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5 11:56 发表
刘备对诸葛亮辅助其儿子还是有点信心的, 但是有点信心不代表完全无顾虑. 只是关于辅助方面的事情, 刘备已经在诏书上安排够了, 在临死前的交代里, 只是重点说了如果有意外, 诸葛亮可以怎么做而已。
或者你万老说说当时情况下有什么值得刘备对刘禅放心的? 莫非按你说的对诸葛亮警告的意思, 就代表他对他儿子很有信心了?
诸葛亮的责任就是辅佐君主不出意外,没有什么“如果有意外”。“托孤”不是“托国”,刘备要诸葛亮辅佐的是刘家的子孙,照看的是刘家的天下,而不是泛泛的益州这块地皮以及生存在这里的那些人。一切都以服务于刘氏的“汉家天下”为前提。对于刘备而言,最大的“意外”就是这份家业易主。
至于信心,那看怎么说了,在刘备看来只要诸葛亮忠心辅佐,刘禅继承这份基业,做个守成之主不会出什么问题,从这个角度讲,刘备对刘禅是放心的。刘备不放心的是,以其身后主弱臣强的形势,如果诸葛亮不忠心事主,甚或万一效仿曹氏父子,那么以刘禅的能力,显然不是诸葛亮的对手,这才是刘备不放心或者说没有信心之处。
换句话说,实际上,在刘备看来,他身后蜀汉的走向,决定性的因素并非刘禅的“才”与“不才”,而在于诸葛亮的“忠”与“不忠”。所以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体现的是典型的“帝王心思”,而非“同志情谊”。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5 11:56 发表
蜀汉姓诸葛不代表诸葛要成为皇帝. 我也引出取的意思应该是选择而非夺取替代. 你非得用夺取来作为解释, 那是你个人的事情, 我不负责解释.
这话就难理解了,显然只有诸葛亮取刘家而代之,才有原先蜀汉的基业改名换姓姓了诸葛一说。
历史上虽然对刘备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说法是推心置腹还是诡伪之辞有不同的解读,但对“取”字的理解上,却并没有过分歧。所谓“取”字是“选取”的解释,完全是附会之辞。
[ 本帖最后由 万壑松风 于 2007-3-5 13:5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