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后出师表》是一篇偽作, 刘逸生先生作品,大家怎么看
性别:未知-离线 万壑松风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2
编号 5150
注册 2004-2-9


发表于 2005-6-5 16:1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后出师表》不应是伪作。最低限度肯定不是诸葛恪伪作的。

至于赵云卒年,仅有两种说法,一出自《后出师表》,一出自《赵云传》,再无第三处记载为其中的任何一种说法提供支持,故以后者非议前者恐怕不妥。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万壑松风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2
编号 5150
注册 2004-2-9


发表于 2005-6-5 18:0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村夫于2005-06-05, 16:15:36发表
愿闻其详

《后出师表》不是伪作说来话长了,没有至少几千字说不透的。

至于非诸葛恪所作,则较为肯定,《诸葛恪》传中说的算是很清楚了。

《后出师表》是一篇应用文,考校其真伪,不能仅局限于文章中的某些字句,一定要结合当时的大环境加以分析。最近没什么时间,无暇分出时间成文。您要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一一探讨。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万壑松风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2
编号 5150
注册 2004-2-9


发表于 2005-6-5 21:0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实干司马于2005-06-05, 19:20:49发表
同意。

伪造来干嘛,贪好玩?经过这么多年,好像古代没有多少质疑的

某认为是裴松之疏忽

裴松之很慎重,只说“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从未说过《后出师表》为伪,所以恐怕谈不上裴松之的疏忽。由此,也正能看出裴氏在这个问题上的严谨。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万壑松风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2
编号 5150
注册 2004-2-9


发表于 2005-6-6 12:0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作者可能是对当时的那段历史不甚了了,也就没能读懂《后出师表》这篇文字,所以会得出“里面充满一片失败的气氛,简直像一个被迫到绝路的人垂死挣扎的哀鸣,同蜀国当时的情势全不相合”的结论,进而草率地认为此文并非诸葛亮手笔,就作者文中提出的问题粗略地谈谈,供诸网友参考。

首先,通观此文,可以说作者并没有读懂《后出师表》,只是从字句的表面含义而撇开当时的实际情况去解读,肯定是行不通的。

作者认为《后》表散布“失败议论”,与《前》表的基调大有不同,但这正说明问题。“失败”并非《后》表所散布,而是现实存在的,那就是首次北伐的铩羽而归。此役前,诸葛亮上《前出师表》,踌躇满志,但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诸葛亮在上《前出师表》、发动第一次北伐时,却处于一种既不知彼,也不知己的盲目乐观状态,诸葛亮此前从未与魏军交过手,对魏军的各方面的情况以及魏、蜀两军的实力对比缺乏了解(这从首役看得非常清楚,蜀军在先发、兵力占优、敌军守备虚弱,三郡响应的大好形势下反应迟缓,被魏军的快速反击打得无还手之力,最后空手而归);诸葛亮本人对自己以及属下的能力也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直接导致了首役的失败。在这种既不知己,也不知彼的情况下贸然发动的战争,不失败就有点天方夜谭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前出师表》的信心为了鼓舞士气而建立在高估自己,低估对手的基础上的,并非当时客观实际的反映,而经过首役一战,可谓令诸葛亮清醒了许多,《后》表的低调是与《前》表高调相比较而言,与其说是《后》表充满悲观失望,倒不如说是《前》表基调定的过高,在经历首役失败后,诸葛亮不得不在承认蜀国确实处于明显劣势的情况下从另一个角度来阐述北伐必伐的理由。

通篇《后出师表》,基本上可以以一个句型来概括,即“虽然……但是……”,其中心思想就是:虽然存在诸多的不利因素,但是蜀国依然不可只守不攻,放弃北伐战略,而要及时进取。这是面对首次北伐已告失利的局面,在不得不承认有目共睹的困难的前提下,为今后的继续北伐所做的理论支持。这种解释是在《前出师表》的所提的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的情况下所作的统一认识的必要的补充,是相当关键且不可或缺的(应该注意到的是,此后诸葛亮虽屡屡出师,但再不见上《出师表》,原因正是在于后来的出师与《后出师表》所述的情况没有变化,故不必多次一举)。而作者所认为的散布“失败”理论的内容,正是属于“虽然”的范畴,但关键的关键,更在于后面的“但是”,这个“但是”就是——北伐无论如何还要继续,这才是写作《后出师表》的惟一目的,而从后来诸葛亮的行动来看,也确实是坚定地贯彻了这一思想,虽屡战屡挫,但仍屡挫屡战,直至病殒五丈原,从而最终兑现了他在《后》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承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万壑松风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2
编号 5150
注册 2004-2-9


发表于 2005-6-7 07:2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后出师表》非诸葛恪所作,就已经使“伪作论”没了支点。




这篇文章在某种程度上倒是说明了为什么古往今来许多人执着地要把本出自诸葛亮手笔的《后出师表》指为“伪作”。




《后出师表》不是诸葛恪所作,这从其本传的记载中不难看出。如果非要指其为“伪作”,那么总要有伪作之人,不是诸葛恪,那么是谁呢?

《后》表出自张俨《默记》,张俨于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死于出使吊祭司马昭的归途中,因此,若《后》表为“伪作”,则其产生的时间只能在公元228年(蜀建兴六年)到266年这不到40年间,那么这个“捉刀”之人到底是谁? 他又出自何种动机呢?

若找不到伪作者,又无法解释其“伪作”的动机,那么言之凿凿的指《后出师表》为伪,就实在是有些莫名其妙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万壑松风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2
编号 5150
注册 2004-2-9


发表于 2005-6-14 07:5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陶先生的这篇文章早就看过,算是质疑《后》表是伪作的文章中分析较为深入的一篇(至少要比傅斯年的那篇好),但其中所谓的“疑点”也多有牵强,不足以作为指《后》表为伪作的支持。

此后陶先生更进一步认为伪作《后》表者即为诸葛恪(找出伪作者及动机对否定《后》表真实性至关重要,陶先生显然明白这个道理),并对此加以论证,但若细读《诸葛恪传》,即不难看出,此论证难以自圆其说。

现将陶先生证诸葛恪为伪作者的一段文字节录于此,供诸位参考:

QUOTE:
至余之意见,已较前更进一步。余意所谓后出师表,当即诸葛恪所伪撰。

据吴志诸葛恪传,恪於孙亮建兴元年(二五三)十二月大破魏军於东兴,次年春复欲出军。吴诸大臣以为数出罢劳,同辞谏恪,恪不听,中散大夫蒋延或以固争扶出,恪乃著论以谕众意。恪著论之外,当更伪撰此表,谬云亮作,以为己论根据。亮虽蜀臣,素为吴人所敬佩,假托亮之意见,足以折服众口,且亮死已久无对证,不忧众人不信也。恪所著论,大意可约为数点:

⑴与敌不可两立,

⑵不可任敌坐大致眙后悔,

⑶应及己力尚强之时图敌,

⑷不当惜目前劳费。

此与所谓后出师表大意若合符节。如恪著论谓天无二日,土无二王,此即后出师表所谓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之意也。恪著论谓六国之於秦,刘表之於曹操,吴之於越,均以纵敌致败,此即后出师表所谓刘繇王朗,不事~征战,使孙策坐大之意也。恪著论若不及早用众,端坐使老,复十数年,略当损半,此即后出师表所谓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之意也。恪著论谓众人或以百姓尚贫,欲务闲息,乃不知虑其大危而爱其小勤,即后出师表所谓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之意也。其出一手,至为显然。

余曩撰辨证,疑此表吴人之好事者本前出师表及恪所著论撰成,犹嫌未谛。张俨吴臣,卒於孙皓宝鼎元年(二六六)见吴志孙皓传。俨撰默记时,此表业已传布,故被载入。默记首载此表,东晋时习凿齿撰汉晋春秋复载之,刘宋时裴松之撰三国志注,更据汉晋春秋引入注中,此表遂俨若真为亮作矣。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4-29 17:0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49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