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游痕走迹之今夕鼓浪屿, 悼红狐仙
性别:未知-离线 司徒苍月
(kagami☆sama)

越国公
荆南节度使
枢密直学士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7
功绩 2823
帖子 28883
编号 52341
注册 2005-11-2
来自 创界山
家族 司徒实业


看繁体不爽,代转

今夕鼓浪屿
该写一篇去厦门的行记,信手拈花,点墨粉纸,记一记我想中、走过、回忆里的鼓浪屿吧。
漂亮的地名总让人引发无数的想象,鼓浪屿算是一个,不知为何,我老把《外婆的澎湖湾》和鼓浪屿联系起来,海滨,阳光,一老一少,温暖和亲情,由此我脑子里想出来的鼓浪屿和那首歌一样,祥和宁静。幻想中,挺拔的大石经受着千百年海浪的拍打,大石旁的小庄园里,点点油菜花,黄黄的,一把摇椅,外婆在讲着千百年前流传下的故事,缓缓的,柔柔的像午后洒落的阳光,让人甜蜜的想睡去。鼓浪屿,只有真正踏上它的那一天起,才会更发明白,它比想念中的还要温馨。初登宝地,熙熙攘攘的游客并不让你觉得它的宁静,高大的日光岩,美丽的菽庄,奇趣的百鸟园和威猛的郑成功像都让你喜欢,但这些都不是鼓浪屿,至少不是我的鼓浪屿。
从日光岩上下看,鼓浪屿密密建满了房子,那些房子很旧了,旧的让你觉得已经破败,它们参次不齐,搭搭建建,既无章法,也无规矩,如果放在北京人手里早就变成违章建筑给拆得干干净净,还好还好,厦门人比北京人精明,他们还知道这些是宝贝。
真是宝贝,我劳累得跟着大流跑完了素来被作为鼓浪屿标志景点的地方后,悠悠荡荡转进了那一片残破的房子里。零碎石块嵌成的小道走得我兴意盎然,小路彼此穿插,左右纵横,或曲径通幽藤萎爬了一墙,或稍宽的路,两户比邻而居,隔着路阳台上张望喊话。偶尔一户大园子,隔着铁门向里看看,已无人居住,院子里的草齐人腰际,门内哥特式的建筑上也爬着些许条藤,日久年长留下来的雨痕风印,道道镌满了刻雕精致的栏杆。转身向后,一幢巴洛克风格的小楼,在阳光稀疏中,细小纷繁的地方染出的淡淡金色,告诉着逝去曾有的辉煌。
鼓浪屿曾是各国领事馆的住地,更早,厦门是最早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地方,《南京条约》中就有规定"厦门厅之鼓浪屿小岛,仍归英兵暂为驻守"。自然那些各异风格的建筑栉比鳞次,年代的久远,繁华的褪尽,到了现在,它仍然在杂草乱花中幽幽散发着让人不可抵御的魅力,只是需要人去仔细的寻找了。
我走在一条通向彼处的小道上,远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典型的金色屋顶熠熠生辉,浪漫主义风格的建筑在左,法国古典主义风格在右,两道门相错对着,青苔散散铺在地面,藤条附在路旁的围墙上,此刻,雨淅淅沥沥的打落到一户院子的门上,花圃里和那些建筑上,溟溟朦朦,一把青油伞,悄悄撑起,一会儿便没尽在小路里。
回来好长时间,我都在想,鼓浪屿上的曾有的那种日子,邻居们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相互问好,花圃里的花鲜艳芬芳,海风习习吹过,各色风格的房子里壁炉和满满一墙的硬皮金边书,夜晚静悄悄,听着浪声默习那些早已流传经典的诗句。一年年,人们老去,搬走,直到我光顾它们的时候,荒芜中,早已是多少沧桑了。
2006-2-4
纪念鼓浪屿,我是在2006年1月15号冒昧造访它的。


推荐贴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2 06:2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881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