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天问!什么叫爱情?, 求情圣回答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4-9-23 09:3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爱情分两块儿,一块儿是性欲,另一块儿是对对方的爱惜,为达到这种爱惜宁愿牺牲自己的愉悦感直至信仰、道德水准直至生命----这两块儿缺一不可。但是总的来说,爱惜的地位高于性欲。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4-9-23 09:4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4 藍炎陽 的帖子

不是一回事,爱情的根源来自性欲。而亲情友情没有这方面的表现。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4-9-24 09:2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36 无事公 的帖子

这个爱情故事还真有富二代,虽然最后变成了穷一代,但有爱情的时候确实从富二代开始。

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南朝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恐国破后两人不能相保,因破一铜镜,各执其半,约于他年正月望日卖破镜于都市,冀得相见。后陈亡,公主没入越国公杨素家。德言依期至京,见有苍头卖半镜,出其半相合。德言题诗云:“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得诗,悲泣不食。素知之,即召德言,以公主还之,偕归江南终老。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4-9-24 09:3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21 szwd1997 的帖子

你理解的有问题----这个性欲的意识,是潜意识,并非成天到晚想着上床。
但是这个潜意识却是爱情的核心意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4-9-24 09:4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23 szwd1997 的帖子

朱元璋和马皇后是爱情,但同时也是深切的依赖、依靠。

在这个寒冷的世界上,一个社会最底层的、频临饿死的、连和尚都当不成只能当“贼”的年轻人,遇到了一个同样的、没有父母的女孩子。
“后从帝军中,值岁大歉,帝又为郭氏所疑,尝乏食。后窃炊饼,怀以进,肉为焦。居常贮糗脯脩供帝,无所乏绝,而己不宿饱。”(明史太祖孝慈高皇后传)
即使在军中,也吃不饱。女孩子自己去偷食物给年轻人吃,自己没有吃的......

这种爱情,必然伴随着深深的情感依赖。

朱元璋的马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人,也是最善良的女人----
问帝:“今天下民安乎?”帝曰:“此非尔所宜问也。”后曰:“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
遇岁旱,辄率宫人蔬食,助祈祷;岁凶,则设麦饭野羹。帝或告以振恤。后曰:“振恤不如蓄积之先备也。”
奏事官朝散,会食廷中,后命中官取饮食亲尝之。味弗甘,遂启帝曰:“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帝为饬光禄官。
帝幸太学还,后问生徒几何,帝曰:“数千。”后曰:“人才众矣。诸生有廪食,妻子将何所仰给?”于是立红板仓,积粮赐其家。太学生家粮自后始。
诸将克元都,俘宝玉至。后曰:“元有是而不能守,意者帝王自有宝欤。”帝曰:“朕知后谓得贤为宝耳。”后拜谢曰:“诚如陛下言。妾与陛下起贫贱,至今日,恒恐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故愿得贤人共理天下。”
又曰:法屡更必弊,法弊则奸生;民数扰必困,民困则乱生。”帝叹曰:“至言也。”命女史书之册。
帝每御膳,后皆躬自省视。
平居服大练浣濯之衣,虽敝不忍易。
闻元世祖后煮故弓弦事,亦命取练织为衾裯,以赐高年茕独。余帛颣丝,缉成衣裳,赐诸王妃公主,使知天桑艰难。
妃嫔宫人被宠有子者,厚待之。
命妇入朝,待之如家人礼。
帝欲访后族人官之,后谢曰:“爵禄私外家,非法。”力辞而止。
然言及父母早卒,辄悲哀流涕。帝封马公徐王,郑媪为王夫人,修墓置庙焉。
......
后谓帝曰:“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疾亟,帝问所欲言。曰:“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

请原谅我大段引用史书,因为实在控制不住这种情感。
因此,谈到爱情,就没必要引用马皇后啦,因为那是最善良的天使,偶尔下降到人间的,任何女人都不能比的。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4-9-24 09:49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4-9-24 09:5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41 无事公 的帖子

儒家讲天子受命于天,天子是一级爵位,怎么会出现“做太子的一直是太子,做公主的就一直是公主”的说法?

儒家的观点,天子是人,是天选定的人,而不是天,因此不具有神性。天子必须顺天而行事,否则天命就会转移。如何顺天?应人就是顺天。
天子不好,当然可以换。换的方式,一个是禅让,自己退居百里之地,如尧舜相代;一个是征伐,有德者用武力撵下去,如汤武革命。
如何确定新的受天命者?很简单,得到民众的拥护。只要大多数民众拥护,就得天命----舜避丹朱而众朝,禹避商均而众朝;文王有天下三分之二,武王伐纣来国八百......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4-9-24 14:5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4-9-24 10:0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41 无事公 的帖子

国不破,驸马(不是太子哦)和公主怎么相濡以沫啊,应该是共享天伦之乐吧。
唯有国破,对于驸马公主这类人来说,才看得出爱情的坚贞。

爱情是不能考验的----也就是说没必要故意设置一些障碍去考验爱情,故意设置障碍的本身就是对爱情的怀疑----但是也是经得起考验的----也就是说一旦遇到了障碍就看出了爱情的坚定。

正如文天祥说的----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不到时穷,岂能现节。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4-9-24 10:2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46 藍炎陽 的帖子

太子跟公主也不是不能成亲----历史上就有过这种混账事:

魏书岛夷刘裕传:
子业淫其姑,称为谢氏,为贵嫔、夫人,加以殊礼,虎贲剑戟,出警入跸,銮辂龙旗,在贵妃之上,即义隆第十女,其新蔡长公主也。子业矫云主丧,空设丧事,而实纳之。时其姊山阴主大见爱狎,淫恣过度,谓子业曰:“妾与陛下男女虽殊,俱托体先帝,陛下六宫百数,而妾惟一驸马,事不均平,乃可如此。”子业为主置面首左右三十人,进爵会稽郡长公主,秩同郡王,食汤沐邑二千户,给鼓吹一部,加班剑二十人,每出游,与群臣陪乘。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4-9-24 10:27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4-9-24 14:3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49 无事公 的帖子

看来需要多写几句啦。

儒家是主张顺从的吗?----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昔者天子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於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经)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荀子更狠----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故可以从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以从而从,是不衷也;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
接下来,荀子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孔子趋出,以语子贡曰:“乡者,君问丘也,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而丘不对,赐以为何如?”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荀子)

可见,儒家是反对顺从的,甚至是歌颂反抗精神的。从天子、诸侯、大夫、士到父,全部否定了绝对顺从。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4-9-24 14:4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49 无事公 的帖子

至于受命于天,你的问题这样回答----

你是有德的,因此受命于天。天命如何在你身上?因为天听民听、天视民视。因此,民心在你身上,天命自然在你身上。

在此种情况下,你应天顺人,受命于天,为天子。
天子,是一级爵位。孟子、荀子均有明言。孟子明白说明天子、公、侯、伯、子男为五等爵。
天子既然由普通人受命为天子,那就必须应天顺人。这就是正三统。
三统,我不多说啦,直接贴我以前的帖子。
---------------
统,就是原则。中国古代治理国家不是乱治理的,是按照原则治理的,这就是“统治”。
传统上认为,君权天授。而君必须符合天的要求,否则天就会把天命转给他人。
天的要求从何而来?天听民听,天视民视。所以,最终的源头还是民。

从古代来说,天道有三统,分别是忠、敬、文。说白了,就是求实际而发展经济、重理想而树立信念、讲道德而追求秩序。一个国家,三统并行,但是总有一统居于主要地位,这就叫“正统”。
为什么要有一统居于主要地位?因为忠的流弊是野蛮而粗俗陷入纯竞争主义,敬的流弊是仅仅看重命运安排而不努力,文的流弊是搞花架子和形式主义。治疗忠的流弊,要靠敬,治疗敬的流弊,要靠文,治疗文的流弊,要靠忠。
因此,一个政权要治理天下,必须三统并行,但是要有一个位于当时的主体,如果它搞对了,这就叫得正统。
古代,夏尚忠,殷商尚敬,周尚文。所以,三统也被称为夏统、殷统、周统。

古代治理天下,讲究的是有变易,有不变。不变的是三纲五常,变的则是三统五德。
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就是说,君主要对臣领路担责任,父亲要为子领路担责任,丈夫要为妻子领路担责任。这不是说“支配”的意思,事实上多少有点“指挥”的意思,所以后人就理解成支配啦。不过,既然是指挥,自然就要担负责任,所以叫“纲”,纲举目张。
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不多说。
三统,就是忠敬文或者叫夏商周三统。
五德,则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德行,是维持三纲五常、推行三统的手段风格,比如金有肃杀的意思,那么得金德,就是执政手段严肃;木有生发的意思,那么得木德,就是执政手段温和而鼓励上进。

一个政权,如果执政一段时间,风俗就会变易,这样的话,执政的统和德就要随之变化,这就叫变统,因为传统上,统一变,就要改正朔(这事实上是有原因的,因为忠则要求实际,所以岁首应该便于计划全年经济;敬则要选择合适的时间来树立信仰当时就是敬重祖先或者鬼神,那就要选在适合实施的时候......),这是根据夏商周三朝使用不同的历法而出现的传统,所以古代十分重视这个改正朔,以后就流变为改元。
而德同时也在变化,所以以后就有人搞出了受命和再受命的把戏。

分析你那个秦是正统的观念,就知道:周朝末年,礼崩乐坏,诸国纷争,各人都说自己是救世主,可以说花架子撑到了极点。在这种情况下,统一天下这人,应当改为夏统,以忠为主,发展经济,做实事,安定天下。可是秦却大修骊山墓,封禅,实施暴政,搞得天下大乱,所以,秦非正统。而汉却实施了这一点,所以,汉是正统。

子曾经曰过,知道夏商周的统治方式,以后一百代也可以推知,就是这个原理。
董仲舒说大一统,就是说三统中,应该“大”一统,就是注重其中的一统的意思,而不是“大统一”。董仲舒认为,当时天下各种学说纷乱,作为执政者,必须从中选择一种学说,来作为支持国家统治的根据,所以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对皇帝说的,而不是对天下说的,是建议皇帝采用儒家的三纲五常三统五德学说来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据,不是要干掉其他学术,或者要统一思想----即使统一,也只是统一皇帝的思想。

统,不仅仅是一个朝代只有一统,完全可能一个朝代有几统,如果能及时变化,则就有几统啦。可是,往往由于等想变化时,流弊已经很深无法改变,必须推倒重来,于是就改朝换代,这就出现了实际上一个朝代一统的情况。
而德也是如此,所以往往也出现一朝一德的情况。
这样,我们就说,何朝得正统,何朝得何德。
有的政权,虽然得天下,但是没有按照这个规律执行,导致天下混乱不止,那就不叫得正统。
而得正统的政权,往往是“拨乱反正”。

其实知道这个规律,就可以推知那个朝代是正统。我具体就不推啦,仅仅略约说一下原则。

另外,我们诸夏和夷狄是有不同的。但是这不同何在呢?子曾经曰过,诸夏可以夷狄化,夷狄也可以为诸夏。这其中的分野何在?明显,这不是因为血缘。这其中的分野,前贤说的比较明白----诸夏和夷狄的区别,就在于三纲五常。夷狄,有了三纲五常,就是诸夏,诸夏,没了三纲五常,就是夷狄。所以,即使是胡人,无论是北胡的蒙古,还是东胡的女真,只要入主中原,遵守三纲五常,那就是诸夏。既然是诸夏,则完全可以得天命,居于一统或者拥有一德那必然会治理好中原,促进中原的发展。如果他们不遵守三纲五常,那就是夷狄,尊王攘夷就是这个时候用的,要尊王道(不是尊国王或者天王、皇帝),攘除夷狄而安定诸夏。

中国,没有皇冠的传承,只有天命的转移。天命,是天授予某人某家族为民做事的义务,同时也保证人民奉养他的权利。如果他不能按照三纲五常以三统五德治理民众,天自然会知道,就会把天命转移到别人的身上。
至于转移给谁?----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所以,是转移到善人的身上,但不是所有善人,而是上天选定的一个善人。
-----------
上述是我写过的一个帖子。这里明确说到,天可以授命与你,也可以授命与别人。你失去了民心,天命自然转移到别人身上。如果你清楚这一点,就需要查访天命所在之人,进行禅让,自己退居百里之地。如果你不清楚这一点或者继续顽抗,得天命的人将通过征伐,吊民伐罪,行汤武之政。

所以说,儒家恰恰是主张反抗的,而且这种反抗是以天的命,应在民心身上。孟子明确回答----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
其他人也有阐述:
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春秋繁露)
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

所以说,作为君王要知道,天命不是总在你身上。同样的你,今天民心所向,天命就在你,明天民心丧失,你就是“一夫”而不是君,天命就在别人身上。
这,就是儒家的观点。
————————————————————————
当然,这属于对历史知识的科普,其中有古人的局限性,需要用批判的眼光去看。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4-9-24 15:0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4-9-24 17:4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53 一步天履 的帖子

李隆基就算了吧----
人生若只如初见,几度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思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卓文君遇人不淑----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李清照虽然改嫁,但始终是怀念赵明诚的,算她一个。
刘秀虽然娶了休休了娶,心思好歹还是在阴丽华身上----好吧,也算他一个。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9-2 17:0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62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