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klause于2006-03-09, 11:44:47发表
原帖由天水英才姜维于2006-03-09, 9:51:07发表
[quote]原帖由klause于2006-03-09, 0:55:20发表
[quote]原帖由平生最爱周公瑾于2006-03-08, 22:32:30发表
[quote]原帖由klause于2006-03-08, 12:15:53发表
全错了吧
金朝当时已经和汉族融合很多了,所以蒙古之后分等级金朝西夏都是汉人一等。
南宋当时还击毙蒙古大汗一名,襄樊,京口常年拉锯争战,南宋抵抗的战功是在金朝之上的。
至于你说的什么常年拉锯,第一,蒙古在灭金后几次西征,攻击南宋的实力自然要弱。第二,蒙古的汗位几经争夺,也吸引了蒙古的许多注意力。第三,蒙古人在南方河湖纵横的地形中十分吃亏,不能发挥他骑射的优势。这条对金前期的入侵也同样,黄天荡的一度胜利还不是靠了北方人对南方地形的不熟悉?
足下实在需要历练哦
襄樊之战,蒙军使用了世界第一的(当时)波斯回回炮,由波斯工兵设计,发射最小百斤的实弹, 且蒙古大量引进金军和西域部队参与攻城。蒙军实力弱?
骑射?您老是清朝肥皂剧看多了吧?蒙古兵的特点可不是骑射,是轻骑机动以及备用战力的强悍。 蒙古骑兵中射手很少,更多是轻甲狼牙棒什么的。你如果看过黄金家族的文物展就知道了。
最后,钓鱼城崩死蒙哥汗之后才是大规模的汗位之争,笑,时间轴搞错了吧。 [/quote]
成吉思汗部队中轻骑兵居多,骑射手不能说是“很少”,反而是作战中的主战力量。蒙古骑兵战术比较独特,重甲突击是下策,轻兵骚扰是上策。前三排皆是弓骑手,以毒箭或火箭把敌人阵型打乱,然后重甲突击。蒙古西征的时候一般只用箭海就能打退敌人,当时轻骑兵占全军60%,而轻骑兵主要是由骑射手,轻甲等组成,可见骑射手至少占蒙古西征军的三分之一力量。不过,蒙古攻南宋的时候部队还是不是按这个比例很难说。 [/quote]
蒙古复合弓拉力在90-166磅之间,且后来有帕提亚--安息战术,估计能够完成马上双向稳定和开弓的也就是却薛歹合部分精锐了。剩下的大部分,都是轻骑和散兵。蒙古马军的特点是包抄和分进合击,但是请注意这些都是野战战术。
进入中原后的蒙古军和我们了解的西征的蒙古军差别很大因为中原以及南宋都采取守势和工事战,故蒙军最大的特点是步兵增加,火器增加,攻城器增加,且色目军人较多。故说南宋遇到像贝拉那样的占1/3骑射的蒙军,显然是不可能的。
“至元十年(1273)正月,以回回炮攻樊城,一举告捷。接着,元军移炮以向襄阳。在襄阳城东南角安置巨炮。“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结果,一炮就射中襄阳谯楼,“声如雷霆,震城中。城中汹汹,诸将多{足俞}城降者。”
“至元十一年(1274),元军渡江,宋兵陈于江南岸,拥舟师迎战。亦思马因之子布伯于北岸竖回回炮击之,宋舟全部沉没。”
“至元十三年(1276),元军以炮先克潭州,继克静江,将战果扩大到湖南、广西。”
。。。
以上史实都以西征之情景不同,可知骑射并非蒙古军队的最大特点。
不知阁下以为如何? [/quote]
现在可以确定一点,就是蒙古西征军与南征军编制武器装备和兵种比例都大有不同,毕竟敌人也是不同。西征军最初对付的是东欧和中亚的穷国弱国,为数不多的武装骑士加上成群的中世纪民兵被蒙古西征军一打就散,对付重装骑士基本不正面突袭,而是先用弓箭“扫射”,如果敌人还顽抗,就以重骑兵突之。蒙古西征军战场阵型也很特殊:前几排是重装骑兵或轻甲,后几排是清一色的弓骑。后面的弓骑轮番骚扰,不停的防箭,前面的重骑兵再趁乱突击之。可以参考一下富勒的《西洋军事史》。这里说的是战场对敌的基本战术,包抄和分进合击是蒙古军最擅长的大战术,但骑兵部队的基本阵型中决定性力量是以弓骑手居多的轻骑兵。对南征军了解不多,但鉴于攻城战的增多(西征时期没展开多少攻城战),部队中兵种比例肯定不同,连火炮都有(之前的西征军攻城器械都比较简陋,请的还是宋人工程师)。蒙古弓比英国长弓拉力重,西征军的轻骑兵主要武器是弓和短弯刀。
PS:回炮是什么样的炮?能否介绍一下,莫非是土耳其文艺复兴时期用的那种重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