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王佐之才于2005-01-01, 14:39:57发表
原帖由袖里乾坤于2005-01-01, 13:55:55发表
[quote]原帖由跋锋寒于2005-01-01, 13:48:09发表
那么请问有什么上上策呢?
要知道当时并没有大一统的观念,“分封制”决定了人民眼中只有各自的主子,而不是效忠名义上的“共主”,赵国士兵就是赵的子民,他们的家眷还在故乡,大多数是不会为秦所用的,秦也不敢相信他们。
另外,直到很久以后,北周杨忠引突厥入侵北齐,蹂躏齐境,人畜一空,史书上的口吻也是肯定而不是批判,可见古代的观念,不能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待。
可以当作奴隶,回秦搞建设,例如修长城之类。赵国的士兵大多数不被白起所用,不是不被秦所用。
我觉得将赵国降卒押解回关中为苦力或直接分配给有功将士为奴的计划,放在当时似乎不太可行。赵军降卒数量太大,几乎与秦兵的比例达到了一比一。要想押解这麽多战俘(多半是刚放下武器的强悍士兵)归国,谈何易事?且还要通过,韩魏两国的领土,一旦赵国邯郸或晋阳之军进行追击,秦军拖拉着这麽多战俘,怎能迎战?一旦,赵国降卒起事,如何处置?就是能够押解归国,途中需要到少军粮才能养活40万战俘?在驱赶押解中,又会有多少人死于沟壑?历史上似乎还没有也样的成功经验可供参考。就即使不将赵国四十万降卒,押解回秦,而选择在原地看押,也将成为秦国的一大包袱。正像跋锋寒所言,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分裂已久,各国百姓是有国家归属感的,秦国不太容易将赵国降兵转化为自身的军事力量。 [/quote]
对40多万降卒的处理问题,正如王佐兄分析的这样。
还有一点是给养问题,如果不杀掉,相当于秦国凭空又要供养一只40多万的大军,
这对当时战国的环境来说,秦是很难做到的。
秦强赵弱,战争还是拼综合国力。只是长平一战,赵国付出的代价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