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hzxs678566 于 2007-12-24 19:42 发表
这个我赞同,问题是把这种理论化为成果需要一定的土壤,至少得是一个工商业为重的时代(西方在机器革命前经济没有超过中国,但是两种经济的本质不一样),像袁崇焕的士兵一开始都不知道使用仓库里的火炮,这种科 ...
西欧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已经在农业经济上走上了追求高人均生产率的道路,向海外殖民地的大量移民,不仅仅是转移了多余人口,更重要的是为本土提供了糖、棉花、木材、粮食这些需要大量土地的资源,这样英国才有动力和能力去缓慢地开始推行机械代替人力的起步。
反观中国,《农政全书》所载农具基本是抄王桢《农书》,几无发明创造。有些大型高效农具,如水力连磨,明清反而罕见了。《农书》载,“北方收麦,多用钐刃麦绰……一日可收十余亩,较之南方以镰刈者,其速十倍”。但这种麦钐,明清时代基本上不用了,有的地方从牛耕退回人耕。在美洲高产作物引入之后,中国耕地开垦已经达到极限,而人口继续加速增长,人多地少的状况缺乏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力,也缺乏能力。
说到底其实是一个资源和生态的问题,所谓制度的影响远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