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一个问题,请高人来详细答下, 别跟着灌水啊,谢谢
性别:男-离线 klause
(棋博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西将军
好贴 4
功绩 150
帖子 3927
编号 51109
注册 2005-10-13
来自 未名之滨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6-12-9 15:1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关于战国时期兵员问题,lz可以看看我的拙作公议罗马中国的中国部分.

简单说,战国时期农战思想实现的总体战模式,国民闲时农忙,一年还要有预备役训练.一旦战事起,就是15-50岁的男丁都去作战.长平之战时,秦国河内甚至壅内的男丁都去作战,而粮食也由军队配置的运输兵来转运.平时注意储备和军屯,所以作战时比较有规模.

汉朝尤其是东汉,兵粮比例十分不稳定,三国时期到处战乱,很多州郡赤地千里,陈群说过大意)我们现在全国的人口,只相当于章和时期一个大州的人口.

在这种条件下,兵员和人口成正比,和粮食产量更成互为制约关系,所以曹操才不得已实行军垦制---------这已经说明汉季的劳动力十分的缺乏,所以自然不可能有战国时期的兵力.


顶部
性别:男-离线 klause
(棋博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西将军
好贴 4
功绩 150
帖子 3927
编号 51109
注册 2005-10-13
来自 未名之滨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6-12-9 15:2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平生最爱周公瑾 于 2006-12-9 13:10 发表

从公元前262年开始的历时三年的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历时三年是史学界传统说法,晚近又有持续只有六个月之说。其实是以从韩上党降赵,秦遂攻赵始,经三年相峙,最后是几个月的白热化决战

我的目的是说明战役持 ...

战国时期和平和战乱互相存在,战场也固定,而且有春秋到战国近500年的积淀,后又大力在后方发展水利,可以说和一战前的欧洲各国类似.

三国时期,之前的桓灵时期就乱七八糟,后来184年黄巾起,全国范围内都乱,根本无法做到基地----兵员----战场的有效选择,加上民不好武,不像战国时期那种全民皆兵的风格,所以被屠杀后很难回复国力.

汉朝的粮仓也修得太集中太脆弱,所以在没有明君的前提下,很难做到粮秣的有效管理.

这种国力可以说和战国时期根本无法等同.

比如:赵国长平大败后,燕国得知"赵精壮皆死于长平"所以南下侵袭,但是照样被赵国的剩下的老兵(老民)在廉颇的指挥下全歼,连主将相国都被砍了. 这种尚武和效率,可以说东汉那种松松垮垮的制度根本做不到.


顶部
性别:男-离线 klause
(棋博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西将军
好贴 4
功绩 150
帖子 3927
编号 51109
注册 2005-10-13
来自 未名之滨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6-12-9 15:3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中世纪战争中人数是很重要的因素,欧洲的战争不过几千人,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粮食生产力低,





--------------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中世纪西欧的粮食不是决定其兵员数字的主要因素,骑士封邑制度才是原因.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去打仗的,农民和城市的区别很大,庄园和采邑(乡镇)的很多人都是只会种地的农夫,中世纪的作战都是有资本能力的骑士阶层和他们的上司诸侯或国王来主导.农业人口基数势必被保留到很大的数字.战斗人员自然是很"专业化"的群殴活动.兵员就不会那么多.

[ 本帖最后由 klause 于 2006-12-9 15:33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9 11:4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01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