面的“愤青式争论”:
甲说:文革害死了很多社会精英,文革是毛泽东发动的,所以毛泽东有罪,所以毛泽东不配为毛泽东
乙说:毛泽东使得中国独立、发展,文革是一个错误,所以毛泽东依然是毛泽东。

在关于毛泽东的争论中,如果采用不同的评价体系,则结果就会像上面那样完全不同。愤青们却常常乐此不疲。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愤青”,他们是被迫成为“愤青”的,说直接点,他们的“愤青”头衔是别人给与的。这些人的基本肖像通常是这样的:爱国,民族主义,尽量避免自己有激烈的“左右”倾向,具备一定理论知识,支持现政府,对体制弊端也有清醒认识,参加讨论的意识强烈。于是,当这些“冒牌愤青”们看到左派的愤青叫嚣立即攻打台湾时,就会出来说,你没搞清楚状况,因为#¥%…&&*的原因,不能马上动武。而当右倾的愤青们出来说,现在的腐败太严重了,政府简直就是满清政府,他们又会出来说,不是这样的,因为¥%•#&…的原因,所以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改革要步步为营不能稍有偏差就否定全部。之所以这些人会被别人“冠以”愤青之名,是因为他们的言论常常会触及“愤青”群体以外一些人群的神经,比如既得利益者(后面会提到)、反政府者或者一般网民(他们对愤青的界线通常很模糊)等等。也就是说,这些被称作“愤青”的“冒牌愤青”们,基本属于中间派,他们既看不惯激进,也反对消极解读。因此,他们可以说是“愤青”内部吵架的原动力。

将愤青分成“左中右”三派后,我们发现,如果没有本节开头给出的愤青定义,这样的划分是不全面且缺乏依据的。


【1-2】愤青的建设性意义

我反对将愤青解读为“破坏者”。愤青们在网上是各种言论的鼓吹者和反对者,在网络言论的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否得法,他们毕竟像蜜蜂一样充当了媒介。很多网络事件都少不了愤青们的参与,高铁的签名、日本使馆抗议、登岛、宝马案……这些事件的发起者们并不一定是就是“愤青”,然而缺乏了愤青们的发酵作用,这些事件将很难产生预期的影响。对于刚刚兴起的“网络民族主义”而言,愤青们站在最前面,他们催生了网络上的种种良莠不齐的现象,也令当局感受到了民意的强大。只要对愤青现象善加引导,那么愤青将成为大众监督的一种主要力量,并且,在一个可预见的较长周期内,会逐渐趋于理性。

愤青是“沉默的大多数”中,最早发出声音的一群人,其产生本身就映射了国内民主制度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进步。


二、 既得利益者

既得利益者群体的成分相对愤青而言更加复杂且难以界定,下面几节将就几个明显的分类分别划界并简评。

【2-1】因共产党执政而命运得以彻底转变的受益者

这类人可以说是现政府和现行体制的最坚定拥护者。他们一般出身社会底层,解放后参加工作,依靠自己的辛勤努力(读书、当工人)和“良好出身”,慢慢进入社会中上层,文革中没有或很少受到冲击。他们是国家的建设者。这些人是现体制中,最实惠的受益者,他们从体制中获得的,几乎只有利益,偶尔出现不公,对这些人而言是可以忍受的。在这种既得利益之下,这一人群对执政党和执政体的拥护是坚定的,任何反对现政府以及执政党的言论均为他们所反对。同时,由于现政府带给他们的太多,因此对于现政府体系内部的问题,即使他们心知肚明,也采取一种主观的回避态度,坚持认为眼前的任何问题都是“极少数”(比如腐败等)。这是这类人通常采取的消极维护现体制的做法。但他们决不反对改革。


【2-2】“老革命”

他们解放前参加工作,是共和国的缔造者。由于各自背景不同,他们在文革中的经历也许差异较大。但是无论怎样,他们对现政府和执政党的拥护是坚定不移的,这一点与第1小节中提到的群体基本一致。然而,这部分人却对体制弊端以及由体制弊端所产生的问题非常敏感,他们对那些“不那么社会主义化”的改革颇有微词(尤其是当改革出现问题时)。在对毛泽东的评价方面,尽管不尽相同,但是极少有人持总体否定态度。

【2-3】中年的“精英阶层”

这一群体包括的范围比较广,只要小有成就,无论做官、经商、或者是其他行业,他们都基本上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并且,在改革的过程中,通过体制带来的种种条件,实现了自身社会地位的提升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这是比较理智的一群人,他们深喑体制弊端,也深深体会到体制的好处,因此这部分人中,不乏改革的坚定推动者,而他们对于目前的改革,影响力也是最大的。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策划者也是执行者,更扮演了探索者的角色。这些人的政见很难概括,然而无论怎样,他们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并且起着积极的作用


【2-4】体制弊端的受益者(灰色阶层)

他们的身份组成与上面提到的差不多,然而他们却是灰色的一群人,他们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中,占有决定性比重的部分都来源于现体制的不完善或者弊端。比如腐败者、奸商、污染严重企业的管理人员等等。有趣的是,这些人对于现体制的维护,其坚定程度并不比第一类人差,他们起到的作用,不比第三类人小。只是,这种对体制的维护,并非善意,他们维护的是体制的弊端不被变革,或者竭力通过体制变革创造出新的弊端供其利用。这一类人,是国家发展的最大障碍,他们手中握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权力不可谓不小,改革的成本主要是针对这群人而支付的。并且,“改革就一定会损害既得利益者”这句话中的“既得利益者”,也主要是指的这样一群人。

不要小看他们,只有当他们的既得利益受到保护或者较小侵犯时,改革才能顺利地进行,全社会正在与他们搏弈。


【2-5】寻求生活改变的年轻人

这些人是社会的新生力量,对第四类人最大的反对力量就来自他们。尽管其中不乏“愤青”,但他们却是第三类人的储备力量。他们是社会变革的拥护者,但不是决策者,因此,民间政治情绪主要就来自这些人,通过民间的力量上溯到决策层,希望变革的发展符合他们的未来利益,是民间参政意识觉醒的主要力量之一。


【2-6】无既得利益者

包括弱势群体、小康生活水平线以下的农民等。他们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因为,从现行体制中,他们得到的利益最少,他们更加渴望变革,但是社会的变革不是救济,因此通常变革带来的好处分到他们手中并不多。还有一类,就是类似民运之类的那一群,他们由于种种原因,要求彻底打破现体制,其中也有原来的精英,这些人尽管成分复杂,但应属于“无既得利益”的那一群。


【2-7】“沉默的大多数”

这群人包括上面几乎所以分类,他们是体制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弊端的默默忍受者。我也不知怎么评论的。

三、 结语

敲了这么多字,我无非是想把“愤青”和“既得利益者”这两个群体从整个“民意”中提出来。文中提到的那些被分了类的人群,是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群体,在策划、决策、推动、执行、反对、破坏或(建设性)批评这些行为中,他们各自穿插,其根本的目的都是为了本阶层的实际利益。从这方面,并不存在“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

只是,当我们试图把政治生活中活跃的人群分类看待的时候,对于充斥各种媒体的种种言论和思潮,会有另一种解读。或许是对号入座,或许是换位思考。毕竟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想要改变这个社会,就必须先了解这个社会。
推荐贴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19 08:1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72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