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疑问】吕布的方天画戟上的小枝究竟有多大
性别:男-离线 伤云
(商云·子逸)

彭城侯
瀛海军节度使
★★★★

Rank: 18Rank: 18Rank: 18
护军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467
帖子 4676
编号 45650
注册 2005-8-15
来自 我的家在东北
家族 轩辕狼党


看的一头雾水,你们俩吵的莫名其妙.....

网络上没有表情,因此纯文字对于不同心情的人来说会有不同的理解。

某狼的回复意思仅仅是吕布画戟小枝难以考证,因此通过距离更能说明他弓箭高强。我想某狼是把某云的这个问题当成对“辕门射戟”的探讨。结果被某云理解成某狼在说他这个问题没有意义......

然后某云举了现代的例子说明距离不重要,重要的是精度。某狼则认为不能用现代的设备去考究古代的条件。

我看了半天,你们俩合理分歧就这么点而已....

再说说不合理分歧:

“如果研究方天画戟小枝大小没有意义,那么根据虚构的单挑去评论武力高低也不能怎样有意义了。”

某云这句话说的.....这话别人听了也就算了,问题是某狼最近潜水潜进马里亚纳海沟的原因和这个颇有关联,很容易把某根刚放松的神经给挑起来.....


“莫非楼主认为俺一早巴巴的回复你的帖子,就是为了讽刺你发帖无意义?好心告之你详细了解的可能途径也是为了讽刺你?俺的回复都在那里,要不你再看看?”

结果某狼的神经果然又绷紧了.......这神经一紧说话未免就生硬起来.....

后面就是你们俩在吵嘴架.........网络上因为没有语气、表情等的辅助,说出来的话效果也不一样。大家尽量往好的方面理解,要怨就怨汉语过分博大精深吧......

[ 本帖最后由 伤云 于 2008-5-19 13:37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伤云
(商云·子逸)

彭城侯
瀛海军节度使
★★★★

Rank: 18Rank: 18Rank: 18
护军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467
帖子 4676
编号 45650
注册 2005-8-15
来自 我的家在东北
家族 轩辕狼党


为了防止老萧说我灌水以及此贴被当作吵架帖上铁将军,我也来发表点我的看法。

画戟小枝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相对来说比较专业。楼上有位朋友说的对,应该召唤专业人士如某老虎和某和尚从专业角度来解释一下。
方天画戟这种武器,在中国历史上应用的很不普及,因为这个东西极容易钩挂,加上戟头巨大(据说相当于两把两面弯刀中间出来个枪头),似乎是属于重兵器一类(以前听大师和老虎提过)。具体多大...个人猜测不会比单刀长,但也不会太短。不过放到200米以外之后....我的近视眼是看不清楚了....


又及:吵得已经互相有了偏见的两个人....何必呢,为什么要从一开始两个人善意的对答的走向对立呢。

[ 本帖最后由 伤云 于 2008-5-19 13:52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伤云
(商云·子逸)

彭城侯
瀛海军节度使
★★★★

Rank: 18Rank: 18Rank: 18
护军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467
帖子 4676
编号 45650
注册 2005-8-15
来自 我的家在东北
家族 轩辕狼党




QUOTE:
原帖由 第二片云 于 2008-5-19 14:10 发表

箭的射程,基本上就是我之前列出的五个因素而已。古今弓、箭的制造材料不同,是会影响兵器的发挥,但是不表示会影响这五个因素的。举个例子,用现代的材料制造出来的弓能够给出50公斤的重量,用古代的材料制造 ...

恩,仔细回想了下,似乎弓都是用力量(?分不清楚那个多少石,多少磅石什么东西...)来标注的,的确换算之后同等标注下应该具备可比性。考虑到是将用武器,工艺应该也能保证。

吕布说射就射,一矢中的,考虑到当时也许还会有风力的影响,无论从心理素质还是技术角度,都堪称神射。

说到这里,不禁回忆了一下《三国演义》里几次弓箭的描写。只有辕门射戟见于史书,然史书没有记载距离,罗贯中所言一百五十步或是元明时的神箭水准?

又及:比起辕门射戟,赤壁时赵云大风之中、大江之上、命中移动靶“帆索”,是不是夸张的有点过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伤云
(商云·子逸)

彭城侯
瀛海军节度使
★★★★

Rank: 18Rank: 18Rank: 18
护军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467
帖子 4676
编号 45650
注册 2005-8-15
来自 我的家在东北
家族 轩辕狼党




QUOTE:
原帖由 第二片云 于 2008-5-19 14:58 发表

诸葛亮的十石机,就相当于200多公斤,那是开弓重量。现代弓一般用公斤标准开弓重量,但是不同的弓即使有同样的开弓重量,也未必能够把同样的重量传递到箭上。但是如果都是传统的弓,传递比例都在百分之65至75 ...

吕布问题...史书上记载的射的是手戟,且没有记载距离。因此罗贯中的150步不知道在当时是什么概念。

赵云问题,我个人很难相信。当时的情况首先是“东南风大作”,有很强的干扰。其次大江之中,船本身就在晃动,对面船的帆索也在晃动。再次天色已晚,视线也未必很好。如果把大风因素考虑进去,不知道还有没有这个可能。

还有后文说徐晃射断柳条,个人看法和您对帆索的看法类似。

之所以关心赵云的问题,是个人对罗贯中对“射箭”的认识有所怀疑,虽然射为一艺,可罗贯中未必精通。因此个人觉得不排除他好心办错事的可能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伤云
(商云·子逸)

彭城侯
瀛海军节度使
★★★★

Rank: 18Rank: 18Rank: 18
护军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467
帖子 4676
编号 45650
注册 2005-8-15
来自 我的家在东北
家族 轩辕狼党




QUOTE:
原帖由 第二片云 于 2008-5-19 15:28 发表

呵呵,古典版,还是说回演义比较好。演义中是方天画戟,那就方天画戟咯,反正尺寸也有了,可以进行分析了。
这个150步,是辕门至中军的距离,大概当时老罗是取个容易表达的,听上去也好像满不错的距离吧。
...

因为辕门射戟这件事情本身来源于史书,因此通过演义和史书的对比,我想能够找到罗贯中自己发挥的地方。毕竟不是很赞同他对弓箭的认识。

提个疑问,似乎二云对风的影响仅限于造成移动靶。个人这方面不是很精通,不过据说即使是狙击步枪,在射击的时候也要考虑风力因素。考虑到古代箭的造型,个人感觉大风除造成不规则移动靶、不规则移动站位外,对箭的移动也会有很大的影响。不知道实际射击中是否如此呢?

[ 本帖最后由 伤云 于 2008-5-19 15:42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0 06:1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92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