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袁崇焕与明朝之亡
性别:男-离线 弓骑步
(现代视觉文化研究会会长)

齐郡公枢密直学士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48
帖子 9333
编号 43
注册 2003-8-20
来自 京师
家族 现视研




QUOTE:
原帖由实干司马于2004-10-16, 0:24:03发表
竟然还有人认为头号终极恶魔朱熹是圣贤!!!
俺们就算不BS他,怎么居然还没有女同胞的FQ出来动手?女权主义者现在躲哪里去了???      

哈哈,还是第一次看见这个召唤。  某家倒不是女权主义者,只是实在厌恶朱熹。  他和董仲舒,前后辉映,两个败类罢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弓骑步
(现代视觉文化研究会会长)

齐郡公枢密直学士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48
帖子 9333
编号 43
注册 2003-8-20
来自 京师
家族 现视研




QUOTE:
原帖由雷动于九天之上于2004-10-17, 22:25:55发表
明朝皇帝认为,是臣子就有可能造反,而太监因为没有子孙,所以造反当皇帝的兴趣
就不大。因此,他们不相信臣子,只相信太监。

明朝末代皇帝们的运气还可以,文人里面出现了孙承宗和袁崇焕这样的天生军事家
(明朝带兵的武将也要中进士,所以实际是文人指挥军队),如果好好利用,满清
的胜算并不大。但是,文人又能打仗,好像更有篡位的危险,所以他们最后的结局
不是贬谪,就是杀头。袁崇焕如果也是个太监,就再好不过了。。。  

嗯,雷兄这段说得在理,也就是宦官才能得到明朝皇帝真正的信任了,好一点就出郑和、王承恩,差一点就出王振、刘瑾、魏忠贤(明朝的著名宦官数量,稳居历朝第一)。另及,怎么用贾大司马的相思情诗做起签名来了,雷兄有何心事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弓骑步
(现代视觉文化研究会会长)

齐郡公枢密直学士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48
帖子 9333
编号 43
注册 2003-8-20
来自 京师
家族 现视研




QUOTE:
原帖由oblivion于2006-02-07, 19:00:16发表

QUOTE:
原帖由弓骑步于2006-02-07, 17:08:45发表
[quote]原帖由雷动于九天之上于2004-10-17, 22:25:55发表
明朝皇帝认为,是臣子就有可能造反,而太监因为没有子孙,所以造反当皇帝的兴趣
就不大。因此,他们不相信臣子,只相信太监。

明朝末代皇帝们的运气还可以,文人里面出现了孙承宗和袁崇焕这样的天生军事家
(明朝带兵的武将也要中进士,所以实际是文人指挥军队),如果好好利用,满清
的胜算并不大。但是,文人又能打仗,好像更有篡位的危险,所以他们最后的结局
不是贬谪,就是杀头。袁崇焕如果也是个太监,就再好不过了。。。  

嗯,雷兄这段说得在理,也就是宦官才能得到明朝皇帝真正的信任了,好一点就出郑和、王承恩,差一点就出王振、刘瑾、魏忠贤(明朝的著名宦官数量,稳居历朝第一)。另及,怎么用贾大司马的相思情诗做起签名来了,雷兄有何心事啊?  

呵呵,说起这个太监,明朝比起李唐可是大大地不如啊...    [/quote]
唐朝太监掌军,废立皇帝,确实霸道,不过某家说的是数量啊,这点还是明朝强些。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弓骑步
(现代视觉文化研究会会长)

齐郡公枢密直学士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48
帖子 9333
编号 43
注册 2003-8-20
来自 京师
家族 现视研




QUOTE:
原帖由oblivion于2006-02-07, 19:05:38发表
明朝能打仗的文人还是很多的,而且文官领军制度也不一定差,明代中后期那些边将个个只会带着亲兵冲锋,哪里顾得上战阵,打仗还是要靠有军事经验军事知识的文官+边将,这样的制度最好

不是明朝武将差劲,而是明朝皇帝极度不信任武将。朱元璋说析文武为二途,自轻天下无全才矣,这话漂亮之极,其实就是这老农民没度量罢了。也是,连徐达这等名将都赶紧弄死了,再选个徐达出来做甚。一直到明朝建立一百年后,才第一次试行武举,而且重弓马轻策论,打的就是选拔武夫的主意,又不殿试,寒了天下武人之心,怪不得武侠小说里面明朝不断有新门派出现,武人无计公战,只好勇于私斗了。
糟糕的是,被明朝皇帝允许带兵的文官不是个个都如袁崇焕,天生的军事家,更多的是杨镐同志那种书生,丧师失地,寻常不过。明朝卫所士兵又积弱得很,除了边镇军队,需要抗击游牧民族,尚富经验,内地几无可用之兵,纯属白养。要不是明朝皇帝运气不错,隔三差五地冒出来几个文官军事家,某家看明朝早就亡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弓骑步
(现代视觉文化研究会会长)

齐郡公枢密直学士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48
帖子 9333
编号 43
注册 2003-8-20
来自 京师
家族 现视研




QUOTE:
原帖由oblivion于2006-02-08, 19:23:52发表

QUOTE:
原帖由弓骑步于2006-02-08, 7:41:35发表
不是明朝武将差劲,而是明朝皇帝极度不信任武将。朱元璋说析文武为二途,自轻天下无全才矣,这话漂亮之极,其实就是这老农民没度量罢了。也是,连徐达这等名将都赶紧弄死了,再选个徐达出来做甚。一直到明朝建立一百年后,才第一次试行武举,而且重弓马轻策论,打的就是选拔武夫的主意,又不殿试,寒了天下武人之心,怪不得武侠小说里面明朝不断有新门派出现,武人无计公战,只好勇于私斗了。
糟糕的是,被明朝皇帝允许带兵的文官不是个个都如袁崇焕,天生的军事家,更多的是杨镐同志那种书生,丧师失地,寻常不过。明朝卫所士兵又积弱得很,除了边镇军队,需要抗击游牧民族,尚富经验,内地几无可用之兵,纯属白养。要不是明朝皇帝运气不错,隔三差五地冒出来几个文官军事家,某家看明朝早就亡了。

徐达的死关老朱什么事啊  
而且老朱杀大臣可是不分文武的,也不能他特别不信任武将,应该说自从儿子死了以后他谁都不相信了,除了自家人
明代的武功应该说还是很NB的,前期在各个方向都NB,中后期在北方不怎么样,在南线和东线可是NB得很,看看其他朝代,除了汉朝,守成期没一个比明朝做得更好了
卫所也是跟府兵学的,任何朝代守内地的兵都很垃圾,这个跟制度没什么关系,钱穆说得好,主要是因为明朝内地承平太久了
应该说重文轻武是世界历史的必然发展,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发展文职人员带兵的制度,宋明发展出来的文官带兵制度现在看起来也不差劲,傅衣凌早就提出这是中国社会的早熟性决定的
明朝会打仗的文官还是超多的,于谦(大牛啊),王阳明(强中之强)、毛伯温(又是个大牛),熊庭弼、孙承宗、袁崇焕,悍将则也不少,只可惜明代中后期以后那些世袭的边将打仗只知道带着一帮很猛的亲兵冲到前头,所以有文官节制还是不错的

赐徐达蒸鹅之说虽不见于正史,可是历来明史专家大多采信,怎么会没有关系?
明朝武功不错,不过是缺少强有力的对手,区区一个没落的蒙古达延汗,也迟迟解决不了,数次交兵,互有胜负,相比汉、唐两朝击破强悍的匈奴、突厥,直不可同日而语。某家也不是反对文官掌军,只是对明朝彻底蔑视武将抱持不满罢了,须知有军事才能的文官可不是一抓一把,终是少数。而且明朝武将不是不行,而是有本事的武将无出头之日,出头的都是朝廷精心挑选出来的一勇之夫。朝廷想要的就是没大脑的武夫,却又爱骂武将弱智,不是很滑稽吗?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弓骑步
(现代视觉文化研究会会长)

齐郡公枢密直学士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48
帖子 9333
编号 43
注册 2003-8-20
来自 京师
家族 现视研




QUOTE:
原帖由oblivion于2006-02-08, 19:13:10发表
要比数量李唐也比朱明NB啊,朱明出名的坏蛋数来数去就那么几个,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李唐呢,从高力士、李辅国、仇士良、田令孜到刘季述、刘克明,可都是牛人啊  

怎么会只有几个呢,刘瑾那里就有八虎啊。  其他宦官,譬如冯保、梁芳、钱能、钱宁、曹吉祥、高起潜,难道不够著名?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弓骑步
(现代视觉文化研究会会长)

齐郡公枢密直学士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48
帖子 9333
编号 43
注册 2003-8-20
来自 京师
家族 现视研




QUOTE:
原帖由oblivion于2006-02-09, 12:01:42发表
“八虎”那种级别的都要算,无非一群马仔而已,何况刘谨最后还就是被八虎之一的张永干翻的,张永可算是比较明白的一类了   魏公公还有什么十孩儿四十孙之类的,这种级别的算起来只怕数到明天也数不完了
冯保也就等于一高力士了,威望很大,有些贪赃枉法的事,但是大坏事没怎么干。梁芳花内帑血拼,看起来挺牛,但是没什么权力。曹吉祥这种更拿不上台面了,曹吉祥起来造反,结果能影响的不过他家边上那一片,带的还都是历年来他自己招募的私兵,这种家伙比起唐朝那些动不动封大将军大都督甚至当宰相的宦官祖宗来实在是未够班啊
唐朝一流权阉(至少能挟持皇帝的)有李辅国、刘季述、田令孜、仇士良、王守澄,个个都是牛人,身居高位不算,还有能把皇帝关起来的,能冲进宫在皇帝身边把皇后捉走的,能宰了皇帝换个新的,有被皇帝称为“父”的...... 高力士刘克明鱼朝恩窦文场霍仙鸣程元振这样的俺就厚道点不列上去了
明代一流权阉(挟持皇帝那是没门了,但起码也得呼风唤雨祸乱朝纲)有王振、汪直、刘谨、魏忠贤,这些家伙无非是皇权的附生物,魏忠贤那么大的权力,崇祯刚登基一句话就把他发到凤阳去守祖坟了,刘谨号称立皇帝,结果武宗和张永杨一清喝了几杯小酒就把他下狱千刀万剐了,所以说白了还是唐朝的宦官比较nb些,明朝宦祸厉害是厉害,比起唐朝还是稍逊色些

老兄怎么说着说着又扯到权势上去了,某家一直明言比的是著名宦官的数量,比权势明朝宦官先天不足,本来就没意义。八虎那是某家说笑罢了,可是其中确有张永、谷大用两个名气颇大,起码不比窦文场、霍仙鸣小。这样说不方便,直接两朝宦官列阵对垒好了。
唐朝宦官名气大的先数高力士,虽然权势远不及后辈,但是名气绝对第一。把持国柄则自李辅国始,其后是取而代之、祸乱朝纲的程元振、鱼朝恩,窦文场、霍仙鸣两个,说实话,地位不低,名气实在一般,接着是破坏了王叔文改革的俱文珍,再就是第一个弑君的王守澄,刘克明不过在王守澄眼皮子底下蹦跶了那么一次,论名气不大够格,然后是六朝老阉仇士良、僖宗呼之阿父的田令孜,最后是杨复恭、刘季述、韩全诲几个。满打满算,大概是11个。
明朝第一个是三宝太监郑和,权势不值一提,名气绝对一流,接着是土木堡之变的祸首王振、夺门之变的功臣曹吉祥,再就是西厂总管汪直、万贵妃的心腹梁芳、镇守云南的钱能,然后是正德前期的刘瑾、正德后期的钱宁,下来是万历的大伴冯保、九千岁魏忠贤,最后是殉死煤山的王承恩。这就11个了,张永、谷大用、高起潜,还有那帮子矿监税使都不算,唐朝的数量总是略逊明朝罢。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弓骑步
(现代视觉文化研究会会长)

齐郡公枢密直学士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48
帖子 9333
编号 43
注册 2003-8-20
来自 京师
家族 现视研




QUOTE:
原帖由oblivion于2006-02-09, 11:24:18发表

QUOTE:
原帖由弓骑步于2006-02-09, 8:50:32发表
[quote]原帖由oblivion于2006-02-08, 19:23:52发表
[quote]原帖由弓骑步于2006-02-08, 7:41:35发表
不是明朝武将差劲,而是明朝皇帝极度不信任武将。朱元璋说析文武为二途,自轻天下无全才矣,这话漂亮之极,其实就是这老农民没度量罢了。也是,连徐达这等名将都赶紧弄死了,再选个徐达出来做甚。一直到明朝建立一百年后,才第一次试行武举,而且重弓马轻策论,打的就是选拔武夫的主意,又不殿试,寒了天下武人之心,怪不得武侠小说里面明朝不断有新门派出现,武人无计公战,只好勇于私斗了。
糟糕的是,被明朝皇帝允许带兵的文官不是个个都如袁崇焕,天生的军事家,更多的是杨镐同志那种书生,丧师失地,寻常不过。明朝卫所士兵又积弱得很,除了边镇军队,需要抗击游牧民族,尚富经验,内地几无可用之兵,纯属白养。要不是明朝皇帝运气不错,隔三差五地冒出来几个文官军事家,某家看明朝早就亡了。

徐达的死关老朱什么事啊  
而且老朱杀大臣可是不分文武的,也不能他特别不信任武将,应该说自从儿子死了以后他谁都不相信了,除了自家人
明代的武功应该说还是很NB的,前期在各个方向都NB,中后期在北方不怎么样,在南线和东线可是NB得很,看看其他朝代,除了汉朝,守成期没一个比明朝做得更好了
卫所也是跟府兵学的,任何朝代守内地的兵都很垃圾,这个跟制度没什么关系,钱穆说得好,主要是因为明朝内地承平太久了
应该说重文轻武是世界历史的必然发展,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发展文职人员带兵的制度,宋明发展出来的文官带兵制度现在看起来也不差劲,傅衣凌早就提出这是中国社会的早熟性决定的
明朝会打仗的文官还是超多的,于谦(大牛啊),王阳明(强中之强)、毛伯温(又是个大牛),熊庭弼、孙承宗、袁崇焕,悍将则也不少,只可惜明代中后期以后那些世袭的边将打仗只知道带着一帮很猛的亲兵冲到前头,所以有文官节制还是不错的

赐徐达蒸鹅之说虽不见于正史,可是历来明史专家大多采信,怎么会没有关系?
明朝武功不错,不过是缺少强有力的对手,区区一个没落的蒙古达延汗,也迟迟解决不了,数次交兵,互有胜负,相比汉、唐两朝击破强悍的匈奴、突厥,直不可同日而语。某家也不是反对文官掌军,只是对明朝彻底蔑视武将抱持不满罢了,须知有军事才能的文官可不是一抓一把,终是少数。而且明朝武将不是不行,而是有本事的武将无出头之日,出头的都是朝廷精心挑选出来的一勇之夫。朝廷想要的就是没大脑的武夫,却又爱骂武将弱智,不是很滑稽吗? [/quote]
赐徐达蒸鹅一事从药理上就说不过去,《本草》里面可有说过“鹅克疮”?严谨的明史家在著作里引用这个故事的我只看到过傅衣凌《明史新编》,吴晗的《朱元璋传》里面也坚持这个说法,但是要知道吴晗写《朱》的本意就是讽刺蒋介石,二稿时甚至把“流浪汉”都改成“小流氓”,尽力采用能表现老朱残暴的资料也是正常。从《明史》《实录》上来看,徐达就是正常病死的,总不能因为老朱杀了蓝玉就认为老朱残暴到连徐达都要杀掉吧,徐达死的时候老朱还没对武将系动手呢
小王子屡次入寇那是明代中期的事了,太祖成祖直到土木之变前夕那八十年来年里明朝不都是见谁灭谁的?汉代是出名的以强灭国的朝代,俺们不敢比,拿唐朝出来对比倒有信心,高宗朝以后对吐蕃的战绩比之明朝对鞑靼和瓦剌的如何?天宝以后对南诏的战绩比之明朝对后金的又如何?明朝在西南和东方的战绩一直不错,哪怕是北方和东北战线上在隆万年间还出了戚继光李成梁这样武功赫赫的边将,说明朝武功赫赫一点不为过。蒙古分裂不假,唐朝面对的突厥难道没有被隋朝玩得分裂?而且看看鞑靼和瓦剌入寇时的规模,动不动就是数万十几万骑来犯,可看不出有什么衰落的
老兄认为明朝有头脑的武将无出头之日,还请拿点资料出来证明为好。反正就我所看的史料来说,明朝有头脑的武将一点不少,的确有不少缺大脑的悍将,但是和别的朝代比起来看不出有故意为之的迹象啊  [/quote]
赐蒸鹅原来就只是暗示徐达,哪里需要药理佐证了?兄言吴晗仅仅为了讽刺蒋介石就咬定朱元璋杀徐达,某家不以为老先生会如此儿戏。且看,蓝玉死后,王弼对傅友德说帝晚岁峻诛杀,我辈几无噍类矣,难道也是吴晗瞎猜?事实是,王弼很快赐死,接着是傅友德、冯胜等人,几乎一个不留,这些都是明史直言的诛戮,就不多说了。回到徐达,中山王死于洪武十八年,两年前李文忠便中毒暴毙,朱元璋杀遵旨护理医药的华中灭口,怎么能说尚未对武将动手呢?
说明朝武功不错,某家同意,却不觉得超越了唐朝。西南,明朝八十万大军征服安南,终于弃守,实在看不出什么光彩来,何况安南小国,焉比强邻吐蕃?东方,被倭寇欺负了恁久,才靠戚继光、俞大猷这些名将挽回了些面子。北方,永乐帝五次北伐,筹划不密,每次没有消灭蒙古的主力,就被迫粮尽退兵,的确极大地削弱了蒙古,却也严重地消耗了国力,从此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被迫转为防御,就此开始了被也先、达延汗、俺答汗等蒙古残部肆意劫掠的噩梦。东北,面对后金,明朝军队也一直是防御多于进攻,双方互有胜负,没有占到什么大的便宜。任何一处战场,明朝都可以说是应付裕如,然而鲜有大胜,怎么好说武功赫赫?
明朝有头脑的武将的确是有,可是又有几个?朝廷的宗旨就是选拔武夫,这须不是某家胡说。创举廷试比拟文科一节,亦是鼓舞将材之意,但武科重在弓马而兼取其策论,原与文科不同,若比例廷试则习记闻而疏弓马者得以争先,似于设武科选将才之真意未协。况祖制武科不廷试,应遵往例为便。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说明白些,就是你们武将勤练弓马即可,不用博学记闻那么麻烦了,打压武将的意思再明显不过。这个用不用再和唐朝的名将比较一番?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弓骑步
(现代视觉文化研究会会长)

齐郡公枢密直学士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48
帖子 9333
编号 43
注册 2003-8-20
来自 京师
家族 现视研




QUOTE:
原帖由oblivion于2006-02-10, 8:20:36发表
老兄啊,李文忠和徐达在正史上都是记载为自然病死的(《明太祖实录》《明史》都是这么记载的),说两人是被朱元璋毒死或者逼死,这些都是些推理猜测罢了,至少我是不相信的,不然“火烧独角楼”也能成为事实了?朱元璋对武将正式动手就是蓝玉案开始的,吴老的《朱元璋传》最初的潜台词是讽刺花生米从小流氓混到皇帝,后来没想到歪打正着触到我朝太祖的心病,文革里被打倒在地踩上一万只脚,只怕是吴老当初根本没想到的
宣德弃守安南,说到底不是军事的失误,而是政治的失误。一来安南民族国家已经逐渐成型,二来明廷没有派张辅坐镇安南,这两点加起来是最终弃守的根本原因。不过既然说到安南,那么李唐在西南还有个南诏,比之又如何?
太祖八伐北元最终引起北元内乱分裂成鞑靼和瓦剌;成祖五伐蒙古头三次的斩获可不小,最后打得蒙古听说成祖出塞就北遁不敢与之敌,只可惜后来仁宣二帝比较内敛,虽也有不错的文治武功,但再无成祖的开拓心和大气魄。要说消耗国力,汉孝武伐匈奴不也是“海内虚耗 户口减半”?而且孝武身后汉朝一样年年与匈奴和亲,直到东汉才解决掉匈奴问题,也未必比明朝后来的隆庆封贡强到哪去。再拿李唐对吐蕃的战绩出来比对一下,恩,个人觉得明朝对蒙古的战绩还是强过李唐对吐蕃的,老兄以为如何?
在东面,戚继光对倭寇的战绩足够称大胜了,还有万历朝的援朝之役、李成梁在辽东坐镇的那三十年、戚继光谭纶李成梁对蒙古的防守反击最终促成隆庆封贡,放在任何一个朝代的守成期都能算上“武功赫赫”了,唐代自天宝年后可还有过类似初年那样的对外大胜?
在南面,征播征倮倮之类的内战就不说了,郑和下西洋时剿灭陈祖义攻破锡兰山设旧港布政使司这样比较早的武功也不说了,只说中后期的几桩有点分量的:嘉靖十四年毛伯温十四万大军叩关逼降安南,改国王莫登庸为二品都指挥使;万历中刘铤征缅甸直趋敌巢阿瓦,收复三宣六慰大部,重封缅甸宣慰使司,要知道那时候正是东吁王朝刚强盛起来的时候,后来乾隆去征缅甸就吃了瘪,在小猛育把一等公明瑞折了,老官屯之战又被打得大败,只能狼狈而逃
整体来说,守成期的明朝的武功摆在其他朝代类似时段来看还是很不错的,而太祖、成祖两朝五十年间对外的开拓也是很辉煌的,前后加权一下,个人觉得比李唐不会差
老兄列出来那段关于武将的话,是小弟无知了,在这里谢谢老兄提供的资料  

徐达在正史上是没说什么,李文忠某家看可就不那么清白了。家故多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戮,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非天子不近刑人之义。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使淮安侯华中护医药。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帝疑中毒之,贬中爵,放其家属于建昌卫,诸医并妻子皆斩。这段颇可玩味。其实某家也不算疑心重的了,还有说常遇春之死也有疑点的呢,笑。
看了老兄所举,细想一会,唐朝和明朝究竟武功孰胜,确很难说,前言收回。某家不大喜欢明朝,或者潜意识有些小瞧了他们罢。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弓骑步
(现代视觉文化研究会会长)

齐郡公枢密直学士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48
帖子 9333
编号 43
注册 2003-8-20
来自 京师
家族 现视研




QUOTE:
原帖由oblivion于2006-02-10, 8:20:36发表
太祖八伐北元最终引起北元内乱分裂成鞑靼和瓦剌;成祖五伐蒙古头三次的斩获可不小,最后打得蒙古听说成祖出塞就北遁不敢与之敌,只可惜后来仁宣二帝比较内敛,虽也有不错的文治武功,但再无成祖的开拓心和大气魄。要说消耗国力,汉孝武伐匈奴不也是“海内虚耗 户口减半”?而且孝武身后汉朝一样年年与匈奴和亲,直到东汉才解决掉匈奴问题,也未必比明朝后来的隆庆封贡强到哪去。再拿李唐对吐蕃的战绩出来比对一下,恩,个人觉得明朝对蒙古的战绩还是强过李唐对吐蕃的,老兄以为如何?

不谈那些,再来说几句永乐。明朝的武功相对集中于洪武、永乐年间,这也是必然的现象,开国名将、百战雄兵尚在,武风未衰。洪武的武功的确很好,连某家这个讨厌明朝的人也没有异议,感觉永乐的武功则嫌有些名大于实。
永乐还是燕王时,讨服乃儿不花,树了不小的威名,实质上不算什么大成就。后来做了皇帝,两大武功,一则五次北伐蒙古。其间颇能玩弄政治手腕,分化蒙古诸部,效果显著,军事才能却不见长,始终谨慎有余,不敢将大军展开,前两次都胜了,却未伤蒙古元气,后三次直接就没看见蒙古骑兵的影子,来了趟草原一月游,抢了人家几只羊罢了。个人觉得,可能是老了,也尊贵了,不复年轻时候的锐气。而且,说实话,北伐的最大成就是使得瓦剌强大起来了,遗祸子孙。  总的来说,永乐五次北伐对蒙古的打击远不如他老爸那八次严重。二则灭亡安南。八十万大军压境,打这么一个小国,《明史》都没怎么好意思提。联想到靖难时,永乐屡败于盛庸、平安之手,不过是欺负白痴李景隆罢了,他的真实水准值得怀疑。孝宽兄作《百将传》时似乎额外提到了永乐,颇为称许,某家这里不以为然。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弓骑步
(现代视觉文化研究会会长)

齐郡公枢密直学士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48
帖子 9333
编号 43
注册 2003-8-20
来自 京师
家族 现视研




QUOTE:
原帖由吴元叹于2006-02-10, 11:10:57发表
洪武七年,有言云龙据元相脱脱第宅僭用故元宫中物。召还,命何文辉往代。未至京,道卒。
子中袭。李文忠之卒也,中侍疾进药,坐贬死。二十三年追论中胡党,爵除。

某方面来说,华同志的死也有可疑之处。这种风流罪过,说有就有,说没有也不过一笑置之,洪武此为,是存心搞华同志的可能性居多。而且路上就挂了,天知道是咋死的。洪武杀功臣,初年就把华云龙,廖永忠挂了,后来不过是自己老了,朱标死了,加快进度罢了。
这种思维方式,应该是一开始就存在的

吴胖子竟然冒出来了。  不但华云龙死得蹊跷,他儿子华中明显是灭口啊。华中和李文忠往日无冤,近日无仇,遵旨护理医药,投毒杀人,无论如何说不过去。朱元璋这老农民,学刘邦学上瘾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3 20:1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691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