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天水英才姜维于2006-03-15, 11:49:07发表
原帖由klause于2006-03-15, 11:41:38发表
[quote]原帖由天水英才姜维于2006-03-15, 11:08:54发表
[quote]原帖由桓古于2006-03-15, 11:03:57发表
[quote]原帖由幽浪于2006-03-15, 10:48:38发表
现在研究兵法,主要是用在即时战略游戏上……
从来只会集中优势兵力,但是“预备队”的使用一直没弄明白。也正好请教一下。。。。
先谢过了。
好象是说,在战略上兵力要一次性全部投入,在战术上要一点一点的投入
没错,概括起来就是这样。战术上逐次投入兵力,战略上要一次性全部集中起来。 [/quote]
这个~~
以破为立。此三王征伐无道之道也~以预备队和逐次使用兵力为例,
逐次使用兵力不符合预备队的定义,预备队是作为救急使用的力量,属于战线后的二次打击能量或者战线中补充打击能量的范畴。
战术逐次投入也要分战场,一般说要分情况。
比如,我军在辽沈之锦州攻坚战中,除去监视沈阳长春的部队,基本上集中了东野的全部打击力量,而预备队则是全局性的,负责三个城市的应对时刻,锦州便不是一个师一个师的去攻打。
而之前的四平战役,则也有战术预备队,但是攻坚兵力却是分批次进入,反而火力减弱,伤亡巨大。之后预备队和伤兵一并撤退。
1938年台儿庄会战,5战区将1个师放在正面防守,而将剩下的部队分批次防守台儿庄北路各要点,主要战略预备队放在伏牛山里,这样的配置消耗了2路南下的倭军,也减少了阵地战的伤亡,预备队最后起到了合围倭军的目的。
鬼谷说:矛盾可调和则调和之,不可调和则破之,以破为立。此三王征伐无道之道也,便是应该对实际情况实际分析的意思。(没有跑题 ) [/quote]
好吧,就按着这个来讨论(还要加上鬼谷的理论,对我来说难度够大)
预备队是在关键时刻投入使用的部队,所谓逐次投入,其实次数大多不超过两次。预备队可以在关键时刻救急,也可以在决定性时刻奠定成果,也可以在胜利后大规模追击,一般来说这些是预备队在战场上的意义。战略预备队的坏处在于,假使敌人集中了全部兵力,而我军却有还有部分兵力没有投入,那敌人无疑是占优势的。战略预备队一般指战役中不投入的预备力量,负责阻击敌人或消耗敌人的部队(如平型关战役的独立营和骑兵营)应该不属于战略预备队之内。 [/quote]
鬼谷子设谋第十
谋贵奇、情贵私。因人因事而设谋,深藏不露。
战略预备队应该要看这个“战略”有多大,如果战略设置影响了预备队的使用,那么可能这个预备队就是假的,是被赋予其他意义的。斯大林因人因事而设谋,将1941年末首都附近集结的远东兵力全部说成是预备队方面军,显然有让西方和西南尽量争取时间而最小消耗莫斯科方面力量的用意~
同样的例子比如明朝的三大营和五军都督府,辖下100多个卫,明显是边军之外的总预备队,但是名字却只限于防卫京师所用,这比起光绪年的武卫军,显然在深藏不露上更高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