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封建时期, 这贴不知发到哪里才合适,就凑合放这儿吧
性别:男-离线 ptcn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功绩 86
帖子 8570
编号 52547
注册 2005-11-5


发表于 2005-11-26 00:0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如果看看世界史的教科书,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能就容易些。

个人理解,原始社会-氏族社会-军事民主制-小邦国-诸侯争霸-大一统,是普遍的发展模式。

军事民主制阶段当然是民主政治啦。但从小邦国开始,文明一般都进入封建制,就是所谓的“裂土封疆”,诸侯时期一般也都是封建制。而大一统则一般都不是封建制,中性些的叫法是“后封建时期”。而不“一般”的,就是古希腊-罗马这样的例子,在城邦和诸侯时期仍然是民主制,“大一统”时期民主原则虽然被破坏,但专制程度也不高。据说,罗马帝国的皇帝是选举产生的,那位具体知道的可以给介绍介绍。

至于中国历史,秦朝虽然大一统了,但汉初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封建制度,但到汉武时封建制度的“残渣余孽”几乎被一扫而空。而到了晋朝又成了门阀制,很有点“封建势力”复辟的味道。再到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大一统”被大打折扣。只是从宋朝以后,才是实实在在的大一统了。宋朝其实在很多方面都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所以,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文明在其早期历史上都有个民主制时期,至少在“军事民主制”这个阶段是民主的。

专制/民主是个2分法,一个社会要么专制要么民主,2者必居其一。例子,中国现在是“社会主义民主制”。


顶部
性别:男-离线 ptcn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功绩 86
帖子 8570
编号 52547
注册 2005-11-5


发表于 2005-11-28 21:0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yjz99s1于2005-11-28, 20:07:45发表

QUOTE:
原帖由无知无畏于2005-11-28, 19:42:33发表
郡县制度是周朝出现的吗?我怎么记得是由李斯最早提出来的,是秦朝最早实行的。
周朝的时候,直属领地似乎是郡县制度,但是这应该只是表面现象。郡县制度需要有相应的一系列其他制度的保证,才能正常运行。如经济的的宏观调度,官员任免,责任制度,各种兵役徭役制度等。周朝的时候,这些制度就已经很健全了吗?对于那段历史没什么研究,所以不敢随便说。

呵呵,没看到偶偷换概念吗?
我乱写的是"郡"制度
其实历史上是没有这个固有名词的

PS:貌似郡是战国才出现的

现在转一篇文章


周朝之西周政治制度 from 清谈天地 by 老兵帅客

周王左右的辅佐为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三公下面有三事官(政务官、事务官和地方官)、四方(诸侯和方国、部族)和卿务寮。

王朝官员有:总揽朝政的太宰、掌祭祀礼仪的太宗、掌历法记事的太史、掌祈祷的太祝、掌神事的太土、掌占卜的太卜,合称六卿。六卿的僚属统称为卿务寮。另外有:掌土地和农人的司徒、掌百工执事的司空、掌军赋军政的司马、掌版籍爵禄的司士、掌刑罚的司寇,合称五官。

为王室服务的内廷事务官:有三公之佐的三少(少师、少傅、少保),有道、辅、弼、承四辅,有膳夫、缀衣、小臣、寺人、内竖、阍者、门尹、司王宥、火师、水师、大酋、太仆、御、右、萃车、趣马、师氏、虎贲、舆人、医、艺人、太子宫尹等。

在王畿外服的封国,称为四方,包括侯、甸、男等诸侯。王朝有时派使臣到诸侯国任监国。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仿照王室设置百官有司,称为相对独立的政权,主要有三司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分掌政务、司法和民事。

周的各级主要官吏,都是在宗法制度基础上世袭,而且文武不分,平时治民,战时就是各级将领。

周朝的地方制度,有国、都、邑、野、鄙。周王和诸侯的都城为国,诸侯国中的大城为都,小城为邑,此外的地方称为野或者鄙。

商周爵位有侯、伯、男和田(甸)四种封号,而且四种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等级区别。公和子都不是爵位,公是诸侯的尊称,子是不成君之称。

军事制度。当时实行井田制,四井为邑,十六井为丘,每丘出戎马一匹,牛三头。四丘(六十四井)为甸,出戎马四匹,兵车一乘,牛十二头,甲士三人,卒七十二人,干戈自备。卿大夫采邑方百里,有三千六百井,定出赋六千四百井,戎马四百匹,兵车一百乘,称为百乘之家。大的诸侯封三百六十里,定出赋六万四千井,戎马四千匹,兵车一千乘,称为千乘之国。天子王畿方千里,定出赋六十四万井,戎马四万匹,兵车万乘,称为万乘之主。当时奉调出征的只有乡人,野鄙之人只保卫乡里。军队的核心是贵族与多子族,即贵族子弟,基干力量是由贵族组成的三甲士,包括驾车、持干戈和拿弓矢者,在车上作战。由平民组成的七十二卒,称为徒兵。周朝军队实行军、师、旅、卒、两、伍的编制。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每军一万两千五百人,军将皆为卿;每师两千五百人,师帅均为中大夫;每旅五百人,旅帅均为下大夫;每卒百人,卒长皆上士;每两二十五人,两司马皆中士;每伍无人,伍有长。

刑法制度。周朝仍设五刑,据说有墨刑一千条,鼻(找不到那个字,就是割鼻子)刑一千条,刖刑五百条,宫刑三百条,大辟刑二百条。周穆王时又规定有赎刑,后来又制定了《九刑》,即上述五刑再加上流、赎、鞭、扑。其死刑有:绞缢、弃市、屋诛(在室内处死)、腰斩、剐(碎尸)、火焚、车裂等。王之同族不可施宫刑的,将其头发剪掉。另外还有奴刑,就是将犯罪者没入官府为奴。

受教了。

另外,和蒙古攻日本的介绍参照着看,似乎当时日本的制度和周的制度非常接近。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1 03:1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12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