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人中吕,鬼中羽 于 2009-8-14 18:50 发表
如果硬要理解成“行刺”,好歹还有个“刺”字可以胡搅蛮缠;那么,至于说到“背后下手”,这就更加扯得没边,已经毫无半点依据了。
原文很简单, 就是阎马两人交手,阎刺马,矛折了,阎用矛柄击马超的脖子,差点将马超杀掉。
令人纳闷的是,认为这里的“刺”为“行刺”,有任何的依据吗?——想来想去,依据的恐怕就是“一吕二马三典韦……”吧,哈哈。三国演义的情结,不能用在对史料的解读上啊。
阎行用的是矛,矛的攻击手段就是“刺”,这个没有什么好歪解的。
关羽斩颜良,就是“刺”。
1、关于“背后下手”:我说的很明白,就是我自己实战经验的推测,并无史书根据。
2、我认为这里的“刺”为“行刺”:前面也同样说的很明白:“因为把刺作为一个格斗动作直接无前后交代地用上,我从史书中还没看见(也许是我的见识少)。”这和演义排名无关。
3、我从不否认“矛的攻击手段是“刺”,”但矛的攻击手段并非仅有刺,刺也不是唯独矛特有的手段。别忘了我最拿手的就是“桓侯枪”(矛)。
4、关羽斩颜良,就是“刺”:我没否认,而且我也倾向于使用的是矛。但是我郑重提醒,根据我练习春秋大刀30年和使用该种武器多次参加过格斗实验的结果证明:(1)春秋大刀是有刺法的。(2)春秋大刀的刺法很好用。
我前面多次明确表述,我在此问题上的观点大多数基于我本人的武术练习经验。因此,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定论。我本人也从未将其作为定论。
另外补一句:三国演义中,我最敬重的按顺序是昭烈帝、关公、武侯、张桓侯、姜伯约、周公瑾、赵子龙、后主、葛侯(诸葛瞻)、鲁子敬。
我认为武艺最高的前五位是吕布、张桓侯、关公、赵子龙、黄汉升,马孟起仅仅排第六。我可犯不上吹他的武艺。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09-8-17 11:36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