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6-14 08:55 发表
有果必有因。
实际上俺也认为张建昭的说法大有可能。
太祖早年确实有可能以光义为嗣的想法,但后来儿子长大了,改变想法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如李景一样。
册立太子不比太弟,儿子继承老子本来就是天经地义 ...
冒牌兄说养子比兄弟更有继承权,这个我们之间的分歧实在太大了。在下的看法是中国的王朝,血统是压倒一切的。君王没有儿子,只能从宗族中去选继承人,江山是绝不可能传给外性的。就像柴荣能接班,也是因为郭威的儿子兄弟侄子全被石氏杀光了。
五代时的兄终弟即确实大多数都算不上正常继位,但是也有正常继位的,十国中是有这样的事的,不过这个在下以为无关紧要。在下一直说的是五代时期父子相替不是惯例。太平年间或者是一个已经传承了很久的朝代父子相替确实是理所当然的,但乱世的标准不是这样。就像五代,一个君王死了,不是儿子继位;又一个死了,还不是儿子继位,这样的例子一多,人们也就习以为常了。一个主要生活在五代时期的人,所见的君王没有几个是子承父业的,他怎么可能会有父子相替是惯例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