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说实话姜维的这一段虽然很有见解但是却很不切实际
性别:未知-离线 无量佛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77
编号 52471
注册 2005-11-5


发表于 2012-5-12 16:4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是挺奇怪的,不仅仅是切不切实际的问题。大一统是为中央集权铺垫,而中央集权与权力制衡并无任何矛盾,而集权和分权本身相依相克。宋朝内患少,地方上分权就是为了集权中央,在中央相权分散就是为了抬高君权。即使权力失衡,中央集权的危害也胜于地方坐大,东汉党锢再闹个几次,死的人也不会比树州牧后汉末动乱死的人多,初唐再闹几次宫变,也不会比中唐立藩镇后死的人多。不同的声音要站在朝堂上用自己的声音说话,而不是在大本营里用军队说话,与其这样不如直接换个朝堂来得干脆。
孔明传结局以藩镇的形式保留了东吴,还是可以理解的。横山光辉的三国志动画里孔明说这个国家太大,应该分成三分。姜维传的幻想线与其说是台湾式的想法,不如说是日式的。与其把所有问题(甚至包括会发生权力争夺)归结于大一统,不如仔细想想权力制衡的办法。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无量佛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77
编号 52471
注册 2005-11-5


发表于 2012-5-12 17:5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姜维传里的是“邦联”而非“联邦”,曹氏并非冀州代表而是华北之王。赋予地方权力围剿黄巾的时候就干过了,其结果就是一本三国故事的上演,赋予成了丧失,天下人口十存一二。即使地方暂时无力对抗中央也不会束手就擒,是拖是战都不是好事,结果若以一场大战来结束都算是理想的了,比如七国之乱。晋有八王、宋有李氏,他们或为问鼎或为自立,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最后又便宜了谁。百姓还是君王,地方还是中央?是匈奴和契丹。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无量佛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77
编号 52471
注册 2005-11-5


发表于 2012-5-12 19:2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美国也是通过战争来成为一个联邦国家的。世家门阀也好,地方军阀也好,默认其存在不是为了过渡而是妥协,换句话说是拿你没办法,先承认你的既得利益,先稳住你再削你,尤其是后者。并没有以自树敌国为目的政权。姜维传里姜维是为了否定大一统进而保持魏、吴的独立而费心尽力,而不是因为无力统一而默认曹魏政权事实的存在。不论门阀在朝中控制政策走向还是军阀在地盘上抗拒中央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
归根结底联邦是一个统一的国家,邦联是统一国家的联盟,其政治是否稳定清明取决于这个“邦”的权力制衡,而不是把邦硬分成几个小邦,把一件政变、廷议能解决的事或本不存在的权力分配放大为一场战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无量佛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77
编号 52471
注册 2005-11-5


发表于 2012-5-14 00:5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差很多,周朝典型邦联,周天子开始的时候相当于神罗皇帝,后期神罗皇帝头衔在帝选侯之间抢来抢去,相当于春秋五霸,这时候天子相当于联合国秘书长。
后面神罗被矮子废掉了,近似于秦人灭周,而随后的莱茵同盟和德意志邦联大致相当于战国,直到首相通过JB丹麦海盗和逆袭奥地利大哥统一北方成立北独逸联邦,正式完成邦联到联邦的跨越,相当于秦灭六国。后面第二、第三帝国、魏玛共和什么的就是朝代更替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2 12:2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864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