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说说《鬼谷子》14篇的真谛, 转自百度鬼谷子吧
性别:男-离线 klause
(棋博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西将军
好贴 4
功绩 150
帖子 3927
编号 51109
注册 2005-10-13
来自 未名之滨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6-3-15 11:4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天水英才姜维于2006-03-15, 11:08:54发表

QUOTE:
原帖由桓古于2006-03-15, 11:03:57发表
[quote]原帖由幽浪于2006-03-15, 10:48:38发表
现在研究兵法,主要是用在即时战略游戏上……

从来只会集中优势兵力,但是“预备队”的使用一直没弄明白。也正好请教一下。。。。

先谢过了。

好象是说,在战略上兵力要一次性全部投入,在战术上要一点一点的投入

没错,概括起来就是这样。战术上逐次投入兵力,战略上要一次性全部集中起来。 [/quote]
这个~~

以破为立。此三王征伐无道之道也~以预备队和逐次使用兵力为例,

逐次使用兵力不符合预备队的定义,预备队是作为救急使用的力量,属于战线后的二次打击能量或者战线中补充打击能量的范畴。

战术逐次投入也要分战场,一般说要分情况。

比如,我军在辽沈之锦州攻坚战中,除去监视沈阳长春的部队,基本上集中了东野的全部打击力量,而预备队则是全局性的,负责三个城市的应对时刻,锦州便不是一个师一个师的去攻打。

而之前的四平战役,则也有战术预备队,但是攻坚兵力却是分批次进入,反而火力减弱,伤亡巨大。之后预备队和伤兵一并撤退。

1938年台儿庄会战,5战区将1个师放在正面防守,而将剩下的部队分批次防守台儿庄北路各要点,主要战略预备队放在伏牛山里,这样的配置消耗了2路南下的倭军,也减少了阵地战的伤亡,预备队最后起到了合围倭军的目的。

鬼谷说:矛盾可调和则调和之,不可调和则破之,以破为立。此三王征伐无道之道也,便是应该对实际情况实际分析的意思。(没有跑题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klause
(棋博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西将军
好贴 4
功绩 150
帖子 3927
编号 51109
注册 2005-10-13
来自 未名之滨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6-3-15 11:4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又,这片鬼谷子是伪书哦~  汉朝时托名所做,现在能证明是战国著作的只有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


顶部
性别:男-离线 klause
(棋博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西将军
好贴 4
功绩 150
帖子 3927
编号 51109
注册 2005-10-13
来自 未名之滨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6-3-15 12:0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鬼谷似乎过多讲究权术和政治斗争,属于粗放型军事哲学著作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klause
(棋博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西将军
好贴 4
功绩 150
帖子 3927
编号 51109
注册 2005-10-13
来自 未名之滨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6-3-15 12:1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天水英才姜维于2006-03-15, 11:49:07发表

QUOTE:
原帖由klause于2006-03-15, 11:41:38发表
[quote]原帖由天水英才姜维于2006-03-15, 11:08:54发表
[quote]原帖由桓古于2006-03-15, 11:03:57发表
[quote]原帖由幽浪于2006-03-15, 10:48:38发表
现在研究兵法,主要是用在即时战略游戏上……

从来只会集中优势兵力,但是“预备队”的使用一直没弄明白。也正好请教一下。。。。

先谢过了。

好象是说,在战略上兵力要一次性全部投入,在战术上要一点一点的投入

没错,概括起来就是这样。战术上逐次投入兵力,战略上要一次性全部集中起来。 [/quote]
这个~~

以破为立。此三王征伐无道之道也~以预备队和逐次使用兵力为例,

逐次使用兵力不符合预备队的定义,预备队是作为救急使用的力量,属于战线后的二次打击能量或者战线中补充打击能量的范畴。

战术逐次投入也要分战场,一般说要分情况。

比如,我军在辽沈之锦州攻坚战中,除去监视沈阳长春的部队,基本上集中了东野的全部打击力量,而预备队则是全局性的,负责三个城市的应对时刻,锦州便不是一个师一个师的去攻打。

而之前的四平战役,则也有战术预备队,但是攻坚兵力却是分批次进入,反而火力减弱,伤亡巨大。之后预备队和伤兵一并撤退。

1938年台儿庄会战,5战区将1个师放在正面防守,而将剩下的部队分批次防守台儿庄北路各要点,主要战略预备队放在伏牛山里,这样的配置消耗了2路南下的倭军,也减少了阵地战的伤亡,预备队最后起到了合围倭军的目的。

鬼谷说:矛盾可调和则调和之,不可调和则破之,以破为立。此三王征伐无道之道也,便是应该对实际情况实际分析的意思。(没有跑题  ) [/quote]
好吧,就按着这个来讨论(还要加上鬼谷的理论,对我来说难度够大)
预备队是在关键时刻投入使用的部队,所谓逐次投入,其实次数大多不超过两次。预备队可以在关键时刻救急,也可以在决定性时刻奠定成果,也可以在胜利后大规模追击,一般来说这些是预备队在战场上的意义。战略预备队的坏处在于,假使敌人集中了全部兵力,而我军却有还有部分兵力没有投入,那敌人无疑是占优势的。战略预备队一般指战役中不投入的预备力量,负责阻击敌人或消耗敌人的部队(如平型关战役的独立营和骑兵营)应该不属于战略预备队之内。 [/quote]
鬼谷子设谋第十 
谋贵奇、情贵私。因人因事而设谋,深藏不露。

战略预备队应该要看这个“战略”有多大,如果战略设置影响了预备队的使用,那么可能这个预备队就是假的,是被赋予其他意义的。斯大林因人因事而设谋,将1941年末首都附近集结的远东兵力全部说成是预备队方面军,显然有让西方和西南尽量争取时间而最小消耗莫斯科方面力量的用意~

同样的例子比如明朝的三大营和五军都督府,辖下100多个卫,明显是边军之外的总预备队,但是名字却只限于防卫京师所用,这比起光绪年的武卫军,显然在深藏不露上更高明一些
顶部
性别:男-离线 klause
(棋博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西将军
好贴 4
功绩 150
帖子 3927
编号 51109
注册 2005-10-13
来自 未名之滨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6-3-15 12:1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桓古于2006-03-15, 12:13:14发表
医学,地理,科技等学科的定义本来就是西方人的杰作

文艺复兴之后才是~
顶部
性别:男-离线 klause
(棋博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西将军
好贴 4
功绩 150
帖子 3927
编号 51109
注册 2005-10-13
来自 未名之滨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6-3-15 12:2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桓古于2006-03-15, 12:18:31发表
科学创造是具有连续性的

忤合第六 
讲君子知天命所归,决定自己之去就,不可执迷于愚忠愚孝。

在宗教审判所削弱前,西方的文明是执迷于愚忠愚孝的,文艺复兴后解放人性,使得大部分人知天命所归,决定自己之去就,方有文明之大发展
顶部
性别:男-离线 klause
(棋博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西将军
好贴 4
功绩 150
帖子 3927
编号 51109
注册 2005-10-13
来自 未名之滨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6-3-15 12:3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雷班托海战之后,欧洲奋起。

我想制度改变也是其一,西班牙作为欧洲的独裁体制,和荷兰英国法国普鲁士作为共和和开明专制体制,下场是不同的~ 科技也随着商业国的交流和人民的趋利而不断发展。西班牙类似于欧洲的中国,独裁和封闭导致畸形~

反观我国,即便是宋朝--科技最发达时候,也是民间自发或者形不成产业和交流的,以至于现在韩国说活字是他们发明的(金属),据其原因,大概是我国过于“内楗第三 讲说人君者,必与之本意契合,运用契合原理则可以亲近、可以远离。根本无法契合则应回避。”农业国立本,自给自足,周围皆臣服之国,自然和科技发展的条件无法契合~
顶部
性别:男-离线 klause
(棋博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西将军
好贴 4
功绩 150
帖子 3927
编号 51109
注册 2005-10-13
来自 未名之滨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6-3-15 12:4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桓古于2006-03-15, 12:39:14发表

QUOTE:
原帖由klause于2006-03-15, 12:26:05发表

讲君子知天命所归,决定自己之去就,不可执迷于愚忠愚孝。


这样理解忤合也不能说错   
但不能用现代的标准评判古人的行为

大家似乎都在用鬼谷子作掩护讨论与主题无关的问题

是啊,古书没有过多的教材,我等只好以很多实例理解这些形而上的东西~  扩充鬼谷的内涵,挖掘当世的经验.
顶部
性别:男-离线 klause
(棋博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西将军
好贴 4
功绩 150
帖子 3927
编号 51109
注册 2005-10-13
来自 未名之滨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6-3-15 12:5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说权第九 
讲说服别人必有所帮助,要之以君子动口不动手,用人成事,隐自己之短,用愚人之长。

这一条算是精华,但依然需要2面理解~~

举例说近者经济决定政治的事情,似乎用倭国愚人之长补我国之短,但是技术和科技岂是动口不动手能学来的?

此外,淡化君子和愚人的差别,强调民权,方为西方在中世纪后强盛的原因,虽然也被利用,但是基础上决定了商业往来和条约制度的性质。所以说圣人是需要神化的--比如拿破仑,但是个人认为其意义在于消除偶像之外的君子和愚人的差别,近代公民权就是以此为契机发展的吧~ 愚者有才,君子好术,各得其所,皆平等国民,这样才有更好的交流。
顶部
性别:男-离线 klause
(棋博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西将军
好贴 4
功绩 150
帖子 3927
编号 51109
注册 2005-10-13
来自 未名之滨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6-3-15 12:5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幽浪于2006-03-15, 12:48:13发表

QUOTE:
原帖由klause于2006-03-15, 16:45:16发表
[quote]原帖由桓古于2006-03-15, 12:39:14发表
[quote]原帖由klause于2006-03-15, 12:26:05发表

讲君子知天命所归,决定自己之去就,不可执迷于愚忠愚孝。


这样理解忤合也不能说错   
但不能用现代的标准评判古人的行为

大家似乎都在用鬼谷子作掩护讨论与主题无关的问题

是啊,古书没有过多的教材,我等只好以很多实例理解这些形而上的东西~  扩充鬼谷的内涵,挖掘当世的经验. [/quote]
喷饭了,真的!

从回贴状况来看,何尝不是对"鬼谷子"的运用例证,还有探讨,多么生动啊... [/quote]
哲学如果不能用事例证明其正误,那么岂不是神学?嘻嘻`
顶部
性别:男-离线 klause
(棋博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西将军
好贴 4
功绩 150
帖子 3927
编号 51109
注册 2005-10-13
来自 未名之滨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6-3-15 13:0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桓古于2006-03-15, 12:52:13发表
"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
既然不能契合,为什么不使之消失\使之停止

自秦之后,封建立国,重农工,轻商贾,之后逢集蛮族入主,诸如5胡,金,元,清等,基本上是征服者对汉文明的多次学习,即便达到不能契合的时候,也不是改变国家政策,而是改朝换代农民革命以自圆其说`

故桓古言圣君之道仅限于三皇五帝时期,周礼废天下乱之后,则是有如即时战略游戏一样,谁兵多,谁兵快,谁气儿多,谁水晶多  谁就是胜者一样。~~故,人君者,必与之本意契合,运用契合原理则可以亲近、可以远离。根本无法契合则应回避,回避者,换代也,亲近者,农本也。
顶部
性别:男-离线 klause
(棋博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西将军
好贴 4
功绩 150
帖子 3927
编号 51109
注册 2005-10-13
来自 未名之滨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6-3-15 13:2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桓古于2006-03-15, 13:15:22发表
圣人居天地之间,可进,可退,可纵,可横
君所谓回避、亲近,正合于抵巇之意

这是有区别的吧`

个体的生活态度与国家的立国之道是无关的呀~

就像百家争鸣但并非家家能够强国一样~

阁下所说圣人,几近造神,恐怕只有三皇五帝或者西周早期的君主可以如此飘逸--毕竟当时没有什么社会和民族矛盾~
顶部
性别:男-离线 klause
(棋博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西将军
好贴 4
功绩 150
帖子 3927
编号 51109
注册 2005-10-13
来自 未名之滨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6-3-15 13:2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问题就在于中国在16世纪依旧在国策上和1世纪没有大区别~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7 20:0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572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