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陶心于2006-02-23, 16:24:20发表
欧洲的传说与史诗中,好像大型战争几乎不出现单挑,大概阿喀琉斯击杀赫克托耳那一幕吧。但小型争斗则往往展现单挑的风情,无论是芬兰城堡的挺拔风度,还是西班牙大院的狂放激情。
荷马诗史里最典型的单挑情节,应该是海伦的丈夫和情夫之间的那场,当时双方首领约定:除单挑者本人之外旁人一概不许插手,特洛医方如败,交出海伦(好像还有一定的赔偿),如胜,联军方退兵。开始后,情夫渐渐不支,其兄弟见状,暗箭相助,单挑遂演变成双方混战。
虽然这是诗史而非信史,但其中表现的一些单挑的元素却是真实的。
首先,单挑具有和决斗类似的成分。就是,以双方选出的代表的决斗,来解决原本欲用战斗或战争来解决的争端。须知,战争的本质是“解决争端的最后手段”。在战争背景下的单挑决胜负,如果能被战斗双方所遵守(这是前提),就可以成为战争这个“解决争端的手段”的一种替代解决方案。它的好处是避免了战斗给双方带来的大规模伤亡和物质损失极其所产生的痛苦。它的“缺点”是它不象战争那样具有最终的决定性,使得失败的一方往往不那么服气(比如荷马里落下风的特洛医方),而可能会使得它最终无法成为战斗的替代解决方案。越是到后来的历史时期,这个“缺点”表现得越严重。
《天龙八部》里最后肖峰死前擒住辽王迫使辽退兵,实际上也有类似的要素,在原本要发生战斗的场合下,提出了一个非战斗的解决方案,但这个方案必须要又双方的遵守才能实行。金庸在此特别强调了“辽人都是守信之人”(他实际上似乎有暗讽“宋时汉人多不守信”的意思)。如果辽兵不守信的话,那个肖峰是化解不了那个危机局面的。
据说,在春秋以前,邦国之间发生战争时,单挑决胜的情况比较多,在初期时也许就是决定胜负的一种标准形式。人类早期的社会都是“军事民主制”,其首领是军事首长,打仗必须冲锋在前,单挑胜负是一种高贵的荣耀,和如今盛行的贪生怕死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到了春秋之后,军事首长的遗风一般只见于少数民族,比如李世民、成吉思汗、努尔哈赤,还有楼上举的一些例子。而汉族的领导们,都变成了擅长于鼓动士兵们去拼杀。即使战败了,也象蒋介石那样退到小岛上,再不济据说还可以流亡菲律宾。
而在西方,贵族决斗则一直保留到近代,而且是彻头彻尾的一种争端解决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