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生气,我就是用我们以前的说法来说。其实我觉得“主观主义”对你有点“扣帽子”的嫌疑----不过----我们这年龄的人经常这样说......我们互相也说,但是事实上,我们的语义是很轻的。
现在就是出现这个问题----司马迁说的东西,现今发现或者拥有的别的材料还无力推翻,因此,我们只能说,司马迁这个说法,是我们能找到的唯一描述。
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否认这种说法。
其实我曾经说过“按照情理”的事实上不合情理----
就比如关公刺颜良于马下,因此很多人以为关公“按照情理”应该是拿着刺杀性武器,这样就推断是长矛。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立论----关公不使用大刀而使用长矛。
事实上,这些人只是用现在的武术锻炼用的大刀来设想关公用的大刀。
现在用的这种大刀,虽然有个尖头,但是偏在一边,而且刀身又宽,所以刺杀是不太容易,一般是刺挑比较适合。不过即使这样,现在的大刀路数中依然有刺这个动作。
但是,在现存的古兵器中,我们发现,明初的大刀不是这样的。
以前的大刀刀刃很窄,虽然也有弯曲,但是具备很尖的刀头,弧度也没有那样大,是完全可以刺杀的。这种变宽、变弯曲的趋势,是从明朝前期开始的,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形制。
我们又发现,唐代的陌刀,是唯一的一种长柄大刀,但这种刀是直刀,刀身整个是直的。而这种刀有注解----就是斩马刀。
陌刀发展成明朝的大刀,是唯一的可能,因此,关公很可能使用的是长柄直刀,这样的话,刺杀则成为当时刀最重要的技术啦。
要是从现在的“情理”推断,关公也能刺颜良,但是不那样顺手。
但是要是从以前的“情理”推断,关公刺颜良然后斩颜良首,用大刀是最合适的。
为什么很多人信奉这种关公用矛的推理?很简单,第一是不懂武术;第二是不懂古兵器发展历史。现在懂武术的不少,懂古兵器的不多但也有,不过大多是玩短刀剑的,了解长刀长矛的很少,而既懂武术又懂长兵器发展史的更少。
看没看见?一件事情,如果条件出现了变化,情理就出现了变化。
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情理去取代当时的情理,因此,只能说对某件事情“存疑”,而不能依照现在的情理直接推出记述者的“错误”,更不能骂人家“无耻”。
我不反对对司马迁的描述“存疑”,但是我反对说司马迁“无耻”。
正如那个帖子中一位老兄指出的那样----人家原作者程步并未说司马迁“无耻”,《司马迁的无耻》这个题目是楼主自己改的。
比如吕不韦说奇货可居那一段。我在那个帖子中回了一贴,是对sssssinter兄回的----引用一下吧。
说的对。
这原文没有“在心里说”的意思,而直接就是“曰”。
史记原文是:
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子楚说曰吾能大子之门
但是三家注引用了战国策的内容:
【集解】:以子楚方财货也。【正义】:战国策云:“濮阳人吕不韦贾邯郸,见秦质子异人,谓其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主定国之赢几倍?’曰:‘无数。’不韦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饱食;今定国立君,泽可遗後世,原往事之。’秦子异人质於赵,处於皶城,故往说之。乃说秦王后弟阳泉君曰:‘君之罪至死,君知之乎?君门下无不居高官尊位,太子门下无贵者,而骏马盈外厩,美女充後庭。王之春秋高矣,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於累卵,而不寿於朝生。今有计可以使君富千万,宁於太山,必无危亡之患矣。’阳泉曰:‘请闻其说。’不韦曰:‘王年高矣,王后无子。子傒有承国之业,士仓又辅之。王一日山陵崩,子傒立,士仓用事,王后之门必生蓬蒿。子楚异人,贤材也,弃在於赵,无母,引领西望,欲一得归。王后诚请而立之,是异人无国有国,王后无子有子。’阳泉曰:‘诺。’入说王后,为请於赵而归之。
按照战国策的记载,吕不韦还真说过把子楚比成财货这话,而且原来这话不是在心里说的,而是公然说出来的,是说给他爹听的。当然,说的不是那么直率,但把子楚比成财货的意思是很明显的。
这话,即使是流传开,在当时那种七国纷争的情况下,君王尚未能对每一个实行以后那种极端专制统治的情况下----流传开并不被追究责任,“情理上”讲,也许是可能的。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4-11-19 16:13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