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对于《静夜思》的一些看法
性别:男-离线 弓骑步
(现代视觉文化研究会会长)

齐郡公枢密直学士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48
帖子 9333
编号 43
注册 2003-8-20
来自 京师
家族 现视研



前言:在花影的《疏帘淡月》一阕词中和气流、花影关于《静夜思》这首诗的评价起了争议,于是写了一篇算是《静夜思》的解析文章罢,聊表某家对于《静夜思》以及诗歌的一些看法。

作为蒙童学诗的入门砖之一,《静夜思》的知名度是毋庸置疑的,稳居三甲。然而究其水准,却容易引起歧视,直接的原因便是文字上的浅显易懂。浅显易懂是事实,然而仅这一点,并不代表《静夜思》就不是好诗。
诗歌始终是一种兴发感动的艺术,所要抒发的是人类的情感,是故咱们判断一首诗是不是好诗,首先一点就应该看其中的情感是否真挚动人。这是诗歌的灵魂,也是好诗坏诗的分野。当然,标准不能只限于这个,毕竟灵魂美丽相貌丑陋的人并不容易被接受。那么如何界定一首好诗?某家以为,所谓好诗须有四要:一曰情感真挚,二曰修辞精致,三曰音律和谐,四曰含蕴深远。四要齐聚,诗歌便有了鲜活的生命,有了兴发感动的生命。
既然有了一个标准,接下来就简单了,咱们来看看《静夜思》符不符合这四要。

一不必说了,《静夜思》悠悠之情,千古不绝。这个要某家代入一个有组织的理论来论证《静夜思》的结构如何,思想如何,相当困难。它原来说的就是一种极其纯净明豁的情感,是最原始的记忆,其中可能包含了很多,然而要体会它,只有凭借一个人的悟性。
读《静夜思》,你会觉得很普通,因为它就是坦言一种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都无的情感。这个月光是众人的月光,这个床是众人的床,你一抬头,就有了诗意,但是只有李白老实地写下来了。然而进去这个意境之后,你不会觉得这是李白的诗,你会觉得,这是自个儿的诗。是的,昨夜在月光下,在床头偶得的情感,清淡如水,似乎什么都没说,又似乎什么都说了。
李白另有一首《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则是晚年之作。其一生坎坷,老来流离,情感之郁愤,乡愁之惨黯,便大大不同了。这种情感除却是他自己或者有相当文化素养的人,是难以体会的。
不是说强烈的情感就一定不好,只是要说明《静夜思》将乡愁写得如此隽永,或者看起来很容易,却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二恐怕是气流和花影诟病最多的一点,不过《静夜思》的文字修辞究竟存在什么缺陷呢?
气流认为是《静夜思》的版本太多,字多可易,算不得精致。版本太多是事实。依照某家的印象,至少一、三句都有字词上的差异。一句有“床前明月光”、“床前看月光”两种说法,三有“举头望山月”、“举头望明月”两种说法,或者还有其他版本,也是旁枝末节了。
然而咱们要评价的是哪首《静夜思》呢?无疑,还是“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的《静夜思》。诚然,反对者会不满,因为李白的原始底稿其实是另外两句,如今的两句是历史长河大浪淘沙的结果。但是,《诗经》一样是百炼成钢,在《静夜思》的版本上争执不休不是正确的论诗方法。它现在已经是这样了,咱们讨论的就应该是现在的面目,否则文学上很多话题无法继续下去,因为一切都要回到初始状态。
细说之前,还是判断一下历史的选择是不是正确。
一句原来的“床前看月光”,嵌了一个动词“看”,重得很。本来“月光”无形,叫人如何来“看”?特意“看”的话,又怎么会“疑是地上霜”?而“床前明月光”,仿佛不经意间月光洒满地上,引出“疑是地上霜”,就很合理。
三句原来的“举头望山月”有一个地理环境的限制,必须是在山中,这就和之前的人人心中皆有冲突了。“山月”也带有文人气,不像“明月”全然是世俗的。“举头望明月”较之前者还是胜在一个自然。
很明显,历史选择完全正确。
处理完了这种版本分歧,再看这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有哪个字不好了?诗中没有一个生僻字,甚至笔画都不多,但是气脉贯通,改易一个字,味道就不一样了。事实上,其他很多好诗根本做不到一字不易,而《静夜思》如今是几乎达到了。

三相信也不存在很大争议,《静夜思》如果不是琅琅上口,音律和谐,是不会被历代蒙童背诵不止的。自然,它不是律绝,只是古绝,但是这并不妨害它摇曳生姿的音乐美。这个方面就不多谈了。

四估计也有疑问,以为《静夜思》说的就是一个乡愁,说得上什么含蕴深远?这个咱们不妨往深处看罢。
先从这个乡愁的内容来看,一个人于静夜时望明月思故乡,这种乡愁一定有这样那样的内容。比如,故乡的山水,故乡的故人,故乡的喜和忧。然而,李白什么也没有说,只是说“思故乡”罢了。“思故乡”三个字正是《静夜思》的诗眼,没有说尽,于是余味无穷。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故事去填充它。这样便打碎了生活经验差异产生的情感隔膜,拓广了这个乡愁的边际。
再从这个乡愁的调子来看,无疑是十分轻淡的,几乎淡得使人察觉不了。月光洒满地上,李白怀疑是霜,抬头了,看见了,想起故乡,一切都很安静,静夜思这个名字取得再好没有。这种乡愁仿佛诗中洒满地上的月光一样,如水,如纱,如雾,如烟。它用一种柔和的手段去打动人心,于是比较容易引起共鸣,因为人类的情感并非总是在一个激烈的状态,更多地还是处于一个平稳的状态。它轻轻一挥手,带走多少云彩。

说了这么多,其实都是废话,只有一个意思。《静夜思》是一首回归本源的诗歌,再简单再单纯没有了,它拂拭去人间的一切灰尘,显示出一颗赤子之心,是最可贵的生命体验之一。
硬要找一些诗歌来和《静夜思》比较高下的话应该是用《诗经》中的句子,比如,“我思故人,俾无尤兮”,“昔我来兮,杨柳依依。今我往兮,雨雪霏霏”,它们都是一些言近白话而内涵敦厚的诗歌。或者是《敕勒歌》这种北方民歌,修辞不一,情感还是相近的。文人诗中陶渊明有不少句子差可比拟,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至于李白自己的诗,记得的有“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算是同类。
王国维说诗有“隔”与“不隔”之分,《静夜思》正是“不隔”一类的好诗。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弓骑步
(现代视觉文化研究会会长)

齐郡公枢密直学士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48
帖子 9333
编号 43
注册 2003-8-20
来自 京师
家族 现视研


花影纯是添乱,不去理她。只说说气流的疑问。

气流你认为传达乡愁这种千古不变的凄婉幽深的话题,不应该用《静夜思》这种言近白话的文字,而应该含蓄韵致,也就是说诟病《静夜思》传达乡愁的这种手法不够合贴。
某家在文章中说过了,李白在《静夜思》中流露的原来就是一种清淡的乡愁,那么气流的这种指责其实是自填棋眼罢了。并非所有乡愁都是怨苦不堪,李白这时于静夜望月思乡的情感原来便是很薄,平日里几乎不闻的,只是半夜梦回,见床头月光洒满地上,才偶有乡愁。一个人的情感难道只有强烈才能感动人么,这种看法显然不足取。然而李白的这种清淡的乡愁是从何而来,他本是一个肆意张狂的人,情感之丰沛冲动,世上难寻。缘故便是《静夜思》乃李白早期的作品,作于安陆白兆山桃花岩,这时李白初离巴山蜀水,新娶许圉师孙女,恰是欲建不世功业的青年时代,乡愁在他心中仅仅被深埋于赤子之心中,徒在静夜思之。相反,《宣城见杜鹃花》这种晚期作品情感就显然不同,因此雕字琢句,沉郁愤懑之意溢于言表。甚至李白还囿于身份,文人诗气重了,赤子之心没有完全剖开,王士慎改得尽善尽美。
接着是字句上的分歧。气流你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可以浓缩成床前月似霜来攻击,还是没有体会到《静夜思》的好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李白当时心中所感,只是很老实地陈述。它才是有时人时地味道的句子,如果浓缩成床前月似霜只是一个徒有架子没有灵魂的句子,不但没有那一忽儿的怀疑,更把那种午夜梦回的清淡给丢弃了。这种句子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都行,决不是唐诗流传的推动力。
剩下的两个疑问其实都不成其为疑问,某家可以用两首诗来解释。
明月连用了两次是什么弊病的话,唐人第一七律《黄鹤楼》的黄鹤可是连用了三次。
说《静夜思》只是说了三个不明不白的东西,无法重新构境进而感同身受的话,《诗经》中的昔我来兮,杨柳依依。今我往兮,雨雪霏霏又说了什么,恐怕只有杨柳和雨雪而已。
最后气流你列举出来的两句固然不错,但是某家很早就说了,好诗不是只有一个格调的,重要的还是情感。诗歌技巧越来越纤巧,其实也只是诗歌高度发展带来的衍生物,并非诗歌真谛。一首诗,能不能兴发感动,是否是诗人的灵魂颤动,才是真正王道。某家也是一贯在文字上追求精致的人,但是某家想文字决不是终极目的罢。
文天祥说过,读老杜之诗,觉其为己诗,不复为杜诗。天下人读《静夜思》,其实也应该如此。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弓骑步
(现代视觉文化研究会会长)

齐郡公枢密直学士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48
帖子 9333
编号 43
注册 2003-8-20
来自 京师
家族 现视研




QUOTE:
原帖由南部晴政于2004-09-16, 10:32:11发表
我也来说两句,床前明月光说的床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床

床这个字的确有争议,一说是睡具,一说是坐具,一说是井床。除非起李白于地下,恐怕很难弄得人人心服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弓骑步
(现代视觉文化研究会会长)

齐郡公枢密直学士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48
帖子 9333
编号 43
注册 2003-8-20
来自 京师
家族 现视研


花影仔细看过某家那两段再说,都回复过了你的疑问。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弓骑步
(现代视觉文化研究会会长)

齐郡公枢密直学士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48
帖子 9333
编号 43
注册 2003-8-20
来自 京师
家族 现视研


那你还是没看明白啊。  

1、诗有含蓄的好诗,有直白的好诗,只看传达的是什么。《静夜思》言近白话,是那种午夜梦回时清淡的乡愁决定的。
2、需要讨论的原来就是如今的《静夜思》,假使是李白原作,某家则不以为是最好的《静夜思》。那么所谓篡改了无数次,从何而来。况且王士慎也不是顾及用字不够简练才改的,他要改的恰是李白原作的文人气息。
3、花影你称赞昔我来兮,杨柳依依。今我往兮,雨雪霏霏好在无一写实的抒情之语而且文字简单却字里行间处处可见落寞伤感时光荏苒之意,某家就奇怪了。同样的不隔之诗,花影为何有两般感受?
4、专门说说花影改了那么多字,又改了那么多遍这句话。某家记得,只有王士慎改了两个字而已。

花影你说某家是附和《静夜思》的名气,绝然是误会了,某家觉得《静夜思》好,还是近年来的事情。倒是你看不起《静夜思》,恐怕还是为了它蒙童学诗范本的身份罢。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弓骑步
(现代视觉文化研究会会长)

齐郡公枢密直学士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48
帖子 9333
编号 43
注册 2003-8-20
来自 京师
家族 现视研


1、《黄鹤楼》的黄鹤确有两个意思,然而一三两个都是同意啊,二虽是楼名,依旧是重复,实际上还是差别不大,所以以此来攻击《静夜思》是不大立得住脚的。
气流你提到七律和五绝,就更应该为《静夜思》赞美了。咱们都知道,学诗必先律诗而后绝句,为什么?因为绝句虽仅四句,看似省力,其实比诸律诗,实在更难。简短便难藏拙,不像乐府可以大肆铺陈辞藻,也不像律诗可以依靠对仗显摆,绝句要的是短兵相接。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它就更加应该当坦言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都无的情感,《静夜思》便是如此,纯然不隔。较之技巧繁复的绝句,它才是真正好诗。
2、《诗经》中昔我来兮,杨柳依依。今我往兮,雨雪霏霏一句内涵丰富是没有错,不过《静夜思》何尝不是言简意赅,蕴涵深意于其中,只是气流你和花影没有体会到罢了。那种午夜梦回的迷蒙疑惑、静夜思乡的清淡怅惘,一样渗透在字里行间。你们能从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之中感受到时光变迁,却不能从《静夜思》中感受到脉脉乡愁,是什么缘故?
3、某家所说的情感真挚自然不会是仅指是否有真挚的情感,这毕竟只是一个图方便的简略的说法。最早某家就表明了,诗歌始终是一种兴发感动的艺术,所要抒发的是人类的情感,是故咱们判断一首诗是不是好诗,首先一点就应该看其中的情感是否真挚动人。所谓的真挚还要能动人才是。气流你提出这个,恰是为某家提供了炮弹。《静夜思》之所以名垂千古,不但由于它是蒙童学诗的范本,还因为它是思乡诗的名篇,古往今来如此多的人被它感动了,难道还不算真挚动人?的确它非常之普通,也因此最贴近人心。《宣城见杜鹃花》文字上无疑更加精致,然而它感动了多少人呢?很明显,这个只是李白的个人感受,还不足以感动千万世人。
气流你攻击思故乡那一段纯属诡辩了。思故乡直接说了出来,是很正常的罢,又不是什么干枯的议论。《锦瑟》最后也明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不是不好了呢?何况思故乡其中有多少未尽之意,怎么你就看不到了。这个某家之前论述过了,就不再重复。至于你疑问能不能由前三句得出思乡之意,某家觉得第四句出来得毫不突兀,望月思乡是一个很自然的逻辑罢。
至于山月,只是意指山中之月,徒然表明地理位置罢了,还是不能表明李白一定是在室外望月或者丰富画面的。而且一直在说改诗就是好在用明月使得感情的边际拓广了,成为一种不受生活经验差异约束的乡愁了,怎么又走回来了呢?
最后那个月光——清霜——月亮——远山——故乡的顺序完全不对,只听说过看见远山之外的月亮想起故乡,几曾听说还要从月亮再看到远山才能想到故乡的?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4 14:3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449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