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浅谈诸葛亮北伐的引出的失误等
性别:男-离线 伤云
(商云·子逸)

彭城侯
瀛海军节度使
★★★★

Rank: 18Rank: 18Rank: 18
护军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467
帖子 4676
编号 45650
注册 2005-8-15
来自 我的家在东北
家族 轩辕狼党


子午谷之计,魏延所有的胜利条件都出自他自己的假设和基于这些假设成立的假设。那么诸葛亮当然可以假设魏军在子午谷有探子,假设夏侯驸马没弃城而走。这些假设只要应了一条,蜀汉就会付出伍仟精锐和军中首将的损失,这些都不是诸葛亮损失得起的。

而按诸葛亮的方略,如果马谡能够守住街亭,蜀汉固然未必能进逼长安,长安以西则不复魏所有了,仍然是一个很好的战果,毕竟伐魏这种事情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

至于所谓的二出,三出祁山,个人以为不过是附会而已。

陈仓之战离一出祁山时间非常接近,看史书的人都能看出来,当时的指挥者能看不出来?这场战斗蜀军粮尽即走,估计打得是吃掉陈仓,或者吃掉援军的主意。

第三次蜀汉军队得到二郡之后就主动撤回,如果把这种局部战争也说成是北伐的话……

第四次记载混乱,第五次则是草草收场。可以知道的是这两次时间间隔大约三年,准备充分,且除晋书外不见大败,也就是说虽然无功但也没有大过。

这几次北伐里,诸葛亮曾经采取过迁民政策,有人说是汉中无民,这点在史书上个人没看出来汉中当时的恢复情况。但个人认为即使不是为了充实民众,通过这种迁民手段一样能够起到打击敌军地域后勤等的作用。

总的来说,诸葛亮的策略是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可能很多人都觉得战争就应该冒着风险采取一些奇策,但事实上蜀中当时的情况不论是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不太可能承受太大的损失,因此诸葛亮这种稳扎稳打的方案虽然见效不快,却的确是万全之策。如果不是后两次大规模北伐碰上了司马懿,结果真的很难说。起码以史书里曹真、郭淮甚至张郃的表现推论,他们都不太可能达到司马懿的效果。

补充一句,不是诸葛亮没注意到政治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影响了他的作战方针。如果蜀汉真的是诸葛亮一家独大,没有反对意见的话,他又何必斩马谡,又何必几次北伐都走稳重为先先求无过的路子?有人提到诸葛亮的儿子一直没上战场,为什么没上?诸葛瞻娶了刘禅的女儿,然后长期养在成都不随军外出,好听点叫诸葛亮让刘禅等人放心,难听点就是政治人质。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诸葛亮五出祁山,三次大规模北伐。这三次北伐间隔时间都长达三年,何来劳民伤财之说?

[ 本帖最后由 伤云 于 2009-9-17 13:30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3 07:3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04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