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孤狼在途于2006-01-07, 19:35:15发表
原帖由赛仁贵郭盛于2006-01-06, 22:06:11发表
关于王文德,想给一下自己的观点供参考:此君的具体战例,只有战董平三十合不分胜败,接下来一段描写值得注意:王文德“料道赢不得”,然后“分付众军,休要恋战,直冲过去”。
这里有一点,所谓“料到赢不得”从当时形势来揣测,多半应指他急于到达济州与大部队会合,无心在半路上拖延,所以发动全军冲路而走。这五个字我认为顶多说明了对他来讲董平是个劲敌,而书中又无其它描写能让我们看出谁高谁下。
"料道赢不得"转成大白话就是估计胜不了,可以延伸为再打下去要吃亏。为什么料道赢不得,最关键的是董平的武力给他的压力,要么逐渐乏力,要么应招跟不上节奏。其次才是形势,王文德的任务是与大部队会合不假,但此君刚开始气焰嚣张,且看“瓶儿、罐儿也有两个耳朵,你须曾闻我等十节度累建大功,名扬天下,大将王文德么”,待得领教了董平的武力后方才心寒,“分付众军,休要恋战,直冲过去”。要知道王文德统领的可是一万多人,而董平才带领的区区一千人,这才是形势!以多射寡,如不是主将太熊,怎会夺路而逃?这是将熊熊一窝的最好注脚。所以谁高谁下,闭起一只眼睛都知道,这就叫一目了然也!
近日俺在“狼牙”同一友论战,他的观点俺倒是可以部分接受:胜不得董平而退(比料敌不过好些),说明30回合并非是他的极限,董平要想真正将他打败,还得再花上一段时间。其武力并不比楼主所列出的准一流二档中的任何一人来得弱,其排名完全有资格再上升一档。
小兄不妨继续关注,多谢撩。
我只能说是各人理解不同,以及古典作品所描绘的将领单挑,本身就有失于真实。。。
首先,王、董差距很小,这点想必你我看法一致。而从逻辑上讲,“估计胜不了”包含的信息其实是极不确定的——再打下去可能败;也可能继续相持,比如六十合八十合仍平手;但也可能胜——主观“估计”不等于客观结果,王文德的自我判断未必准确,谁知道到一百合会发生什么。所以我认为“估计胜不了”的延伸并非一定就是“再打下去要吃亏”。当然,从实际来看毕竟两人未分出输赢,只是您认为王“略小于”董,而我则推测王“约等于”董。
其次大家都知道,两军相遇,将领先上前互殴,其结果直接影响战局,是古典文学创作的普遍手法,虽精彩却脱离实际。如果在实战中,王文德带一万兵和董平带一千兵打遭遇战,王文德若先冲出来单挑,那多半是大脑有问题。但好在水浒传还不象一些其它作品“主将一败全军就败”那样荒唐,作者在描绘单挑照顾精彩程度的同时,仍写了不少比较靠谱的战斗场面。所以我仍认为,下令全军一起冲,就水浒传而言,不一定说明主将怯懦,而是作者相对求实的写作手法的反映。
上面讲了自己认为王文德和董平在伯仲之间,但无论怎样,率先退出单挑的必然是王文德。因为两军形势是“王忙董不忙”,王文德急于会合的心理,使其不可能有心思和一支前来袭扰的敌军慢慢的耗,其上策是尽可能快地结束战斗继续行军,而不是务求歼灭对方或格杀敌将,作为主将的王文德当然得明白这点。所以作者在必须写一下单挑的同时(行内惯例没办法),把现实环境中的行军用兵的谋略也考虑到了。这就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的书在战争描写方面优于普通作品的所在。
唉,就那么一个小场面写了一堆东西来推理,或许作者还没考虑这么多呢,再说本贴原本就是谈论单挑而非军队作战的,我也知道按比较客观的原则,战例太少的将领只能往后稍排一点。这也仅是个人见解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