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吴老二 于 2014-11-18 20:12 发表
我刚好都看完了。包括《真李斯》。
这几本书的原则是写秦。至于如何写出真实的秦,必然要从司马迁中的描述开始找漏洞。事实上自己去看下他的前后对比就会发现,楚汉战争,秦国的政治格局以及秦末的天下形势 ...
程步给了我们一个比较异样的秦末。另一个给我们不一样的秦末的是菜九段。
不过这两个人正好从两个相反的方面入手,程步从破坏入手,菜九段从阐释入手。
程步最大的特点是反逻辑,而菜九段则正好相反是从逻辑入手。
程步的路数,在逻辑上让人感到极端的不舒服和强词夺理,但是里面有可以引起思考的东西。
如果程步能够全篇都按照他写楚汉战争那样分析,或许好一些。但是,他引起大家注意的就是这个不讲逻辑,所以这是他书的卖点,是无法改变的。
自古以来,历史都是现代史。这是读历史的基本常识。换一句话说,司马迁写的是西汉人(甚至仅仅是他自己)眼中的历史。
当然,班固写的是东汉史官眼中的西汉,陈寿写的是蜀汉降臣眼中的三国;张廷玉等人写的是清朝大臣眼中的明史。
西方的分类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说:史学,不是史料学。
这是读历史的基本常识。
而且司马迁专门设置了太史公自序一篇,里面明确写到写这部书的理由和打算。他的理由----“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这明显看出,他的书超出了一本简单的历史的承载功能,把这本书看成单纯的历史,是错误的。
我认为,这实际上是一本子书,而不是一本史书。
而司马迁对这本书的态度也十分明确----“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阙,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後世圣人君子。”他希望这本书保存,但是并不希望这本书广泛流传,特别是不希望这本书被他没有选择的人看见----圣人君子,我们知道,很少很少。他设定的读者,并不是那些当时以为需要读历史的读者(比如皇帝官吏等等),而是圣人君子。而且他对于这本书的态度也很奇怪,他只留下两本,正本在名山中,副本在京城。这事实上是说明----这不是一本给当时人的书,而且不是一本给所有后来人的书。
司马迁的《太史公书》本不是给我们看的,所以我们并不能骂他无耻----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不敢自诩为圣人、君子,或者圣人君子的混合体;更不能说他乱写----因为他一共留了两部,一部在名山中,是一般人难以见到的(事实上我们不能寄希望于自己是张无忌),一部在京城。可见以后的流传,最大可能是京城这一部得到了相当的保护和传抄----但这是人家不希望的,因为这就违反了他只“俟後世圣人君子”的话啦。一个如此小众化的书----更合适的说法是个人札记,怎么写都是可以的,都跟乱写或者无耻挂不上边。
所以,我们用阅读历史的眼光来看史记,事实上是违背司马迁原意的。司马迁史记的原名《太史公书》,才是这本书最恰当的名字。
程步没看懂这一点,或者一个可能是他看懂了,自己不承认。----换了我也装糊涂,否则我下面的文章怎么写?怎么引起别人注意?现在写历史的那么多。
写通俗历史的,走复述路数的是当年明月,梅毅是走定义路数的,菜九段的文章少,他走的是阐释路数,程步走的是质疑路数。
------------
添一笔,不参加争论,也不希望争论。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4-11-19 09:17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