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秦始皇真的开始了两千多年得封建制度么?, 讨论一下封建的定义
性别:未知-离线 赛仁贵郭盛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84
编号 50686
注册 2005-10-7
来自 上海


发表于 2006-10-22 05:1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子爵维次 于 2006-10-20 13:04 发表
晕啊,好多形而上学的人, 社会学家把社会的发展历程分为几个时期,而这几个时间是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分的,你们为什么只看到了一个字面的解释呢,字,词的意思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即使它原来没有那个意思,随着发展它表达的意思也是会变化的。

您所说的只不过是马克思主义学说按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定义,但正如前面诸位提到过了,这是一家之言,并不能肯定的说它所给的定义就是准确的。

关于“封建”这个词,记得也是由于近代日本在翻译西方词汇时借鉴中国古文字而发生的曲解,这和“经济”在中国古代原指“政治”、“民主”原指“万民之主”一样,从字面上看肯定是和原意不符的。但秦朝到清朝这段时期当然不能简单的按“封建社会”来定义,它和西方封建社会相比,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生产关系都不能等同来看。同意现代学者偷换概念这一观点。

西方定义的fudalism是经济制度。而中国古代定义的封建制是政治制度,即在中央下面建立若干拥有独立行政、财政、税收、军队权力的王国,主要体现在周朝、项羽、西汉前期、西晋这些时期,这在楼主的文章中已清楚的提到了。与封建制度相对的当然就是中央集权制,在经历秦朝到西汉初期的尝试后,各朝代的君主们发现封建制总是会引起地方权力过大,进而分裂、割据、混战,还是中央集权更有利于统治,所以封建制遭到抛弃,而集权制得以延续,特别是从宋朝开始大大加强,直到清朝时已发展到了一个很完善的程度。为什么中国在宋朝以前朝代更迭、分裂割据很多,但从宋朝到清朝时期就比较稳定,朝代更迭也大大减少,即使面对内部危机或外侮时统治阶层也显得相对团结?就是集权制的作用,其似乎难以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说明。

[ 本帖最后由 赛仁贵郭盛 于 2006-10-22 05:39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赛仁贵郭盛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84
编号 50686
注册 2005-10-7
来自 上海


发表于 2006-10-22 05:2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ranger 于 2005-8-11 13:38 发表
随着情况发展,土地会被兼并到那些功臣和宗室手中,国家的税收越来越少直至崩溃。从这方面看,我国是周而复始地在自耕农社会到奴隶社会中循环。

如果一定要按照经济上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来定义的话,我愿意引用上面的论述:秦朝以来的绝大多数王朝都是走这一条路,即自耕农社会到奴隶社会的循环,就是说,在王朝分配了土地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土地兼并,直到兼并程度超过了所能承受的限度,随后亡于自下而上的社会动乱,新的王朝将土地进行再分配。西晋是个不同于其它朝代的特殊例子,它没有体现土地兼并方面的情况,而是亡于各王国的分裂混战,就是因为它采取了与众不同的封建制。请注意这里说的“亡于”是指灭亡的根本原因,不一定是直接动力。

如果要给出能够不在字面上混淆视听的概念,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解释:

从政治制度上定义,周朝是“封建制”;秦朝到清朝进步为“集权制”(说其进步是因为后者显然比前者更有利于统治),当中有过西汉前期和西晋的短期反复,总的来说是在西汉武帝时期“集权制”被确立并随后一直发展完善。

从经济制度上定义,周朝是“半奴隶半自耕农制”;秦朝到清朝是“半自耕农半奴隶制”。奴隶和自耕农的生产力主力地位的变化在东周时期开始体现,但中国从来就未存在过完全的、符合西方标准的奴隶制或农耕制,这两种制度一直是并存的,所以很难下一个单纯的定义。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4 02:3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37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