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将真的很厉害吗?
性别:未知-离线 wukongik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8
编号 48875
注册 2005-9-14


发表于 2007-10-12 12:2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群体作战,日本人首先得靠边站,他们的什么甲州骑兵完全上不了台面,元朝两次侵日,第一次日军比较吃亏。因为一对一地打,元军根本不是日本武士的对手,但元军善于用集团战法,日军就歇菜了,对当时的日本来讲,物资有限,可以说日本人的兵法即个人武艺.
    第二次日军学乖了,在海边筑上长墙,让元军无法展开集团战术,尤其是难以施展骑兵,所以元军就GAME OVER了。当时还是镰仓幕府,到了武田信玄的战国时代,由于日军也熟稔排兵布阵,尤其是后期火器的使用,所以战斗力大大提高。
    充当从戚继光抗倭来说,在日本方面,海寇的武士,是职业化军人,我们这个帝国在名义上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常备军,人数多达200万。 但是这种假想的逻辑并不适用于现实。明朝的军制规定,常备军由200万“军户”提供,每户出丁男一人,代代相因不变。设立军户的目的,既在于保证官兵的来源,又在于保障“民户”不致因战争动员而受征兵的骚扰。这制度开创伊始,流弊即随之而来。民户被编入军户,大部出于强迫;即或出于自愿,也常常是基于权宜之计,时过境迁,当初的应带就不能矢守不渝。长年以来,除了西北边境,绝大部分地区都承平无事,所以,一个卫所的实际兵员往往远较规定的编制为少,在退化最严重的卫所中,竟仅为规定编制的百分之二或三。对而且这些有限 的士兵还常常被军官当作营造和运输的劳工,再不然就是留在家里充当仆役.如果查阅官方的史籍,书上都明确无误地记载了全国的补给已由中央统筹分配,而实际的执行却全赖直不相属的下级机构。不消多说,组织上的低能必然造成装备上的落后。本朝并不完全缺乏这方面的能工巧匠,但是他们都被集中到皇城里,专门为皇帝的禁卫军制造精美的甲胄。一般的野战军只能服用树以小铁片的棉布袄,或者由纸筋搪塞而成的“纸甲”。至于士兵们使用的武器,也大多是由各地府县作为赋的一个部分制造缴送,质量既有欠精良,规格也谈不上标准化,这就是为什么与丰臣秀吉作战初期会失利的部分原因.
    日本不仅地狭人稀,而且几十年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权,内战频仍,造就了一大批职业化军人,日本的特长是拥习陆战,水战的技术反而低劣。明朝俞大诚,指出以有效的战船和火炮歼灭倭寇于海上,根本不让他们有登陆的机会。在战术原则上,“海上之战无他术,大船胜小船,大铁胜小铁,多船胜寡船,多镜胜寡统而已。”所说既可以用到日本*长庆之役*明抗倭援朝,李顺臣克倭中,但大国终究是大国.明朝军镇的军全改革,以及强大的经济实力都是日本个把武士叫叫跳跳所不能比拟的,所以说日本武将厉不厉害,还要看国运,当丰臣成为头领,手下有一批游戏中梦幻组合的武将,但最后还是被走下坡路的明朝打的屁滚尿流,可见我们决不能搞个人崇拜.!!!!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wukongik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8
编号 48875
注册 2005-9-14


发表于 2007-10-12 22:0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股神博古特2 于 2007-10-12 19:08 发表

1 一攻一守,数量和补给线决定胜负,胜利很正常

2 当时的日本战国派遣到中国的武将几乎谈不上梦幻组合,能称为一流的也不过加藤清正等寥寥数人而已

了了数人是什么概念腻?小西行长 加藤清正 锅岛直茂 小早川 隆景  立花宗茂 伊达政宗 黑田长政 岛津义弘
           还不包括什么 九鬼嘉隆  宇喜多秀家 等货色 还不管什么一本枪还是三本枪日本名号多的很 这些不管是游戏           里还是日本YY中数值算不错的武将
          不要拿去世的武将来比~~~按当时日本人说的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可以说是日本 当时 的最豪华阵               容。而在战略上,日军采用的是 德川家康 的提案,确定了“陆海并进”、“以强凌弱”、“速战速决”的战法;以            水军保证陆军的战略物资供应,陆军分三路齐头并进,一举占领朝鲜。
          
           明朝神宗如果这时内有“救时宰相”张居正 外有 杀遍倭寇著《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的将星戚继光 就不要            说什么李如松 邓之龙了


          丰臣秀吉在准备侵略时,据说动员了大约300000人。此数一半左右参加了1592年在朝鲜的战斗。1597年的第二次侵略涉及差不多同样数目的人。这些数目使明军不可能具有它常有的那种数量上的优势。当时的朝鲜论国情,鲜李氏王朝耽于党争内讧,朝纲紊乱,"时朝鲜文弱,",“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呈现一种明附属的状态,每有使节进贡天朝,要不然明末就不会辽东女真侵朝鲜.所以日军在登陆后的二十天之后,就侵占了首都汉城,并不能说明日军就是非常厉害,何况日本蓄谋已久.
          从明朝来说 万历三大征已经经历了 1宁夏之役 2播州之役 在 朝鲜之役 爆发前明朝经济已经不是以前的风光,而在日本 丰臣秀吉 结束日本战国时代,如果不打仗,可谓盛世只初,明朝在明初永乐年间就设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独立炮兵营--神机营,比日本信长比知道早了多少年,明朝末年,明军的装备与世界最先进的西欧国家差距微小,明末时,明军与葡萄牙、荷兰发生了几次军事冲突,明军用火器打败了对手。如果明朝的统治能够延续下去,到十九世纪的时候,中国军队的武器,绝不会象鸦片战争时的清军那样,与欧洲列强有那样大的差距。做为资本经济悄然兴起的亚洲国家,海宇之中可与争雄的也没凡几啊.所以说日本武将厉不厉害,还是要看国运,决不能搞个人崇拜.!!!!决不能搞个人崇拜.!!!!

[ 本帖最后由 wukongik 于 2007-10-12 22:13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wukongik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8
编号 48875
注册 2005-9-14


发表于 2007-10-12 23:1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说话放尊重点`~也不要太自大~~~小西行长 加藤清正 锅岛直茂 小早川 隆景  立花宗茂 伊达政宗 黑田长政 岛津义弘你去看看在来讲~~~伊达政宗的名刀刀名怎摸来的~~

咸镜道义兵有李鹏寿、郑文孚等队伍,九月份收复了镜城,十月洪原、咸兴、永兴等各地义兵给予 锅岛直茂日 军以严重打击,十二月解放吉州城,几乎全歼守城日军。 在邓子龙危急的时刻,陈嶙派陈蚕率军前去增援, 岛津义弘 在回撤无望的情况下,只能作困兽之斗,与明军水师和朝鲜水军决一死战。1598.11.19岛津义弘率舰船500余艘,载万余倭寇往援小西行长(被大明军围于光阳湾),为明·陈璘、李·李舜臣夹击于露梁津海峡。此役日本舰队遭重创,残部弃船登南海岛遁去。

所谓的名将在中华史上几乎不入流的将领手下屡尝败绩,堪笑倭人夜郎自大。今日竟还有中华人歌颂其武勇并作顶礼膜拜状,教人齿冷。
碧蹄馆战役背景:

日军平壤败战后,日本侵朝“前指”众将在退守之间展开了争论,在宿将小早川隆景的坚持下,决定全线收缩兵力退守王京,伺机与明军决战。

十七日,小西败军退至京城,十八日开城日军退却,至京城集结。这时,京城日军的数量超过了五万人,有资料认为达到了七万人,而在朝鲜的明军总兵力约四万人,朝鲜正规军在日军侵略前约二十万人,但是在明军攻打平壤战役中只能出兵5000人相助,可见损失之严重。

李如松九日收复平壤,十九日先遣部队进至开城,二十四日李如松率大军进至开城。在开城,李如松召集了各路将领会议,研究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以游击将军钱士桢为首的稳健派认为,日军重兵集中于王京,敌众我寡,只可智取不可强攻,以副总兵查大受为首的激进派认为,平壤一战大获全胜,日军必然胆寒,若不及时追击,敌人必定会放弃王京远遁。

由于各路将领意见不统一,朝鲜方面提供的情报又不确切,致使东征军无法明确下一步作战计划。于是李如松派出查大受、祖成训(祖大寿之父)等率3000明军向京城方向搜索前进,探勘沿途地形,以便于指定进攻京城的军事计划。



战役过程:

第一阶段——查大受军队在二十七日于高阳迎曙驿与日军北上搜索部队加藤光泰部相遭遇,双方展开战斗,明军斩首600余级(《中日关系史》),日军败退。查大受对战场形势产生误判,鼓勇直前,率领这支仅3000人的搜索部队直扑王京。

其实,加藤光泰败退后,立刻报告了王京[汉城]日本军总部。日本大将小早川隆景认为这是明军总攻的前兆,于是按先前的计划,以宇喜多秀家率一部分军力守城,自己亲率主力部队20000人赶来进行会战。

当查大受发现时,想摆脱已经来不及了。于是退守碧蹄馆(距离京城五十华里),被日军黑田长政、立花宗茂等部包围。应该说,查大受这支明军战斗力是极高的,被优势日军重重包围达一天一夜居然能坚持下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极不容易的。

李如松因为与搜索部队失去联系,凭着战将的本能预感到不妙,于是亲率1000家将[私人卫队],1000明军跟进接应。二十六日进抵波州。

二十七日晨,命令副将杨元留军1000驻守马山馆(距离京城约九十华里),自己率领家族卫队驰向碧蹄馆。中途遇查大受部下方才知道查已经被日军包围,李如松一面急驰碧蹄馆解救查大受,一面派人约杨元率军前来接应。

第二阶段——李如松部进入战场位置后,首先遇到日军精锐部队立花宗茂部,双方展开激战,明军游击李有异阵亡,战斗中一名金盔日本武将(即明史所云金甲酋,金色头盔是立花宗茂特意为出征朝鲜的本部武将所打造。)破阵直入,直逼李如松,后被明将李如梅射死,可见当时战场惨烈。

查大受、祖成训部明军与李如松卫队汇合,展开突围作战,与此同时,小早川隆景指挥日军各部夹击明军,欲围而歼之。

日本大将小早川秀包在激战中甚至一度落马,后在家臣们的掩护下才重新换马战斗,算是虚惊一场。

双方正僵持不下之时,杨元率1000名援兵及时杀到。由于明军以骑兵为主,行动迅速,突破能力很强,使得以步兵为主的日军感到处境十分艰难。

在这种纷乱的战场情况下,小早川隆景摸不准增援明军的数量,误认为是主力部队(战后向丰臣秀吉汇报时声称打退了十万“明军铁骑”进攻),考虑到明军在此役中表现出了极强野战能力,可能还有后援,于是率日军首先退出战场


日军的弱势在于他们几乎没有大炮,火器以火绳枪(铁炮)为主。日本国内缺铁,且军队为各封建主私有,无法充分调动一切资源统一制造。无论是武田家、织田家还是德川家,即使动员全部力量只能造出射程一二百米的小炮,因此火炮主要装备海军(即使如此,日本海军的火力还是弱得可怜),陆军仅装备火枪。显然排成密集阵型的日军没有意识到明军的火炮有多大威力,他们毫不躲避地被一片片轰倒,而他们手中的火绳枪射程还不及明军火炮的十分之一。日军将领后藤加义在牡丹峰被击毙。

1597年7月,日军分左右两路展开攻势。不久由宇喜多秀家、小西行长率领的左路军连克数州,包围南原。明军副总兵杨元率3000骑兵和朝鲜全罗道兵史李福男率3000朝鲜军困守南原。在近十倍于己的日军围攻下,弹尽粮绝的联军被迫突围,大部战死。加藤清正率日本右路军攻克全州、金州等地、进逼王京。朝鲜局势再度危急。
   不久明朝各路援军抵达王京巩固城防。副总兵解生在稷山与黑田长政、伊达政宗的第三军团遭遇。一场激战,明军充分发挥了骑兵和三眼铳的优势,在朝鲜军的鼎力协助下大败日军。另外彭友德也率联军在青山击败日军,大大缓解了王京的危局。


  还有好多我都不想翻了,很多细节都有,我还要说的是这些人有的是打赢也有打败,并没有说不交锋,不参与,只是从最初秀吉许愿分地,到最后看到胜利渺茫, 才保存实力的.

还有兵力问题,明朝幅员辽阔,在全国常备军应该是一个很浩大的数量!就算后来的南明半壁江山,连左良玉都能拥兵六十万,而像满洲,其实只是个部落,人口都极度有限,却动不动攻宁远就10余万!而像明廷,应该常备军队数量在七八十万!为何不在以后的战争中显现不出来了,是不是原来兵力数字就没那多呢>?你和蒙古人打过架再和日本人打完架,不知你还有力气再继续和第三个人打架?明朝常规军制绝对不在少数,引用资料:明朝有都司十有七,留守司一,内外卫三百二十九,手御千户所六十五。如果以一个卫有兵5600计算,则全国则应有180万人。而明太祖实录则记载洪武二十五年底,全国总兵力约为121万人左右。因而推断由于万历,天启朝人口数量远超洪武朝,所以明廷军队数量最保守估计在120万以上! 譬如打满洲吧,依照制度,要全国平均分调,不是随便单从某一地方调拨的。这说来并不错,但结果,全国各地的兵卒,几十万人集中到中央,早已是全国骚动了。而且他们间风俗习惯语言面貌,都是陌生的。打开武库,里面所藏兵器衣装,不知已是若干年前做好存贮在那里。拿出来,铁也锈了,缝的线也烂了.经济烂了,你有很多兵屯,没衣穿,没饭吃,没前花,也做不得兵,所以可以看看明后期的经济烂帐,在来看它可怜的兵力就都清楚了,能出多少就只有这个数.两次大战,历时七年。明朝前后用兵数十万,费银近八百万两,历经战与和的反复,30万对日本人来说是恐怖,秀吉也挂了,日本第一次大陆政策给他们带来了惨重教训,结果他们300年没动.

[ 本帖最后由 wukongik 于 2007-10-13 00:12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4 18:4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5281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