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有没有人研究过,古代的中国人是说什么话的?
性别:未知-离线 赤炎陽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校尉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30
帖子 3047
编号 490646
注册 2013-8-21


发表于 2014-6-9 14:1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西门飘烟 于 2014-6-9 11:52 发表
这个有达人出来说下吗

客家话不是洛阳这边的话么

宋朝官话貌似是河南话啊

細的來說,古代的中國人應該是各說各話的
我這個說法等於沒說.....

總得來說,如果看平水韻等詩家格律來說,詩家認可的"標準"應該是跟粵語系有那麼一點接近的
公認的官話嘛....等三紅或昭昭等兄來回答了

北京(普通)話應該是元明之後與少數民族融合後才有的方言無疑
北京話是少有的不符合"平上去入"(主要是入聲字)原則的中國方言

這裡按八大語系論,所以山東,東北這類支方言歸納入京話分類

[ 本帖最后由 赤炎陽 于 2014-6-9 14:2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赤炎陽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校尉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30
帖子 3047
编号 490646
注册 2013-8-21


发表于 2014-6-10 15:4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西门飘烟 于 2014-6-9 15:17 发表
是粤语近,还是闽南语近
两者不同吧。

记得有说闽南语更符合格律的啊

閩南語系保留得不及粵語好,很多講閩語者都不能用閩語朗誦詩詞或念冷僻字
這個先不論何者更符合格律,閩語本身認受性來說就不大,因為真的能用閩語念出常用五千字的人太少

在香港隨便抓兩個中學生用本地方言念一份報紙是沒有問題的
在台灣和福建似乎不太可能,在中國任何地方,我覺得都難
(除了少數特殊工作者,例如方言廣播,戲曲類工作者)

先不論香港歧視國語是非,香港/廣東在保留粵語來說的功夫是很到家的
比台灣/福建人要做得好很多

==================

回來語系的問題,我個人粗淺的看法如下:

1. 閩南語的訓讀被廣泛應用
比如"老","方","人"這些很常見的字都有訓讀現象

中國古代漢語這個現象好像不多,我覺得這個可以說明粵語更為接近一些

2. 閩南語聲調比粵語更多,而且內部分歧太大,硬要說整個閩語系(閩南語和其他閩語系)更有古漢語特色是有可能的,但是單列一系的話貌似說服力不強,這點先天比粵語遜色,換句簡單的話來說就是閩語本身已經分散了,而且時至今日會說的人也太少了,要跟粵語比好像意義不大了

3. 而且閩語貌似和日語/韓語漢字的發音更接近一些,也同樣地具有訓讀特色

[ 本帖最后由 赤炎陽 于 2014-6-10 15:5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赤炎陽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校尉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30
帖子 3047
编号 490646
注册 2013-8-21


发表于 2014-6-10 16:1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梦幻军师 于 2014-6-10 16:11 发表

提到这个,我上面有提过闽南语有不少发音和意思跟日语都相似。
另外我以前跟朋友用家乡话聊天,很多人听着都以为我们说韩语~

另外粤语我也能说能听,我一直觉得客家话跟粤语有些相近,但客家话我真听不懂

和日韓語裡的漢字發音類似,和假名相關就不多了

整句來說的話句式語法更不像了,那些朋友估計是沒認真聽
我想像來段中國方言要我聽成非中文的可能有點難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赤炎陽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校尉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30
帖子 3047
编号 490646
注册 2013-8-21


发表于 2014-6-10 21:5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cmy77 于 2014-6-10 16:38 发表
闽南语只是闽语的一种。闽南语是可以朗诵古文和诗词的。闽南语保留的不太好是教育的问题,21世纪之前是推广普通话的,21世纪才开始打算拯救闽南语。香港粤语保留的比较好是值得肯定的地方。台湾地区闽南语保留的比较好,所以能用闽南语读报纸杂志的人会多一些。
关于训读,请参看15楼回复。
这位兄台闽南语了解的比较少,有诸多的错误。

任何語言都肯定是可以朗誦的,但這有個普及率的問題

局限閩南語來說,能講閩南語的地區基本就是台灣,廈門,泉州,一帶的閩南人,再周邊一點比台灣的原住民,其原籍屬北方的人他們就不能講閩南話
福建而言往遠一些去到福州,或者閩北,閩東等都基本不能講閩南話

其實所謂保留好不好就是學校有沒有用,台灣雖然保留得比福建好,但是也屬於"不好"的一類
原因很簡單,學校沒有教,家裡學來學去就是那三板斧(比如吃飯,買菜,生活用字)

放眼台灣孩子,大陸孩子,和香港孩子的方言水平如果按100分滿分的話我會評,40,30,90
50以下的這種水平要朗誦詩詞我想不太可能

C壇友會講閩南語嗎?

"我喜歡吃三鮮水餃"這句話會講嗎?如果是閩南人我覺得這句會講的人還是很多的
"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我覺得這句對絕大部分閩南人來說可能就有點難了

[ 本帖最后由 赤炎陽 于 2014-6-10 21:54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赤炎陽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校尉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30
帖子 3047
编号 490646
注册 2013-8-21


发表于 2014-6-11 16:1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夏之色 于 2014-6-11 15:57 发表
电视剧常见一个情节就是,大款老爸这辈子只爱曾XXOO过几次的丫环啥的,后来丫环有了儿子,二十年后吧,这个儿子不经意的出来,抢了嫡子的继承权.
这个情节思路大概是受"现今粤语和古汉语最接近"观点影响.

這個創造力挺豐富
瀑布汗......我是沒這麼想過,不知道有那位會這樣想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赤炎陽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校尉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30
帖子 3047
编号 490646
注册 2013-8-21


发表于 2014-6-11 16:3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马岱 于 2014-6-11 16:32 发表
所以,古代的官话最接近的应该还是普通话。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拿现在各地的方言来读古书,谁最顺畅?当然是普通话,语言和文字是相适应的。一个不懂粤语的人,去翻看香港的报纸,即使能看懂繁体字,也会看得晕头转向。

順暢有點不好定義,請教馬岱公,怎麼解釋粵音符合平上去入四聲而且符合平水韻這個現象
普通話翻開平水韻很多平韻的字都念不出平韻啊
普通話也沒有入聲字,所謂入派三聲這個現象一般被視作漢語改革大家不講"類粵語"改講"類普通話"的現象,馬岱公這個說法我聽得有點不解了

還是說古代現體詩歌的寫作和官話又是兩件事?

[ 本帖最后由 赤炎陽 于 2014-6-11 16:4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赤炎陽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校尉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30
帖子 3047
编号 490646
注册 2013-8-21


发表于 2014-6-13 10:3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事實上得益古代文學發達,韻書還是有留下的
除了為人熟悉的平水韻外
詞林正韻(那怕是清朝的),廣韻

都有入聲字這個韻部

古代漢語似乎明確是平上去入四個聲調的
北方話作為平上去三個聲調的,對比其他同是四個聲調的漢語方言
要說更接近古漢語,好像有點乏力

===========

下轉自維基百科

中古漢語是南北朝、隋朝、唐朝時期的漢語,它繼承自上古漢語,後來發展為近代漢語。

有些學者(如高本漢、王力)認為四等字也有介音,有些學者(如潘悟雲、鄭張尚芳)認為二等字也有介音。
中古漢語的韻尾也沒有上古漢語中可能存在的輔音叢和濁塞音,但仍然比現代普通話豐富,有-m、-n、-ng、-p、-t、-k、-i、-u等8個。其中-t在一些方言中是-r,-k在一些方言中弱化為-ɣ。

近代漢語繼承了中古漢語的介音系統,有i和u介音,同時派生出介音y,此音大多來自中古合口三四等字。

到了元代的《中原音韻》就取消了入聲的類別,把所有中古以-p、-t、-k結尾的字全部歸入陰聲韻裡。塞音韻尾至此完全消失,中古塞音和鼻音韻尾相配的格局完全改變了,變成只有母音和鼻音韻尾。但是,表現為喉塞音的入聲仍然存在於一些現代官話方言如江淮官話裡,也存在於一些非官話方言如晉語、吳語裡;完整的-p、-t、-k韻尾也仍然存在於粵語、客家話、贛語、閩語等南方方言裡。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2 00:1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627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