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高宗李治至死稳掌实权,夫妻二人相互扶助共抗邪恶, 武则天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深得人心
性别:男-离线 落叶聚还散
(风月词人)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4
帖子 5422
编号 499284
注册 2014-3-17


发表于 2014-4-9 11:4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这贴子,是我在你所发全部贴子中认可最多的了,不过我只认为高宗并非庸主,但至死稳掌实权,不敢苛同,武则天在高宗晚期明显压制李治。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落叶聚还散
(风月词人)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4
帖子 5422
编号 499284
注册 2014-3-17


发表于 2014-4-9 11:5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KYOKO 于 2014-4-9 11:54 发表
不是庸主,是中庸之主

总体来说,唐高宗还是相当不错的,单以政绩而论,应在武则天之上,但考虑到二人所处环境不同,不好全面比较。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落叶聚还散
(风月词人)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4
帖子 5422
编号 499284
注册 2014-3-17


发表于 2014-4-9 14:5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tiger1970 于 2014-4-9 14:45 发表
同司马光兄的意见一致。
高宗高宗,难道这“高”是随便就可以称呼的吗?
不过“共抗邪恶”这说法也太让人晕菜啦。评论历史要是有倾向性,就没意思啦。

说句实话,这哥们在唐史方面还是不错的,就是这个倾向性太强,让他的贴子水准大降。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落叶聚还散
(风月词人)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4
帖子 5422
编号 499284
注册 2014-3-17


发表于 2014-4-10 11:2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母强子弱,本来就容易出事,汉武帝立子杀母,不是没有道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落叶聚还散
(风月词人)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4
帖子 5422
编号 499284
注册 2014-3-17


发表于 2014-4-10 13:3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五袋石果 于 2014-4-10 13:21 发表
汉武帝立子杀母,是因为母正当壮年而子还幼小,势必会形成太后听政格局。武氏并不存在这个问题,李显即位时已经28岁。

但有一点是一样的,李显懦弱,武氏强势。年纪大小反而不重要了,如果李显年纪还小,到可以留武氏,李显既然年纪大了,武氏必须还权。

[ 本帖最后由 落叶聚还散 于 2014-4-10 13:41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落叶聚还散
(风月词人)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4
帖子 5422
编号 499284
注册 2014-3-17


发表于 2014-4-10 23:4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不容青史俱成灰 于 2014-4-10 20:59 发表


李治做梦也想不到女人居然能在儒教统治的国家里登上皇位,当时恐怕谁也想不到,指责李治没有在死前干掉武则天的,不过是一群事后诸葛亮罢了。

高宗无法预见武氏登上皇位不假,但母强子弱,必将乱政,这一点,不应该看不到。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落叶聚还散
(风月词人)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4
帖子 5422
编号 499284
注册 2014-3-17


发表于 2014-4-11 09:0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初,武后能屈身妨辱,奉顺上意,故上排群议而立之;及得志,专作威福,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上不胜其忿。有道士郭行真,出入禁中,尝为厌胜之术,宦者王伏胜发之。上大怒,密召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上官仪议之。仪因言:“皇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上意亦以为然,即命仪草诏。

左右奔告于后,后遽诣上自诉。诏书犹在上所,上羞缩不忍,复待之如初;犹恐后怨怒,因绐之曰:“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

开始是信任不假,到后来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落叶聚还散
(风月词人)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4
帖子 5422
编号 499284
注册 2014-3-17


发表于 2014-4-11 13:0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feiyue1206 于 2014-4-11 12:57 发表
武则天对自己的亲儿子都那么狠,实在太。。。太意外了

政治人物向来如此,皇室之中,父子,母子,夫妻,兄弟这类感情早就淡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落叶聚还散
(风月词人)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4
帖子 5422
编号 499284
注册 2014-3-17


发表于 2014-4-11 20:4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不容青史俱成灰 于 2014-4-11 19:50 发表


自诉。诏书犹在上所,上羞缩不忍,复待之如初


高宗被众人一激,有废后意,对“郭行真,出入禁中”一事生疑。

但在武则天“自诉”后,打消了念头,觉得冤枉了她,因此才羞缩不忍,注意,不是见到武曌 ...

初,武后能屈身妨辱,奉顺上意,故上排群议而立之;及得志,专作威福,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上不胜其忿。

这说的够明白了吧,高宗对武氏已经是不胜其忿,到了郭行真之事,这时高宗已是忍无可忍,既然高宗不是一个糊涂的皇帝,废后这么大的事,岂如儿戏?

最后,高宗说:“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摆明了这就是推卸责任,这样情况下,还不能说明武氏已经完全压制了高宗?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落叶聚还散
(风月词人)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4
帖子 5422
编号 499284
注册 2014-3-17


发表于 2014-4-11 20:4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不容青史俱成灰 于 2014-4-11 19:41 发表

母强子弱未必就会乱政吧,乱的都是太后自身无能,瞎搞国家,或者让外戚专权,武则天自己就能治国。

另一种是太后不是下一个皇帝的亲妈,这点也不存在。

国无二主,儿子已经长大成人,必然要权力,武氏过于强横,把持朝政多年,李显能斗得过?在中国历史上,类似的情况就是乱政。

另外,武则天虽然政绩不错,那个粉唐的家伙有一点说的不错,武周时期,唐朝对外明显太弱。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落叶聚还散
(风月词人)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4
帖子 5422
编号 499284
注册 2014-3-17


发表于 2014-4-12 22:0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不容青史俱成灰 于 2014-4-12 21:45 发表
“高宗的部分要做的事儿,常常被武后所阻”,这不足以说明武后已经架空之,占据上风,更不足以证明高宗无力击败、废黜她。

当然,确能看出,武则天已经具有一定势力,高宗不得不顾及她的意志和感受。

高宗 ...

这已经不是什么高宗部份要做的事了。而且高宗已经不胜其忿,几乎已经是水火不容了。在这种情况下,废后之举,轻易被推翻,而且高宗还把责任推给上官仪,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心中有鬼,畏惧武氏。而上官仪最后的结果,更证明了武氏的力量明显超过高宗。

当然,只要高宗废后的旨意一颁布,武氏立即倒台,这是不假,因为武氏最强硬的后台就是高宗,但高宗已经不敢行使这种权力,说明什么?说明这是一种畏惧,这种畏惧,就证明高宗已无力对抗武氏,这也是他明知母强子弱,也无可奈何的原因所在。不是他不想,而是他做不到。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落叶聚还散
(风月词人)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4
帖子 5422
编号 499284
注册 2014-3-17


发表于 2014-4-12 22:1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不容青史俱成灰 于 2014-4-12 21:52 发表
在高宗心中,武则天就算恋栈权位,也不过多垂帘几年,老了以后,最终还是会还权于亲子,国家并不会动荡。

何况武则天治国远胜她儿子,多管理国家几年也不是坏事。

至于武周时期唐朝军事垃圾,不能归因于武 ...

高宗那是是无可奈何,他动不了武氏,只能希望武氏会还权于亲子,而不是认可了武氏。

唐与吐蕃,在李世民时期,双方各有所忌。若不是高原,只怕吐蕃会更惨。

唐朝固然送了文成公主,但吐蕃呢。“初东寇也,连岁不解,其大臣请返国,不听,自杀者八人”

明显国力也支撑不下去了。

唐朝不能短期将吐蕃致于死地,自然只能和亲。

当时的辽东,国力正盛,唐朝远征,自然也不容易战胜。

而府兵制不是唐朝初期对外战事不利的原因。在太宗与高宗初期,府兵制曾经有效地实行,所以才保证了唐朝对外战争的胜利。恰恰是在高宗后期,到武周时期,府兵制开始被破坏,唐朝的武功这才衰败下来,而武氏后来又杀掉了李唐大批良将,这更是武周时期军事垃圾的原因。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落叶聚还散
(风月词人)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4
帖子 5422
编号 499284
注册 2014-3-17


发表于 2014-4-13 00:3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不容青史俱成灰 于 2014-4-12 23:58 发表
你这楼太牵强了,逻辑上根本无法自圆其说。

我到觉得你的逻辑根本无法自圆其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落叶聚还散
(风月词人)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4
帖子 5422
编号 499284
注册 2014-3-17


发表于 2014-4-13 00:4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不容青史俱成灰 于 2014-4-13 00:07 发表
你想要说高宗对武瞾欲下手而不敢、不能,总要先找到他对武瞾下手的动机。

至于“高宗后期唐朝才军事失利”,我觉得你该看看大唐如何败给小小新罗,百济全境丢失,被逐到大同江以北,这仗是名将薛仁贵、李谨行 ...

动机前面给的很清楚了,武氏的势力已经压制了高宗,高宗自然要反击。

大唐新罗之战,那是吐蕃与大唐交战正是激烈,唐朝两线作战。即便这样,新罗虽然对唐开战,但他始终承认唐朝是宗主国,新罗是藩属国,并数次请罪。

至于吐蕃,上面我也列了史料,松赞干布也打不下去了。

我从未否认唐朝吃败仗,但即使吃败仗,新罗也是称臣,吐蕃国力也被消耗得很厉害。高宗后期限,武则天时期又是什么情况?

你也承认是府兵制的崩溃,导致唐军战军低下,而不是府兵制的原因。这府兵制的崩溃,恰好就在高宗后期,乃到武周时期。武则天在位时,内政处理得还是可以,不过对外实在不成。

[ 本帖最后由 落叶聚还散 于 2014-4-14 23:43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落叶聚还散
(风月词人)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4
帖子 5422
编号 499284
注册 2014-3-17


发表于 2014-4-13 21:5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不容青史俱成灰 于 2014-4-13 21:37 发表
我举高宗中前期兵败的例子,只是要说明,在这个时期里,唐朝也已经时常惨败,军事上对周边各国已经很吃力。


当然,如你所言,确实比后来的三十年要强,这不过是因为府兵制的崩解,战斗力的下降,是一个渐进 ...

大非川就在670年,而唐朝与新罗战争就是从670年开始的。在土蕃那里刚吃了个败仗,唐朝自然会设下重兵把守,不管671-675年唐朝与吐蕃有没有战争,都会牵扯大量的兵力,这不是两线作战,是什么?

唐朝与新罗之战中,当年在朝鲜表现不错的契苾何力、薛仁贵、高侃、李谨行全都调走,这能不对战事有影响吗?

府兵制的崩溃,是唐朝对外战争走下坡路的原因。

但为什么府兵制会崩溃?

一是高宗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被破坏;二是唐初承前代遗风,对于卫士比较尊重,但到武氏时,番上卫士往往被贵族官僚借为私家役使,导致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辱。

当然还有战争频繁,兵役过重等其它原因。

而上面这两条,武则天难逃其咎。当然,土地兼并完全怪在武氏身上,也是不合理的。在中国古代,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贫富差距就会出现,伴随而来的必然是土地兼并。但是历朝历代,都会有有识之士出台法令,遏制土地兼并的发展,如果武则天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可以把土地兼并遏制在可控制范围的。

所以,唐朝前期,对外战事不利,武则天需要负相当责任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落叶聚还散
(风月词人)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4
帖子 5422
编号 499284
注册 2014-3-17


发表于 2014-4-13 21:5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不容青史俱成灰 于 2014-4-13 21:40 发表



如果真如你所说,武则天与高宗此时已经撕破脸,到了靠实力说话的对立阶段,那你就无法解释,为何高宗会放过武则天

如果是因为他一见武则天的面儿,就吓尿了,态度大变,和光绪见了慈禧一样,就无法解释 ...

为什么会放过,因为高宗已经不敢了。

为什么武则天要泣情陈述,原因就是,她也不敢把高宗逼得太急。

这属于麻杆打狼,两头害怕。但终归还是高宗怕得更多一些。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落叶聚还散
(风月词人)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4
帖子 5422
编号 499284
注册 2014-3-17


发表于 2014-4-13 22:0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之所以说,唐朝武力不象历史教科书上那么强盛,原因是唐朝对外就强盛了一小段时间,安史之乱后,唐朝对外基本就是防御。这一点,历史教科书,从来不提,只提当年强大,但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又挺了一百五六十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落叶聚还散
(风月词人)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4
帖子 5422
编号 499284
注册 2014-3-17


发表于 2014-4-13 22:0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一面大行封赏,一面对其宗族的圈地行为,采取了纵容漠视的态度。狄仁杰早年就曾揭发过武则天侄儿武攸嗣的圈地行为,武则天非但置之不理,狄仁杰之后反而遭到报复,险些冤死在狱中。从此以后,武氏宗族的圈地行为愈演愈烈,仅在河南地区,属于武则天侄儿武三思名下的土地,就多达2000多顷,其中相当多的是府兵的土地,如此一来,不但老百姓流离失所,连军队的土地也没有保障。同时武则天也极好“滥封”,对宗族子女的封赏大手大脚,相当多是“慷国家之慨”,将大量属于百姓的土地封赏给宗族,结果,就是国家税源锐减,百姓流离失所。到了晚年的武周王朝,她简直就是横征暴敛。她信佛,在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大修寺庙,滥派徭役,以至于百姓纷纷逃亡,而相关的费用,则通过增加税收来解决。土地兼并又兼赋税沉重。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落叶聚还散
(风月词人)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4
帖子 5422
编号 499284
注册 2014-3-17


发表于 2014-4-14 22:1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镇北将军 于 2014-4-14 22:05 发表
真是汗死,因为这些,武则天要为唐朝的覆灭负责任?请问武则天任用的人,在玄宗朝是不是已经被灭了?请问武则天的政策,是不是后世无法更改?如果可以更改,那么不更改是谁的责任?如果无法更改,那说明换谁来都一样,改不了了。

而且唐末的政治混乱,远超过武周朝。

再说了,武周时期,全国的经济和人口是向上走的,难道这些要归功于太宗和高宗?

果然是粉派嘴脸,好的都是自己要粉的对像的,不好的都是别人造成的,咱能要点脸不?

怪了,咱只说武氏时期,唐朝前期对外作战不利,她要负相当责任的,难道这也不成?你要说武氏时期,唐朝对外作战不利,与她无关,麻烦您拿出点干货来,好不好?

我之前就说过,武氏时期,内政处理还是可以的,难道这就是你口中的,我把这一切归功于太宗与高宗?

玄宗时期是玄宗时期的事情,难道还要武氏,太宗与高宗负责不成?

至于粉派嘴脸,如今俺到是领教了。但凡说一些武氏不对的地方,立马发飙,果然是好的都是自己的偶像,不好的就是大势所所趋。果然是树不要皮离死不远,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PS,你从哪看出来我是粉太宗与高宗的?我又什么时候说过武则天要为唐朝的覆灭负责任?另外,如果你看不懂府兵制崩溃的原因,请你回去多读些书,丢人都丢到姥姥家里去了。

[ 本帖最后由 落叶聚还散 于 2014-4-14 22:22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落叶聚还散
(风月词人)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4
帖子 5422
编号 499284
注册 2014-3-17


发表于 2014-4-15 16:2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不容青史俱成灰 于 2014-4-15 15:40 发表
两线作战是指两边同时在打,西线惨败之后,唐朝默认了吐蕃对吐谷浑等领藩的夺占,双方暂且休兵,唐在西线取守势,集中精力打辽东。对吐蕃的防御,自然需要牵制一些兵力,但一侧休兵,一侧作战,不能称为两线作战。

一些将领被调离辽东,原因很多,也未必就是去防守吐蕃,至少薛仁贵就不是,他是因为在百济表现太差,战败十几次,一场不胜,被赶回家歇着了。

对于每个国家而言,都有边境要防御,吐蕃、大食、包括被唐灭掉的高句丽,都是如此,一战败就说自己有部分军队防御它处,不过是借口罢了。



至于府兵制的崩解,根源就是土地兼并,这个问题每个王朝都避免不了,因此搞这种兵制,在唐朝就不合适,李世民这样做,就是给后世留下隐患。

至于府兵跑去打杂,也怪武则天?须知,不是因为打杂才导致府兵的战斗力下降,而是战斗力太差,啥也干不了,敌人杀进来都指望不上,一群废物,只能废物利用,去打打杂了。

既然土地兼并不可避免,那李世民铺开这个烂摊子,武瞾就无法避免土地兼并,因此将唐军在其治国时战斗力的下降归结到她头上是不对的。

土地兼并最大的推手就是门阀滥权,凌驾于律法之上,武则天重创门阀,规范吏治,可以说是减慢了府兵制腐烂的速度,功劳巨大。

唐朝在吐蕃那里吃了一场大败,形势严峻起来,这当然得调重兵前来,不管后来有没有开战,影响也是巨大,这与平时两线防守是完全不一样的。

薛仁贵就是调走打吐蕃,大非川之战就是他战败的。

土地兼并是府兵制崩解的原因,我上面也说了,李世民执政其中,国力在发展之中,府兵制没有问题,问题是后面出现的,府兵制的崩解不能算在李世民头上的话。武氏是无法避免土地兼并,但是可以控制,或者采取别的制底来替代府兵制,她既没有控制土地兼并,反而还加剧了这种趋势,她不负责,还找李世民去?

至于打击门阀,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并没有遏制土地兼并这一趋势。

无论是打杂导致府兵荣誉感的缺失,导致战斗力的下降,还是因战斗力下降,让他们去打杂,这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但武则天这一举动,明显加剧了唐军战斗力下降这一事实。

再加上武则天又擅杀名将,所以唐朝前期,唐军对外作战不力,武氏需要承担相当的责任。这种情形,直到玄宗,才开始好转。安史之乱后,唐朝走下坡路了。

[ 本帖最后由 落叶聚还散 于 2014-4-15 16:30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落叶聚还散
(风月词人)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4
帖子 5422
编号 499284
注册 2014-3-17


发表于 2014-4-15 16:2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不容青史俱成灰 于 2014-4-15 15:45 发表



按你的说法:武则天对李治占据优势,李治戒惧恼怒,虽然内心两头害怕,仍然决定要废掉她。武则天跑来说两句软话,李治照样两头害怕,却又不废了,软了,还吓得厉害,把手下都出卖掉。

若是真的如此,始 ...

两头害怕是指高宗与武后,各有忌惮,不是什么高宗两头害怕。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落叶聚还散
(风月词人)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4
帖子 5422
编号 499284
注册 2014-3-17


发表于 2014-4-15 16:3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不容青史俱成灰 于 2014-4-15 15:47 发表
安史之乱前,唐朝也扯淡吧,不过是吃630~660间扩疆的老本罢了,军事上一直处于败退状态,领土一直在缩减。

武则天655年当皇后,参与国政,那么你说唐朝在660之后对外作战不利,谁应该负主要责任?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落叶聚还散
(风月词人)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4
帖子 5422
编号 499284
注册 2014-3-17


发表于 2014-4-15 16:3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不容青史俱成灰 于 2014-4-15 15:50 发表
武则天被丑化千年,除了儒教仇恨这个女子之外,与世人要给唐朝衰败找替罪羊也大有关联。

唐朝的衰败源于安史之乱,好象现在的史学家没有人把安史之乱扣在武则天的头上。

李世民没有小说演义所述那样英明神武,武则天也是一样,不要认为是中国唯一个女皇帝,在内政方面处理还算不错,那么她身上就全部是光环,无一错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落叶聚还散
(风月词人)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4
帖子 5422
编号 499284
注册 2014-3-17


发表于 2014-4-15 16:4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不容青史俱成灰 于 2014-4-15 15:49 发表
武则天确实也纵容亲族做了不少祸国之事,但这些新贵族的祸害,尚不如旧阀门大。

只讲对府兵制的影响,其它不论。

她打击旧阀门不假,但同时又纵容亲族兼并土地,那么在她执政期间,兼并土地之势不可能会得到遏制,只能愈演愈烈。各人执政有各人所面临的问题,你没有解决,或者没有得到缓解,就是你的责任。

这个责任不可能推到前任。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落叶聚还散
(风月词人)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4
帖子 5422
编号 499284
注册 2014-3-17


发表于 2014-4-17 21:1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不容青史俱成灰 于 2014-4-17 20:54 发表


-只要不是两边同时开战,就不是两线作战,哪怕一边没战却不得不驻屯大量兵力。

事实上,唐朝在大非川惨败后,并没有调重兵去西境,因为此时辽东已经起火,薛仁贵与吐蕃“约和而还”,双方暂时休兵,吐蕃要消化刚抢来的吐谷浑等大片土地,不愿与唐大战,因此才于675年,唐朝打新罗时主动请和,而没有趁机继续攻唐,因为此时其并无消化更多土地的能力。675年唐朝虽然没有答应请和,但东面正打得激烈,也不愿在西境开战。

当双方均无大战意愿时,唐朝又何必在西境屯驻主力?

被新罗打败后,唐朝试图在西边对吐蕃发动大反攻,重夺吐谷浑,然而从“诏大发兵讨吐蕃”,到678年决战,隔了两年之久,就是在招人,往前线开拔,最终凑了18万,这也从侧面证实了之前边境上部队不太多。

670年,基本就是大非川之战的同时,唐与新罗就交手了。这算不算?

在大非川之战之前,唐与吐蕃之间还有吐谷浑作为缓冲,现在缓冲没有了,唐朝居然不在西境屯驻大量军队?尤其大非川之战,是当唐朝建国以来最大的败仗。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落叶聚还散
(风月词人)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4
帖子 5422
编号 499284
注册 2014-3-17


发表于 2014-4-17 21:3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不容青史俱成灰 于 2014-4-17 21:00 发表
土地兼并是府兵制崩解的原因,我上面也说了,李世民执政其中,国力在发展之中,府兵制没有问题,问题是后面出现的,府兵制的崩解不能算在李世民头上的话。武氏是无法避免土地兼并,但是可以控制,或者采取别的制底来替代府兵制,她既没有控制土地兼并,反而还加剧了这种趋势,她不负责,还找李世民去?
----就如我盖个楼,地基就歪的,10年倒,5年头上卖给你,你难道还彻底拆了重盖不成?还不是之能修修补补?责任难道都推到你头上,盖歪地基的我没责任?


至于打击门阀,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并没有遏制土地兼并这一趋势。
----武则天给平民晋升空间,抑制门阀特权,自然会减弱土地兼并的程度。


无论是打杂导致府兵荣誉感的缺失,导致战斗力的下降,还是因战斗力下降,让他们去打杂,这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但武则天这一举动,明显加剧了唐军战斗力下降这一事实。
----何以见得明显?我觉得本来就已经奇差了,打打杂也变化不大。

再加上武则天又擅杀名将,所以唐朝前期,唐军对外作战不力,武氏需要承担相当的责任。这种情形,直到玄宗,才开始好转。安史之乱后,唐朝走下坡路了。
---将领并没有多重要,蒙古兵横扫世间时,换谁领军都是赢。

1.本来我盖这楼与地基没什么问题,你又上加盖,然后,又向下深挖,把地基破坏了,这能是我的责任吗?

2.武则天给平民晋升空间,是通过科举,只不过,终唐一世,科举选上来的平民官员屈指可数,而且科举选拔的又是文人,她又纵容亲族大量兼并土地,尤其是府兵的土地,就是这么减弱土地兼并的?

3.往在海西,见百姓人人投募,争欲征行,乃有不用官物,请自办衣粮,投名义征。何因今日募兵,如此伫弱?”皆报臣云:“今日官府,与往日不同,人心又别。贞观、永徽年中,东西征役,身死王事者,并蒙敕使吊祭,追赠官职,亦有回亡者官爵与其子弟。从显庆五年以后,征役身死,更不借问。往前渡辽海者,即得一转勋官;从显庆五年以后,频经渡海,不被记录。州县发遣兵募,人身少壮、家有钱财、参逐官府者,东西藏避,并即得脱;无钱参逐者,虽是老弱,推背即来。显庆五年,破百济勋,及向平壤苦战勋,当时军将号令,并言与高官重赏,百方购募,无种不道。洎到西岸,唯闻枷锁推禁,夺赐破勋,州县追呼,求住不得,公私困弊,不可言尽。发海西之日,已有自害逃走,非独海外始逃。又为征役,蒙授勋级,将为荣宠,频年征役,唯取勋官,牵挽辛苦,与白丁无别。百姓不愿征行,特由于此。

你看看吧。

4.将领不重要?蒙古军队再牛X,你让贾似道去,也是白搭。曾国藩对战太平军,要不是后来有曾国痊等人,也是百战百败。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落叶聚还散
(风月词人)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4
帖子 5422
编号 499284
注册 2014-3-17


发表于 2014-4-17 22:4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不容青史俱成灰 于 2014-4-17 22:12 发表
根子还是在把楼盖歪的唐太宗上

武则天直到高宗死后,才真正掌握国家的实权,之前的军国大事都是高宗做主,她只是具体执行者而已。

当然,660~700年间唐帝国的军事失败,尤其是李治挂了以后的失败,与她有 ...

武则天当了皇后之后,就开始参政,高宗身体不好,后来国政基本给武则天处理。与李世民什么关系?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落叶聚还散
(风月词人)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4
帖子 5422
编号 499284
注册 2014-3-17


发表于 2014-4-17 22:5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不容青史俱成灰 于 2014-4-17 22:20 发表
真正的强国即使两线作战也能取胜。大食改朝换代,内战激烈之时,以偏师散勇大破唐朝最强的安西军,就是因为对方军队强大,三流部队战斗力也高于唐军精锐。

蒙古在打金国的同时,对中亚发动进攻,击破拥兵数十 ...

当时的大食是直系精锐好不好,安西军吃了一次败仗不假,但还是有实力的,谈什么大破。而且对方多众击寡。

蒙古时期军事强大不假,一来,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不能等同视之;二来,当时金国已经走下坡路了;按你这个逻辑算,唐朝灭国无数,还不算强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落叶聚还散
(风月词人)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4
帖子 5422
编号 499284
注册 2014-3-17


发表于 2014-4-17 22:5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不容青史俱成灰 于 2014-4-17 22:27 发表
就如同根基歪了,想矫正楼盘难如登天一般。治国若一开始歪了,积弊形成,再想改革同样难如登天,换谁也不行。

看历史上变法的,有几个有好结果。商鞅被车裂,王安石臭了,王莽臭了,杨广亡了国

这些本来都 ...

根基没歪,是武则天破坏了根基,能算在李世民身上?

我也没让武则天去全面变法吧,只要她能控制一下土地兼并,不把府兵制破坏就,没有她在位期间,对外战争不利。

[ 本帖最后由 落叶聚还散 于 2014-4-17 23:04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落叶聚还散
(风月词人)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4
帖子 5422
编号 499284
注册 2014-3-17


发表于 2014-4-17 22:5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不容青史俱成灰 于 2014-4-17 22:17 发表
纵容亲族的负面影响比打压阀门带来的正面影响小得多,整体一加还是正数。

武氏打压阀门并没有遏制土地兼并,哪来的一加一减?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6 01:1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154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