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建文帝要的是活叔叔还是死朱棣?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建文帝要的是活叔叔还是死朱棣?, “勿使朕有杀叔父之名”这句话何解?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1
发表于 2014-8-20 17:5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同意。
建文皇帝以前又不是没杀过叔叔。
“燕庶人”死于战阵,我估计只有封赏没有悲伤,正如唐太宗杀李建成李元吉一样,说不定最后平了燕之后还封个“燕刺王”之类的称号恶心一下朱棣。
这种话,皇帝不能不说,但忠心的臣子不能不做。
关键是----一个上台后就连续削藩----也就是改变老皇帝的既定部署,而且还逼死叔叔的建文皇帝,谁敢跟着他干?燕王固然有不轨之心,可是前面那几个王呢?他们即使不好,至于得到失国的处罚吗?对亲叔叔都能这样下手,对大臣又该多么冷酷?现在是用得着啦,所以啥都能容忍;要是用不着,或者大臣权力过大,那怎么办?那可没血缘关系。
所以说,这话说归说,领兵诸将一定是不做的----跟着这样一个主子,也难。大家就没必要对建文忠心,只是抱着执行命令给他们朱家打内战的心态去打而已。
至于建文忠臣多----我觉得他们这些人更多意义上不是对建文皇帝的忠诚,而是对洪武皇帝和正义的忠诚----固然建文皇帝迫害亲叔叔,但是燕王干掉朱元璋亲自圈定的继承人,那更是违反了朱元璋的意愿,而且开了以下犯上严重破坏秩序的头。比如方孝孺,只要燕王答应做周公,方孝孺投降的可能就很大。
但是,燕王是不能做周公的----斩草要除根,不然总有一天要做董卓。
燕王如果确信武力特别强大,能稳固掌控政权,说不定还能当周公,然后慢慢篡位。这样的好处是尽量的减少反对力量。但是燕王事实上武力并不特别强大,在拼掉建文的武力之后,处于一个很虚弱的状态----所以,杀掉所有敢于不服从的人,就成了他的必然选择。这样的好处是尽快肃清一切反对力量,造成一个单纯的燕王的大明。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4-8-21 09:11 编辑
]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2
发表于 2014-8-21 11:0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楼主的意思其实很清楚,就是武将们都认为建文皇帝可能会对自己不好,所以说建文皇帝手下根本没有彻底忠于他本人的将领。因此武将们都给自己留了后路。
是不是这样呢?我是同意楼主前面的观点的。但是后面“武将集团没稳固的情况下不能招惹”这结论,我觉得这跟武将集团无关,这事情引不出这个结论。
理由只有一个----建文皇帝在各藩王没有威胁到他的统治的情况下,主动改变朱元璋的原定秩序,下手削藩,并逼死叔父。
可见建文皇帝其人性情凉薄,翻脸无情。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手握兵权的将军,一旦将来在削藩战争中立了大功(假设建文皇帝赢),到了功高不赏的程度,那就是死路一条。
因此,换个皇帝,也许更好一些----至少给自己留后路。
作为一个建文皇帝的将军,要尽职。也就是说,该怎么打就怎么打,反正是朱家的内战。只要从技术水准上尽力作战,对得起这份俸禄就成。至于尽心尽力为建文皇帝着想,领会建文皇帝的讲话的精神,杀了朱棣,那还是拿诏书来吧,否则别想。
其实建文皇帝不是没杀过叔叔。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削周王,曹国公李景隆以备边之名经过开封,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化;建文元年四月,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湘王举家自焚;齐王被软禁在南京;代王被软禁在封地大同。两个月后,削岷王,废为庶人,徙漳州。
这老皇帝尸骨未寒,就开始削藩,湘王朱柏为此全家自焚,这是什么性质?这几位亲王如果果然有罪,应明正典刑,这样削藩算什么?这是不是杀叔叔?既然前面已经杀叔叔啦,后面建文皇帝还说“请你务必不要让我背上杀害叔叔的罪名啊”,这算什么?只能是暗示,暗示一定要杀掉朱棣!
燕王朱棣果然要造反吗?真要是造反,他起初连北平都无法完全控制,用什么造反?吴三桂控制云南,势力遍及西南,尚且需要皇帝逼反,朱棣难道是个傻子?
但是朱棣不好的地方在于,杀人就杀人好啦,为啥用酷刑?士可杀不可辱----既然他父亲选定的辅助幼主的大臣,在那种政体下,不服从他,杀掉就是啦,满门抄斩斩草除根也是可以理解的,可是连人家的女人女儿都送去轮奸,关键还是还亲笔有那种淫猥的手诏,像个皇帝吗?怕她们兴风作浪,杀掉就完啦,用得着侮辱她们吗?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4-8-21 14:13 编辑
]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3
发表于 2014-8-21 14:1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dreambe
于 2014-8-21 13:13 发表
朱元璋和朱棣杀人都狠,但他们的狠是有目的的,就是让全天下都看到不听我话和我作对的下场。要么不做,要么做绝。让和我一条心的人永无后顾之忧,把和自己不一条心的人彻底消灭,这不失为一种霸道的驭下之术。
...
朱元璋姑且不说,但对于朱棣的评价应该说是一针见血。
朱棣,其实就是一个恩怨分明的人物。所以说,这个人未必是好人(我始终对他虐杀建文大臣和支使轮奸建文大臣妻女耿耿于怀),但是这个皇帝,在这一点上,至少还是说得过去的。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4
发表于 2014-8-21 15:4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10 dreambe 的帖子
其实那些建文忠臣未必就是忠于建文个人。
比如我前面提到的方孝孺。
明史方孝孺传: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如果朱棣真来个周公辅成王,他是不是就投降啦?我看是的。因为这个成王,他甚至放宽条件到建文的弟弟,甚至连成王(建文)已死都不追究啦。
当然,朱棣是不可能真搞出个成王的,因为他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和根基,只能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固然是朱棣的性格,可是也是事实使然。
还有卓敬。明史卓敬传:敬泣曰:“人臣委贽,有死无二。先皇帝曾无过举,一旦横行篡夺,恨不即死见故君地下,乃更欲臣我耶?”帝犹不忍杀。姚广孝故与敬有隙,进曰:“敬言诚见用,上宁有今日。”乃斩之,诛其三族。
看没看见?他关注的是“横行篡夺”。而朱棣说的是“靖难”,是要来捉齐泰黄子澄两个奸臣的----他也不敢直接指责皇帝。(明史成祖纪:上书天子指泰、子澄为奸臣,并援《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书既发,遂举兵。自署官属,称其师曰“靖难”。)
可见两者之间的观点是可以妥协的。当然,现实逼迫朱棣无法妥协,那是另外的问题。
建文忠臣,其实很多仅仅是反对朱棣的以亲王身份起兵夺位,这违反了伦理纲常。而且也不是朱元璋设计统治秩序的本意。如果朱棣果真来个周公辅成王,说不定很多建文忠臣可以投降----但是那样朱棣的地位甚至脑袋就不稳啦。
朱棣的大砍大杀,确确实实把“理想主义者”基本给打掉啦,剩下的二百年基本都是“现实主义者”。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4-8-21 15:45 编辑
]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5
发表于 2014-8-21 16:3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12 Z_Artemis 的帖子
反讽?难说。身为大臣,说出来的话未必就是放屁。何况方孝孺是什么人----天下读书种子啊。那说话就更不能当放屁啦。
我的感觉,这就是方孝孺在谈条件嘛。当然条件谈不拢,那就发飙,不过一死而已。
不过,谈条件也是谈的天下的秩序伦理,没有一句是谈自己的,这就是方孝孺让人敬重的地方。
确实是天下读书种子啊。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6
发表于 2014-9-3 15:1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37 小陆伯言 的帖子
我觉得建文皇帝不是好苗子。
老皇帝死啦,要是个书呆子,应该讲究三年不改父道,他没做。
要是不是书呆子,应该讲究削藩的策略,历史上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他没有策略,也没有参考,直接就削,下手还特别狠。
要是个仁慈的君主,对于犯罪的叔父,应该给出路,他没给。
要是个无私的君主,一切应当按照法律行事,即使诸王犯法,也该明示罪状,明正典刑,他也没有。
要是个防患于未然的君主,他上来该对付的是拥有兵权善战善谋的燕王和宁王,他不是。
要是因形势所迫必须先剪除枝叶吧,从燕王造反的情况看,燕王连北京城都无法控制,可见就是势力最大的燕王,当时还不具备造反的能力。
他算个什么样的君主?
贸然行事,忍心,不依法办事,无头脑,判断形势错误,而且还不是个书呆子(或者说不按照圣人教导行事)......这些都赖齐泰黄子澄方孝孺?
古代皇帝还讲究个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可这建文皇帝弄的这样乱七八糟,怎能都赖给大臣尚书?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4-9-3 15:38 编辑
]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7
发表于 2014-9-3 15:3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40 dreambe 的帖子
明史惠帝纪:遣燕王世子高炽及其弟高煦、高燧还北平。
明史徐辉祖传:建文初,加太子太傅。燕王子高煦,辉祖甥也。王将起兵,高煦方留京师,窃其善马而逃。辉祖大惊,遣人追之,不及,乃以闻,遂见亲信。
明史朱高煦传:汉王高煦,成祖第二子。性凶悍。洪武时,召诸王子学于京师。高煦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及太祖崩,成祖遣仁宗及高煦入临京师。舅徐辉祖以其无赖,密戒之。不听,盗辉祖善马,径渡江驰归。途中辄杀民吏,至涿州,又击杀驿丞,于是朝臣举以责燕。
明史仁宗纪:太祖喜曰:“孙有君人之识矣。”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注意这两件事情中间没写其余的事情)。
明史朱高燧传:赵简王高燧,成祖第三子。永乐二年封。寻命居北京,诏有司,政务皆启王后行(注意没写永乐前面发生的事情)。
综上所述,当时的情况:
1、燕王三子确实在南京。
2、燕王三子是一起被建文皇帝送回北平的。
3、逃走的是高煦,而不是另外两位。
4、高煦逃走的原因是受到徐辉祖“密戒”。
5、徐辉祖追高煦是个人行为,因为他追不上后才“以闻”,所以他才会追不上----人家渡过江,就脱离徐辉祖的能力范围啦。
6、高煦逃走的能力是偷到徐辉祖好马。
7、从高煦一路杀吏民和驿丞的情况看,他使用了王子的权力,使用了驿站的设备,而且大多数地方还是听话的。结合前面皇帝打发他们三个人走的情况看,可能皇帝的命令为他使用驿站提供了方便。
8、猜测:徐辉祖“密戒”高煦,居然会导致他逃回北平,而且追不上居然对皇帝“以闻”,接着就“遂见亲信”,可能这事情与燕王有关,换一句话说,可能高煦透露了燕王的应变措施(此条纯属猜测)。
9、继续猜测:从另外两位王子没有逃,皇帝也没有管的情况看,高煦透露的这些事情很可能被皇帝和大臣判断为高煦的个人行为,事实上与燕王无关。但是,这证明了一个事情,就是徐辉祖是可靠的,所以皇帝才亲信他。
国榷:遣燕世子及郡王高煦高燧还北平。时魏国公徐辉祖,虽元舅,密请留之曰:“诸甥中高煦剽悍无赖,异时者亡论叛君,且叛父。”上以闻辉祖弟增寿。增寿故善燕,力护之,寻遣还。高煦入辉祖厩,窃善马驰去。初,齐泰欲收之,黄子澄曰:“若尔则先发有名,不如遣也。”寻悔而追之,不及。
这里面反应出一个问题----徐辉祖认为高煦异时“叛君叛父”,可见他以为不是燕王,而是高煦有问题。从国榷的原文看,徐辉祖可能要留的是仅仅是高煦一人。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4-9-3 16:22 编辑
]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8
发表于 2014-9-4 15:3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我就不信他先下手的那五个王都威胁到他的地位和性命。
第六个是燕王,也是他先动手。
其实第七个就该是宁王,因为他在燕王反后削了宁王护卫。
我也不信朱元璋的眼光和手段那样差,根本想不到他一死,就有至少五六个王会威胁嗣皇帝的地位而不管。
其实我觉得朱元璋完全可能是看错了建文,因为他毕竟所有心思都在朱标身上,没太注意孙子的问题,结果朱标一死,皇孙装的比较好,他已经没有时间来了解啦。再加上爷爷总是惯孙子的----儿子不好当爹的能看出来,孙子不好当爷爷的一般看不出来。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9
发表于 2014-9-4 15:4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44 五袋石果 的帖子
这是因为有王虽小而元子哉。
建文是嫡长孙。
朱元璋就是想设立这样一个嫡系长门传承的制度,这也是最能稳固政权、最能减少纷争的传承制度。明太祖用心良苦。
你想一下,母以子贵子以母贵。要是有皇后,皇后的长子不管多小,都是未来的皇帝;要是皇后无子(朱元璋这样),皇后可以收养子,其中养子最长的一定是未来的皇帝;要是没皇后,可以立皇后;要是来不及立皇后,才可以从其余儿子中选嗣皇帝。
如果未来的皇帝死掉(朱标这样),他的嫡长子就是未来皇帝。
这种方式,上去的不会是最好最有才能的,但是最大可能的减少了为皇位引发的争夺。
为确保比较差的皇帝也能守成,朱元璋完善法律,确立制度,建立了互相牵制的权力体系,以确保皇帝能有绝对的权力优势;为确保外族不再侵入,朱元璋采用了分封制度,让诸子封王分居要地,虽然可以领兵但是不理民政,既保证了诸王的势力无法超过皇帝,也保证了对于外族的入侵能够及时反击。
朱元璋的天才设计,真是让人难以置信----一个要饭的和尚,居然能有这样大的本事----真的是“天授”,沛公天授,明太祖也是天授啊。
可惜的是,建文上来就削藩,逼反燕王,诸王坐观成败,最后燕王很险的获得胜利。这就标志着朱元璋的制度失败了一半----这件事告诉大家,皇帝是可以抢的,所以朱棣就不敢让诸王领兵,只好自己去北平守边,这就是天子守边。
明朝只有奸臣而无叛将,皇帝可以几十年不上朝朝廷居然也在运转,阉人的横行霸道其实是代理皇帝的职权----一旦皇帝要除掉他们,不过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就是朱元璋制度留下来的那一部分发挥的作用。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10
发表于 2014-9-4 15:5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47 落叶聚还散 的帖子
他应该做的是不让朱棣反,而不是逼朱棣反。
其实我总觉得朱棣的造反,是皇帝逼反的。
很简单,吴三桂有一个省当根据地,两个省受节制,还要等皇帝逼反,安禄山有三个节度使头衔,还要等皇帝先死,最后被杨国忠逼反,他朱棣连北平都控制不住,造反后北平士兵在没有主将指挥的情况下差点攻入内城生擒朱棣,这种准备哪里能反?朱棣姓朱,可他不是猪,他是雄才大略的明太宗啊。
朱棣这以前也没和朱权联合----他是反了以后才去动善谋的宁王的。他要是反,不怕宁王当梁孝王?
所以,作为嗣皇帝,最好的办法是维持现状,捧着几个叔叔,地位金钱大大滴有,就是兵权受限即可。这些叔叔中,也不过就是宁谋燕战秦晋长,再加上一个远方的辽王,这五个人防备好了,别让他们势力太大,就安如磐石。你看他收拾的是谁?全是没大本事的内地那几个王......还是老皇帝一死就迅雷不及掩耳的收拾......照这套路子,就是能收拾了燕王,也未必逼不反宁王。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11
发表于 2014-9-4 16:0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49 小陆伯言 的帖子
汉景帝和清圣祖削藩这两件事我都觉得做得不对。
汉景帝太着急,结果要是没有梁孝王和周亚夫,他就麻烦,而且是......这两个人缺一个,他就麻烦。幸亏老天开眼,这两个事先他没特别重视的人,发挥出了旋转乾坤的作用。
清圣祖逼反三藩,差一点被赶出去。这种措施还叫明白,真就不知什么叫糊涂啦。其实等几年,吴三桂已经60岁了,难道还真的能反?不过最终就是个沐英而已。慢慢收拾,限制,难道吴三桂靠一个全省,两个掌握一半的省,还真敢冒险不成?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12
发表于 2014-9-4 16:3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56 小陆伯言 的帖子
同意陆兄的意见----看看建文做的这些事!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13
发表于 2014-9-4 16:4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55 落叶聚还散 的帖子
有反心不等于要反啊。梁孝王也未必没有反心,结果是以贤王的身份死的。
作为一个没有那么多经验也没有那么强势的皇帝,应该是设法让他们反不起来而让时间来慢慢收拾,而不是干脆立即逼反再收拾或者防患于未然的大面积狠手削藩。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14
发表于 2014-9-4 16:4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53 KYOKO 的帖子
看吴三桂说什么----天下都是你的,只这云南是我血挣。康熙这小子不许我住了吗?
这话很明白啦,他的设想是类似沐英那样的半独立王国。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15
发表于 2014-9-4 16:5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60 落叶聚还散 的帖子
所以说啊,这是建文的问题。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16
发表于 2014-9-6 17:0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所以关键在建文这种削藩方式。我们练武的有句话----“大哥你吃四面,给兄弟留一线。”----这一线都不留,就别怪弟兄们“一起扁他”(春点,就是一起揍他的意思)。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17
发表于 2014-9-10 11:0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68 落叶聚还散 的帖子
据说这还真是明太祖的意思。
其实想一想也对,特别是边塞诸王担负守边的指挥责任,要是都来啦,北边入侵还真麻烦。
燕王是自己跑来的,叫他回去也对,否则大家有样学样,并不好。
其实燕王第二年还是进了一次南京,也没怎么样。说是没礼貌,我不太信。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18
发表于 2014-9-10 14:1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71 小陆伯言 的帖子
说是不让奔丧,结果还是来啦;然后又借口叔嫂避嫌不让与太后见面,结果还是见啦;然后又让景寿监视,结果景寿脚踩两只船啦......
可见,用这些借口招数的,都没有用,唯一的作用是示人以弱。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19
发表于 2014-9-10 17:3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73 阿巽 的帖子
关键是隔绝不住。因为咸丰留了后手----一方面使用了顾命八大臣,另一方面把印章给了两位太后,一切圣旨的下发必须使用这两枚印章。
这其实就是一个顾命大臣拟旨,太后决策的路数,可见咸丰对肃顺他们不是完全相信的。清文宗不是傻子。
关键是肃顺等人想打破这个格局,改为顾命专权制度,因此导致太后的反击,而由于太后在法律层面上确实掌握最高权力----说白了就是“玉玺”在太后手中,所以一旦与掌握京师的恭亲王联络,肃顺他们只有失败。
其实就算顾命八大臣搁车,也未必能奈何太后。除非----发动政变,囚禁太后。可是,咸丰皇帝的另一手棋在等着----恭亲王没入军机,而在北京掌握一切权力。如果八大臣违背了咸丰确定的顾命大臣拟旨,太后决策的原则,恭亲王将很可能独自发动反击,而在此种情况下,顾命八臣因为囚禁太后,是不会得到大多数大臣和实力派支持的。
不要以为文宗和恭亲王势不两立,或者文宗就是个昏君色狼。其实文宗留下的那几步棋十分厉害,而核心就是把权力核心集中在他老婆手里,但是又不想让他老婆完全说了算,因为她们没有治国经验----因为只有给他老婆,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最后传给他儿子。要是权力将来落到肃顺手里(当然他认为至少当前肃顺是忠诚的,但谁敢保证以后呢?),说不定他儿子当汉献帝啦。
顾命八臣是失败在自己的对权力的贪婪和对清文宗的背叛上,而两宫与恭亲王的反击,只不过是执行了清文宗的防范措施。
辛酉政变,在法律上,是太后用文宗给予的权力,召集亲贵会议和内阁,更换军机大臣的过程。而军机处从法律上看虽然掌握大权但恰恰不是一个常设机构,因此,皇帝权力+亲贵会议和内阁权力,是可以更换整个军机的。
清朝的这几代皇帝很聪明,咸丰其实也不例外。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4-9-10 17:49 编辑
]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20
发表于 2014-9-16 09:1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明史成祖纪:戊寅,迁兴宗孝康皇帝主于陵园,仍称懿文太子。秋七月,癸巳,改封吴王允熥广泽王,衡主允熞怀恩王,徐王允熙敷惠王,随母妃吕氏居懿文太子陵园。
注意,这里称吕氏为“母妃”,这里说明,吕氏不是以子贵的,而是继室----太子的正配称妃,侧室是不能称妃的。
按照春秋大义,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有正妻,则嫡子在先,如果无嫡子,则长子在先。
所以,朱标的继承者,如果常皇后在,自然是朱雄英、朱允熥的。
常皇后是很早就去世的,吕太后被立为继室,因此,吕太后的儿子,同样具有嫡子身份。
所以,朱元璋在一堆嫡子中选择最年长的,没错。
国赖长君没错,但前面还有一个父子相继。如果让燕王即位,兴宗的地位就很尴尬啦,而且对太宗以后的承传也有影响,因此,燕王即位是不可能的。只能从兴宗诸子中,找嫡长子即位,才符合这个原则。因为吕太后是继室,所以她的儿子也是嫡子,建文就这样跑到前头去啦。
所以,想一想方孝孺,会发现这不是个书呆子----明史方孝孺传:
召至,悲恸声彻殿陛。(哭君尽礼,否则在大殿上哭那么大声干嘛,声彻殿陛啊)
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问态度)
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请求保留建文帝号,责任仅仅是齐黄等人的)
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在无法保留建文帝地位的情况下,或者说在追究建文责任的情况下,保留兴宗的地位,因为兴宗实际执政且有德)
成祖曰:“此朕家事。”(成祖的态度十分明确----皇帝该是谁,我说了算,从现在开始,我正式宣布不遵守儒家教导,就明着篡夺啦)
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成祖的意思是----我这话不好说,所以要借助你的名声和对儒家经典的解释)
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这触犯到方孝孺的底线,所以采取了绝对反对的态度)
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作绝命词曰:“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鸣呼哀哉兮庶不我尤!”(乱离不知道原由----可见他对削藩是有意见的----奸臣未必仅仅是燕王,兴宗的君位不得改变----也就是春秋大义不可侵犯----这就是他用生命争取的信念)
当然,明成祖也不客气,立即削除建文年号,改兴宗为懿文太子,这彻底颠覆了兴宗的地位。兴宗的地位是太祖定的,太祖让他执政,事实上是太祖在指导和监督兴宗执政,而且兴宗有德有功,按照春秋大义“成公意”的原则,兴宗的地位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否则就是无父无君。但是,只要尊重兴宗的地位,成祖就无法即位。所以----虽然明成祖是一个很伟大的君主,但我只能说一句----逆取顺守也好,逆取顺守也好,唐太宗也是逆取顺守的。
天下读书人种子,这个评价太恰当。
方正学啊方正学,他也许连剑都拿不起来,但是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捍卫的不是一人、一家、一姓,而是正义,是春秋大义。
天下读书人,只有这一颗种子----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姚广孝是个纵横家是个谋士,但是他却看透了方孝孺。只有这样精明这样足智多谋的人,才知道方正学的价值----他,不是为一家一姓而存在的,而是为天下正气而存在的。
杀方正学,从此----天下读书种子绝矣!这个报应,先是落在成祖和他的几个儿子自身,最后狠狠地落在了崇祯身上。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4-9-16 10:18 编辑
]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21
发表于 2014-9-16 10:5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79 KYOKO 的帖子
这是传统的继承方式。父子相继嘛。
兴宗按照太祖意执政,且有功有德,所以其位置不得废除。那下面只能传兴宗之子。即使建文无德,帝号削除,也该由兴宗下传“成王之弟”。
正如清朝穆宗死后,慈禧立的是光绪,看上去好像是兄终弟及,但是实际上不是。
因为当时有明确的表示----光绪生的孩子,是要继承皇位的。但是他继承的不是光绪的皇位而是同治的皇位,他也不是光绪的孩子(虽然生父是光绪),而是同治的孩子,对于光绪,只是兼祧。
法律上认可光绪的帝位,但这个帝位只是及身而止,也就是说,光绪事实上只是同治的替代品。
光绪从法律上,也不是因为是醇亲王最大的儿子或者是慈禧的外甥而立的(当然事实可能是这样),而是因为他在法律上被改成了咸丰的儿子----看见没?因为同治是长子,而且做了皇帝,那么,连他的弟弟光绪,也无法合法即位。
在大阿哥溥俊被确定为大阿哥之后,光绪皇帝地位不稳。为啥?因为大阿哥从法律上成为同治儿子,因为同治有了儿子,光绪的帝位就缺乏了合法性。所以,立大阿哥,就是意味着废皇帝。这就是端王他们跳出来的原因----他当不上皇帝,但也想当摄政王啊。
溥仪则在法律上,被认为是同治之子。所以才发生了同治妃跟隆裕太后暗斗的事情----要是光绪帝位不存,隆裕太后只是一个亲王福晋,跟同治妃就平行啦。但是,毕竟溥仪是兼祧,说明光绪的帝位是被特许承认的----所以,隆裕太后最终还是太后,同治妃也只能暗斗,而且最终失败。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4-9-16 10:59 编辑
]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22
发表于 2014-9-16 11:1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81 KYOKO 的帖子
光绪即使没儿子,这个溥仪也不是随便选的。事实上,是在宣宗重孙子溥字辈中,选最亲、最贤且最长的。结果......溥字辈贤的长的不亲,亲的长的又不贤,小恭亲王溥伟倒是合适但是他已经当了恭亲王----所以就给了溥仪。
从道理上说,是这样的。但是太后有多少私心就不知道啦,不过,即使是有私心,明面上还是合情合理的。
谁说自己还有儿子,99%是立其他儿子的啊......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在于兴宗的地位,事实上是皇帝。按照春秋大义,这个帝位是应该追认的。
换一句话说,李建成要是在太子位置上死啦(不是让李世民杀的而是自然死亡),皇帝一般该是李建成嫡长子的,李世民再好也捞不着,要是他想当皇帝,朱棣的把戏就要提前上演啦。因为李建成跟朱标差不太多,代父执政(当然他参与政治的程度不如朱标),有德有功。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23
发表于 2014-9-16 11:2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81 KYOKO 的帖子
不用说万历皇帝,就是那个大礼议,不就是这个原则吗?
嘉靖是兴献王之子。
明宪宗生十四子,三子为明孝宗,四子为兴献王。
孝宗生武宗,就是正德皇帝。武宗无子。
所以,血缘关系上,嘉靖是孝宗之侄。
但承传关系上,如果嘉靖认了兴献王这个爹,就意味着按照父子相传的大原则,他的帝位是宪宗----兴献王----嘉靖这个顺序来的,换一句话说,孝宗、武宗没了着落,他们的帝位就有问题。而当初嘉靖当皇帝,是武宗的遗诏,是援引了兄终弟及原则,他没兄弟,孝宗也没兄弟,在此种情况下,“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年已长成,贤明仁孝,伦序当立......嗣皇帝位,奉祀宗庙”,他明显只是从血缘关系上选择的一个宗庙奉祀人,而没有细心的防患于未然。所以就引发了大礼议。
按照春秋大义,嘉靖不能算真皇帝,他是摄帝位。因为他的帝位是没办法下的选择。换一句话说----他跟光绪一样,这帝位应该是及身而至的,帝位应该传给武宗之子(事实上是他的亲儿子)。
这才是正办。
大礼议,一方面是抓了理,另一方面是抓了情,大臣吵的不可开交,都是为自己的地位。但平心而论,抓理的一方,在理。因为“天子无私”。
清朝鉴于此,在光绪的问题上,做得很好,最大限度的避免了皇位的争夺问题。
另一个例子,是明英宗的太子,就是明景帝的太子。因为父子相传高于兄终弟及,所以,明景帝永远是摄皇帝。他的帝位也是及身而止的。所以他只能以明英宗太子为太子,最后他想换太子,就导致了大臣的反击和政局的动荡。
所以,我只能遗憾的说,明景帝坏事在自己的私心。如果他在明英宗回来就坚决让位给明英宗,情况好的话,可以当梁孝王,情况坏的话,自己的一个美好谥号和儿子的王位是没问题的。就算当时不让,只要英宗太子还当太子,他死后的一个帝位还是能保证的,儿子的王位也跑不掉----而且,这样做,在史书上的样子是十分好看的,他将是一个临危受命的英雄,是一位深明大义的贤君。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4-9-16 15:37 编辑
]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24
发表于 2014-9-16 11:3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83 KYOKO 的帖子
这不仅仅是个单纯的死掉一个太子而立其他儿子做太子的问题。
我前面也多次强调朱标按照太祖意执政,有功有德。
我说过,朱标是个不同的太子,他实际上是皇帝,按照春秋公羊传“成公志”的原则,必须承认他的帝位,否则就是否定了朱元璋的皇帝权利(就是认为朱元璋的“志”不该“成”或者朱元璋不是“公”),而朱元璋的皇帝权利是无法否定的。
李建成情况比较接近朱标,所以用他来比喻。不过,李建成事实上还不如朱标做了更多皇帝的事情,而且他居然亲自去打仗----按照春秋左传总结的道理,太子不能亲自领兵打仗,因为打赢了没法奖励,打输了你让他这个未来的国君怎么当?这是乱国之道。这是左传上最为人所知的一个故事和道理。所以说,只要太子出征,那八成太子地位就不稳,或者是实在没别人啦。而李建成那时候,却是还有李世民的,所以说......李渊未必没有废掉李建成的心思。而朱标则不同。
你再找个类似的----我说个实话,你找不着----第一,他是按照规矩应该做天子的人;第二,他是他爹选出来干天子应该干的事情的人;第三,他在真正即位之前去世----周公旦、多尔衮干了皇帝的事情,但他们是兄弟,是本来就不该即位的,而且也没有先皇帝的意思;赵光义多少有点干皇帝这个事情,结果因为到底是兄弟相承,就引出了烛影斧声一堆议论。
其余的,谁能有朱标这种情况?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4-9-16 16:32 编辑
]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7 21:0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956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