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大家分析子午也许遗漏了什么
性别:未知-离线 风之子123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2
编号 47154
注册 2005-8-29


发表于 2005-8-29 13:3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三国志

先要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魏延只有5000兵,还是步兵.
1.他的方案中,万人队能顺利通过的通道,必须敌人没有防备,没有派人监视----这种把希望寄托在对方犯傻(这已远远超过犯错的范畴)的"方案,只有极端自我中心主义者能想出来,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确是这种人.
2.长安守将肯定不战而逃.这,又是主观臆断了.

  史书记载,那个夏侯附马,并不是草包,只是不是武将而已.而魏延却把人家当成了草包看待.----这就是魏延的严重误判了.

  又守城的时候,其实不需要专门的武将,尤其是在攻城方只有5000人的时候更加没有必要.长安是天下有数的坚城,还不论驻军至少以千计,就算是临时征用豪强家丁,也能把5000人的进攻守住,至不济也能抵挡数日.更何况这些人还没有足够的军粮.哦,四处征集粮草么?那攻城的人不是更少了呀?要是附近哪个豪强看你那征粮队不顺眼,随便就解决了.
3.古代战争,一般而言,攻城方伤亡与守城方比例为2--3比1.但这只是大规模攻城战的数据,而且有大量的攻城器械辅助.小规模攻城战,特别是攻坚城战,这个比例要高得多.
所以魏延的5000轻步兵,没有攻城器械,实际上是无法攻城的,难道让士兵游过护城河,用刀去砍城门或者说城墙?

  这种情况下,居然还想吓跑守军,不是魏延在做白日梦,就是那个夏侯附马脑子烧坏了.

  总之,魏延这个计划,除了有个"出其不意"的理念在内,根本不合实际.这是迷信兵书,特别是只迷信兵书中的某一句话,不结合实际的结果.
如此,我们计算一下概率吧.

  大军偷出祁山不被魏军发觉,可能性很低.二分之一弱的概率应已是极限.

  以5000轻步兵吓跑长安守将,可能性更低.有十分之一概率就已经算高的了.
还有
一、军粮。

  魏延说“负粮五千”,单位当为石(或称斛),粮食是米而非谷类。按“精兵五千”计算,平均每人携带一石米(约三十斤不到),轻步兵所能携带的军粮大抵也只有这么多了,再多影响行军速度。按《后汉书·南蛮传》:“军行三十里为程,而去日南九千余里,三百日乃到,计人禀五升,用米六十万斛,不计将吏驴马之食,但负甲自致,费便若此”。这是按每日三十里的普通行军计算的,每日消耗米五升,而魏延之计属偷袭形式,必然是急行军,军粮消耗还要增加,则魏延之粮支撑不了二十日。纵然如魏延所说“十日可到长安”,魏延之余粮也不足十日之用了。

  魏延所说的“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都是在长安城内的粮食。只有魏延在不到十日的时间内攻下长安,而长安守将把粮食留给他的情况下,魏延才能用到这批粮食(或者如他臆想的,夏侯楙直接逃跑,把城跟粮食白送给他)?

二、十日至长安。

  蜀汉只有益州,东三郡已经在曹魏手里。魏延取长安,是非走子午谷不可的。子午谷道长约六百里,基本都是栈道,而且栈道常年失修,按王肃的说法是必须“深入阻险,凿路而前”的,并不是仅仅行军而已,后来曹真出子午就出现了问题。《三国志·曹真传》说:“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 《王肃传》:“曹真发已逾月而行才半谷,治道功夫,战士悉作”,一个月才走了一半路,魏延肯定能在十日之内穿越子午谷道?而且还要以这种疲兵去攻占长安?

  魏延应该是三国第二大话王了。

邓艾偷袭阴平在下江邮,江邮守军是不战而降.其他的地方也没有多少厉害的守军,而且无险可守.先不说魏延有上面的不利因素,就算魏延打下长安,魏国会马上集结兵马守天险潼关.坚壁清野,死守不出.蜀的10W兵马占了长安,以长安的粮供大军多久?必然还是要从蜀国运粮,这么长的补给线,雍凉的兵马难道不会断你粮道?这样你前进无路,后退无门,10W全挂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风之子123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2
编号 47154
注册 2005-8-29


发表于 2005-8-29 23:0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
横门邸阁在长安,但是说散民之谷也都在长安就不妥了,在去潼关的路上,散民还是有的。
散民?1千,还是500?难道说有会百姓不住城里,跑到外面野地去住的?就算有规模是多少,你就这么肯定魏延能够抢到够支持他大军的粮食?这只是你的臆断.
一个月才走了一半路,魏延肯定能在十日之内穿越子午谷道?
那是因为遭遇连日大雨。而魏延可以选择在冬季少雨季节发动。子午谷并不是没有人走,大批关中百姓逃亡到汉中,走的就是子午谷。
难道那时魏延派人走过子五谷?他就那么肯定那条路是好的?难道走子五谷之前就没下过大雨?道路就一定没坏?
长安守军要是不战而跑,长安的守军第一选择就会跑到潼关.怎么说没兵可守?
还有燕京晓林阁下上面说魏延守潼关,魏援军到不了.潼关在长安东边,魏延要是占了潼关必占长安.援军怎么还会到长安去?如果没占长安怎么占潼关?援军为什么不能到达?
阁下一直回避魏延如何破长安,他没有攻城器械,如何攻城?难道真的就象你想的一样,士兵往那一站,人家就跑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风之子123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2
编号 47154
注册 2005-8-29


发表于 2005-8-29 23:5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以魏、蜀所對應的年份,來看魏延提出子午谷戰略的時間,與不同於一般世俗所認定的諸葛亮反對的原因。

魏明帝太和(丁未)1年1月1日 ~ 明帝太和(癸丑)7年1月30日
蜀後主建興(丁未)5年1月1日 ~ 後主建興(癸丑)11年1月30日
吳大帝黃武(丁未)6年1月1日 ~ 大帝嘉禾(癸丑)2年2月1日
西元227年2月 ~ 233年2 月 26 日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于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歎恨己才用之不盡。[1]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引裴注》
[1]魏略曰: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谋.近假延精兵5000,负粮5000,只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10日可到长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穀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魏延的子午谷戰略出於此魏略的大致說明。




魏略談到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故先查明夏侯楙擔任安西將軍的時間。
按:
《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引裴注》
魏略曰:楙字子林,惇中子也。文帝少與楙親,及即位,以為安西將軍、持節,承夏侯淵處都督關中。楙性無武略,而好治生。至太和二年,明帝西征,人有白楙者,遂召還為尚書。
故可知夏侯楙擔任安西將軍與都督關中鎮長安的時間為:

起:
魏文帝黃初(庚子)1年10月1日
西元220年11月

迄:
魏明帝太和(丁未)2年1月17日 ~ 明帝太和(癸丑)2年3月(約在春天)之間 。
蜀後主建興(丁未)6年1月17日 ~ 後主建興(癸丑)6年3月(約在春天)之間。
西元228年2月 ~ 228年4月

約都督關中鎮長安長達7年5個月。



時間推導所引用史料: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
(太和)二年春正月,宣王攻破新城,斬達,傳其首。[1]分新城之上庸、武陵、巫縣為上庸郡,錫縣為錫郡。
[1]魏略曰:宣王誘達將李輔及達甥鄧賢,賢等開門納軍。達被圍旬有六日而敗,焚其首於洛陽四達之衢。
私注:旬又六日約為十六日。
蜀大將諸葛亮寇邊,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應亮。遣大將軍曹真都督關右,並進兵。右將軍張郃擊亮於街亭,大破之。亮敗走,三郡平。丁未,行幸長安。
《三國志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

六年春,…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于街亭。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
...先主踐尊號,進拜鎮北將軍。建興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于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
魏延提出子午谷戰略的時間推導:
陳壽言明魏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異道會潼關。而魏延隨諸葛亮駐漢中時,是以鎮北將軍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在夏侯楙官拜安西將軍鎮守長安的時間裡,魏延只有在:
魏明帝太和(丁未)1年1月17日 ~ 明帝太和(癸丑)2年3月(約在春天)之間 。
蜀後主建興(丁未)5年1月17日 ~ 後主建興(癸丑)6年3月(約在春天)之間。
西元227年2月 ~ 228年4月
這段約十四個月的時間內才可能提出子午谷戰略,因為此戰略必定需要夏侯楙來鎮守長安。



而按:
《三國志蜀書趙雲傳》
(建興)五年,隨諸葛亮駐漢中。(建興六年)明年,亮出軍,揚聲由斜谷道,曹真遣大眾當之。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雲、芝兵弱敵彊,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軍退,貶為鎮軍將軍。
魏略中所載的子午谷戰略:…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
魏延的計畫是諸葛亮必須從斜谷出兵,蜀漢在遭受趙雲失利箕谷的戰役後,赤岸以北的棧道已經被焚燬(1),無法通行,則諸葛亮何以能出斜谷,何以能足以達呢?
於是:
魏太和2年1月~3月(約在春天)。到,
蜀建興6年1月~3月(約在春天)。
西元228年2月~4月
這段時間內,赤岸以北棧道已燒毀且因斜谷起大水而未能修復,故魏延是不可能提出子午谷戰略的。不然豈不是像要求已經坐輪椅十餘年的人,站起來一樣嗎?那是如此的匪夷所思與強人所難!

再來便只剩:
魏太和1年1月17日~太和2年。到,
蜀建興5年1月17日~建興6年。
西元227年2月
這段時間可以提出子午谷戰略了,但是就算此段時間能提出子午谷戰略,諸葛亮的顧慮,還是有其前瞻性的。



按: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六年春…魏明帝西鎮長安…。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
此處言明箕谷尚有不戒之失,雖尚未能確定此「不戒之失」,指的是諸葛亮個人的戒慎疏失,還是趙雲的不甚警戒,而導致箕谷失利,但猶能看出箕谷並非魏延想像的如此方便通行,而能於「二十許日」間轉按: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六年春…魏明帝西鎮長安…。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
此處言明箕谷尚有不戒之失,雖尚未能確定此「不戒之失」,指的是諸葛亮個人的戒慎疏失,還是趙雲的不甚警戒,而導致箕谷失利,但猶能看出箕谷並非魏延想像的如此方便通行,而能於「二十許日」間轉多達五萬以上的諸葛亮主力軍隊。



按:
《三國志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引裴注》
資別傳曰:…數言『南鄭直為天獄,中斜谷道為五百里石穴耳』
《資治通鑑》
《漢紀.孝成皇帝中》三年
 …命右扶風發民入南山,西自褒、斜,〔師古曰:褒、斜,南山二谷名。余按自秦川逕南山通漢中,南谷曰褒,北谷曰斜,徑五百里。斜,余遮翻。〕
《孝獻皇帝乙》初平二年
〔斜谷,在漢中西北,今興元府西北入斜谷路,至鳳州界百五十里,有棧閣二千九百八十九間,板閣二千八百九十二間。郡國志曰:褒谷,北口曰斜,南口曰褒,長四百七十里,同為一谷。兩山高峻,中間谷道,褒水所流,曹操謂斜谷道為五百里石穴者此也。余據班志,斜水出衙岭山,北至郿入渭;褒水亦出衙岭,南至南鄭入沔,則褒、斜雖同為一谷,而衙岭乃其分水處也。因斜谷山高水深,又南注漢水,其水力初期蓋難以用於运输上.可查之三國志蜀漢初期有無利用斜谷水力的記載。諸葛亮《與兄謹書》云:…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窮極,不可強也。…又云:頃大水暴出,赤堐已南,橋閣悉壞。因此,則斜谷水力將難用於舟船


若要在「比東方相合聚」之前出斜谷,則穿越斜谷的時間至少要在二十日左右以內,否則敵勢已凝,將難以進取。我以二十日( 諸葛亮行軍日數)、五百里(斜谷石穴長度)計,則諸葛亮平均一天需在棧道上行軍二十五里以上,軍隊人數約數萬人,軍隊綿延斜谷棧道約數百里。以諸葛亮的才能,或許能經由棧道,輕易的頃出大軍於斜谷口,但這些都要在一個前提之下才能完成,而這個前提,在一次北伐之前連諸葛亮自己也未曾想到,至於魏延知道此前提與否,我不下斷語,請由魏延當時官職與職務自行推斷。然魏延若知道此前提,理當知會諸葛亮,請其先行處理,但魏延卻未置一詞。則事或可知乎?
蜀漢經斜谷大舉出兵前提—「開通綏陽小谷」(2)



《水經注疏引諸葛亮文》
諸葛亮《與兄謹書》曰:有綏陽小谷,雖山堐絕險,溪水縱橫,難用行軍。昔邏候往來,要道通人,今使前軍斫治此道,以向陳倉,足以扳連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也.
此封書信在「諸葛亮《與兄謹書》云:前趙子龍退軍…」之後,當為同一系統的往來書信。應為與諸葛謹說明斜谷要道綏陽小谷的開通,可以幫助東吳免於擔心魏國兵力的大舉轉往東方以分兵吳國戰線。
因此,在經過一次北伐與趙雲箕谷失利之後,諸葛亮才實行魏延所提的子午谷戰略的前提—「開通綏陽小谷」,積極開通可以直抵陳倉與郿的通道,讓斜谷口能順利通行蜀漢大軍。這可在諸葛亮之後的北伐裡,看到利用斜谷的紀錄,而這次出兵能不遭到趙雲箕谷失利的前車之鑑而順利屯於渭南,綏陽小谷有其一定的作用。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
《三國志蜀書趙雲傳》
(建興六年)明年,亮出軍,揚聲由斜谷道,曹真遣大眾當之。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雲、芝兵弱敵彊,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
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
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运粮,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杀张郃.
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运,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
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馬运.


由建興六年發現綏陽小谷,到建興十二年才首次利用斜谷大眾出軍,歷經六年的時間。雖不能確定開通綏陽小谷所花費的時間,但遲至六年後再利用綏陽小谷,除非是解決不了运输军粮辎重的问题,或是无法处理綏陽小谷的險阻,不然延至十二年才出兵。而這些疑問,在諸葛亮《與兄謹書》的記載和流馬使用的記載中,得到解答,當是至少克服了這兩個問題之後,諸葛亮才考慮由斜谷出兵。在綏陽小谷尚未開通時,諸葛亮只指導趙雲箕谷佈疑兵的戰術,但因綏陽小谷的關係,陳倉與郿兩地的軍力壓迫下,趙雲的箕谷疑兵陣還是以赤岸燒棧道退兵收場。至於糧食補运问题,在使用流馬运补军粮辎重后,仍然需要在渭南的武功,五丈原至馬冢附近分兵屯田,則象徵斜谷运补军粮的速度,难以应付数万军队的军粮,而供给第5次北伐的军粮应该也包括赤岸库府在内,但是如此的供應仍有匱乏不能久駐之虞,則斜谷之難行與難运,真为天狱也,曾何能行军之以速,魏严子午谷战略在此重重阻碍下是不是该重新思考呢?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4 14:2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659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