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浙江发现5000年古城中国最早朝代或是良渚(组图)
性别:男-离线 klause
(棋博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西将军
好贴 4
功绩 150
帖子 3927
编号 51109
注册 2005-10-13
来自 未名之滨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7-12-1 15:3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浙江发现5000年古城中国最早朝代或是良渚(组图)

核心提示:浙江省考古所发布重大考古成果:在距今5300~4000年的良渚遗址区内发现一座面积290万平方米的古城,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有专家认为中国朝代的断代应从此改写:由现在认为的最早朝代为夏、商、周,改成良渚。






广州日报12月1日报道  浙江省考古所11月29日发布重大考古成果:在距今5300~4000年的良渚遗址区内发现一座面积290万平方米的古城,其年代不晚于良渚文化晚期,具体的建筑年代,有待进一步考古确定。考古学家指出,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当时“良渚”势力占据了半个中国,新发现的这座古城,相当于良渚时的首都。

有专家认为中国朝代的断代应从此改写:由现在认为的最早朝代为夏、商、周,改成良渚。

在省文物局良渚管委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位于瓶窑镇上的古城遗址。东西南北四个城墙门,如今安安静静地躺在农田里,四周有少量的住家。

我们沿着农田的垄土来到了西城墙,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宽约60米,深约4米的坑。城墙底部普遍铺垫石块作为基础,石头以上用较纯净的黄土堆筑。省文物考古所良渚工作站站长刘斌指着石块说:“从堆积的层次来看,这里的石头都是从外面运来的,当时建造这个城墙的工作量之大,可见一斑。”西城墙的西边是城河、东边是民居,而东北方向是贵族墓葬区。

城墙上留下原始居民生活垃圾痕迹

北城墙同样也挖出了一个坑,同样的黄土和石头,唯一不同的是“这座城墙坑比较考究,底部到地表的夯土层是泥和沙相间,而且很有规律,从上到下沙层逐渐加厚,泥层逐渐变薄,做工非常考究”,据刘斌推测,土墙上的那些黑色杂物,应该是原始居民残留下的生活垃圾。

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南北与山的距离大致相等,东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向东流过,凤山和雉山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被利用到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因此,专家推断,古人在建城时显然对地理位置经过精心勘察和规划。

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非常意外,缘于去年6月一次保护区域内农民住宅外迁安置点的基建项目。

当时,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瓶窑葡萄畈遗址高地西侧挖掘时,发现了一条良渚时期的南北向河沟。这让刘斌感觉到有戏,随后,他带领考古队员深入挖掘。洛阳铲一把铲下去(洛阳铲,长柄,铲头为半圆筒状,打入地下再提起来时,铲头就能带出一筒土,对土壤结构、颜色、密度和包含物的辨别),在4米多深的地方,铲头碰到了石块,换个地方再铲,在差不多的深度再次碰到了石块。当泥土一层层挖去,一大片石块露出来,经过局部解剖发现,这一高地是由人工堆筑而成,宽60多米,深近4米。

结果考古人员发现整块土地其实都是人工夯筑而成——土质为黄土,不同于良渚一带灰黑色淤泥,明显是人工从外面搬运而来。在黄土下面,铺着一层石块,石块比较圆滑,应该是从周边现成拣来的。之后的挖掘证明,这大堆的黄土就是良渚古城的西城墙,稻田下的那条沟渠是护城河。

西城墙全长约1000米,宽约40~60米,南连凤山,北接东苕溪;接下来,南城墙、北城墙和东城墙依次被发现,同样是底部铺垫石头、大量黄土夯筑;城墙环绕着中间的莫角山遗址。

与西城墙相比,其他三面城墙相对更考究:铺垫的石头尖锐很多,明显是人工开凿;城墙外侧石头相对大点,越往里越小;堆筑的黄土层中,有时会掺加一层黑色的黏土层,增加了城墙防水能力。

考古人员推测,这些痕迹说明古人最先造的是西城墙,等到建其他三面城墙,经验更丰富了。

古城文明势力曾影响半个中国

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说,说明良渚古城的意义,得站在“良渚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这个高度着手。已经发现的良渚遗址,从其位置、布局和构造来看,专家认为当时有宫殿,生活着王和贵族,如今又找到了城墙,相当于良渚时的首都。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余杭良渚这里,还有嘉兴南、上海东、苏州、常州、南京一带;再往外,还有扩张区,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苏北部,接近山东,曾经良渚人为了占领这里,还打了一仗;再往外,还有影响区,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带。

可以看出,当时“良渚”势力占据了半个中国,如果没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

有的考古专家,认为良渚古城其实就是“良渚古国”。良渚古城的发现,有人认为中国的朝代的断代应从此改写——由现在认为的最早朝代为夏、商、周,改成良渚。

古城面积与颐和园差不多

城墙比西安城墙宽2~4倍

本报讯浙江省考古所近日发布重大考古成果——历经18个月,在良渚遗址区内发现一座面积290万平方米的古城,面积和北京颐和园差不多。根据城墙中出土的陶瓷碎片,这座古城的年代不晚于良渚文化晚期,具体的建筑年代,还有待于在进一步考古工作后才能确定。在目前发现的代表中国早期文明的大遗址中,良渚遗址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

这座古城东西长约1500~1700米,南北长约1800~1900米,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城墙部分地段残高4米多,做法考究:底部先垫石块,宽度达40~60米(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明朝洪武年间建造的西安古城墙,底宽18米,顶宽15米),上面堆筑纯净的黄土,夯实。

专程赶来的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这样评价古城:这是目前中国所发现同时代古城中最大的一座,称得上“中华第一城”;它改变了原本以为良渚文化只是一抹文明曙光的认识,标志着良渚文化其实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是继上世纪河南安阳殷墟发现之后,中国考古界的又一重大发现,将极大推动中国文明史研究进程和考古学发展。

良渚文化是分布于环太湖地区一支著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距今5300~4000年。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遗址和文化命名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瓶窑两镇。1986年,良渚反山遗址先被发现,发掘出11座大型墓葬,有陶器、石器、象牙及嵌玉漆器1200多件。这几年,良渚文化遗址从40多处增加到135处,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 (本文来源:广州日报 )


----------------------

中原的二里头因为兵灾和黄河改道冲毁等问题至今难有大的发现,良渚城间接证明一个当时的侧影,5300年左右的历史,可以肯定夏王朝的存在了。此外按照欧亚文明中心的技术发展史看,玉器制作由中亚向东流,直至红山文明(8000年前),再到江淮流域,这种路线也表示出一个较完整的文明统一形态。


顶部
性别:男-离线 klause
(棋博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西将军
好贴 4
功绩 150
帖子 3927
编号 51109
注册 2005-10-13
来自 未名之滨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7-12-2 07:2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Z_Artemis 于 2007-12-2 00:01 发表
中华文化应当发源于黄河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余杭良渚这里,还有嘉兴南、上海东、苏州、常州、南京一带;再往外,还有扩张区,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苏北部,接近山东,曾经良渚人为 ...

这个见解不完全,可以说错误了。

黄河的应该只是一支,也就是夏文化。因为由考古看,三星堆那边到楚文化这一系统明显和中原文化不同。良渚文化到吴越文化这一系统也和中原不同。这种不同相信是因为政权所在的不同导致的。就文化和文明的参照物文物来看,冶金(青铜)水平,玉器流传水平,前者是兵戈,后者是神器,作为这两种最重要的标志而言,巴蜀楚地,吴越虞,以及夏商周,几乎是同步的。所以有理由认为这三个文明是一体并行的“共和”体制,而不具备明显的发源和接受的先后顺序。


又,中国的青铜技术,得益于西伯利亚的辛楣里安文化(最早的青铜武器发现地),也只有在俄罗斯这种金属富矿大国,具备产生青铜技术的潜能。之后随着前突厥(斯泰基)游牧到夏商,然后随着征战到了江淮巴蜀。就时间看,跟我国引进mig21时虽已经落后苏联15年装备,但基本属于二代机装备国大致一个意思。

[ 本帖最后由 klause 于 2007-12-2 07:26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klause
(棋博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西将军
好贴 4
功绩 150
帖子 3927
编号 51109
注册 2005-10-13
来自 未名之滨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7-12-2 07:3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Z_Artemis 于 2007-12-2 00:01 发表
中华文化应当发源于黄河。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余杭良渚这里,还有嘉兴南、上海东、苏州、常州、南京一带;再往外,还有扩张区,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苏北部,接近山东,曾经良渚人为 ...

还有,商朝时才有系统文字。所以4000年前再老的文明,不可能有“书籍”记载并且考据。

判断文明流向,就看文物。比如印度哈拉吧文明相当长时间内只有传说--这一点和我国夏--良渚类似。直到哈拉吧古城废墟被挖出来,才证实了传说的正确。

[ 本帖最后由 klause 于 2007-12-2 07:33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klause
(棋博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西将军
好贴 4
功绩 150
帖子 3927
编号 51109
注册 2005-10-13
来自 未名之滨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7-12-9 19:1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12-5 15:38 发表

越南方面的观点是驱逐了”这个说法从何而来。
不过近年周边几个国家都有向棒子看齐的趋势了。

天宫的意思比较符合现实。越南方面的驱逐了意思就是其在"去中国化“运动中的先锋和主力角色的肯定。现在南棒子已经和越南学了很多类似的”经验“,北棒子也开始接触越南,大致就是这个意思。(60s我国为了巩固边疆而输出革命,东南亚各国有一场去中国化运动,后台自然是米国。越南虽为共产主义阵营,但追求局部强权的政策得到了和中国不和的苏联支持,所以在去中国化运动中,越南的角色相当卑鄙,这也是为何1979年必须教训一下夜郎越南的历史背景之一。)

说永嘉后直至宋朝时为何交趾的汉文明势力被弱化,这和宋朝未能经营好西南有决定关系。南诏和古泰国加上马来人基本是当地的强势。
明朝永乐期间试图恢复对安南(越南)的强势,但最多文明扩散也就到了越南太原一带,再往南,就根本是走不动了。类似的情况在经略朝鲜半岛时也出现过,乐浪4郡不敌日本移民和通古斯其他部族控制的三韩地区,情况和越南相当一致。

[ 本帖最后由 klause 于 2007-12-9 19:14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klause
(棋博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西将军
好贴 4
功绩 150
帖子 3927
编号 51109
注册 2005-10-13
来自 未名之滨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7-12-9 19:1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炎帝子孙 于 2007-12-9 11:41 发表


本人更倾向于中华文明多个源头,齐头并进的,最终互相同化



同感同意。
顶部
性别:男-离线 klause
(棋博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西将军
好贴 4
功绩 150
帖子 3927
编号 51109
注册 2005-10-13
来自 未名之滨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11-4-24 06:2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苏美尔的事情都熟悉吧?就是出现城邦即国家嘛。良渚如果考出城邦,那么就有了国家的原始雏形。所谓第一批国家,都是城邦发展起来的。

朝代这个东西比较复杂,因为要涉及诸王的谱代什么的,这还需要文字和文物记载/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7 14:5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481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