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蔺相如的大局观
性别:未知-离线 Garnett2012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18
编号 429620
注册 2011-6-24


发表于 2012-7-30 11:0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渑池会盟的主要目的,我认为是赵国想要换取10-20年的相对平稳的战国大势,对国内实行第2次深彻变法,原因如下:
1.首先要提及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赵雍的这次改革,主要针对的是军力的改革,因为赵国特殊的地理位置,他承担了绝大多数北方少数民族进军中原的压力,因此,在战国七雄里边,赵国来自国外的压力是最大的,这时候,如果想要像商鞅一样在赵国实行深彻变法,势必会带来国内的动乱,那样国内外一起施压,赵国恐怕就垮台了。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看到了这一点,在改革的时候,保留的国内世族的封地,以换取世族阶级的支持,从来顺利的推行变法。这样做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赵国迅速拥有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并一举歼灭了中山国和三戎,消除了悬在自己北方的一把利刃。但是缺点也很明显,世族的存在没法让国内有效的凝聚。
2.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下,已然成为了战国中期能和秦国掰手腕的第2战国。但是,论国力,赵国和秦国还相去甚远,秦国历经商鞅变法已经近百年,国库充裕;论军力,2国的军事实力相差不多,但是朋友们应该知道,2强相争,拼的不仅仅是军力,而是综合国力,在这一点上,赵国实在没法和秦国比较,因此,赵国也需要像秦国一样,实行一次深彻变法,取缔世族封底,凝聚国力,成为和秦国一样的超强战国。
3.在战国形势来看,战国中期一共出现了4个强国,分别是燕国,齐国,赵国和秦国,燕国和齐国这时候刚刚经历了一系列的大战,从2强变成2弱,齐国还差点被灭国。因此,这个时候,整个战国就剩下了2个强国,赵国如果想要一统天下,就必须要战胜秦国,而对目前的赵国来说,想要战胜秦国,就必须凝聚国力,因此,赵国需要第2次变法,需要一个相对平稳的国际环境。
4.楼主说这个时候应该拒绝盟约,发动合纵和秦国开战,这个观点我认为是站不住脚的。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要和秦国开战,不能为打仗和打仗,打仗的目的是为了利益,刚才我已经说过了,燕国齐国这个时候已经虚了,够呛能出动军队参与合纵,魏国自从庞涓挂掉以后也是霸权不再,再加上信陵君不受信任,估计也没什么影响力,韩国更不用说了,能和赵国联合的只有楚国,而和楚国联合能不能获取赵国想要的利益呢?换句话说,能打赢么?这个恐怕赵国君臣和楚国君臣都要好好盘算盘算。在苏秦张仪时代,以及之后的时间里,六国一共发动了2次合纵攻秦,结果大家都清楚,2次都大败,而2次合纵军的数量都远超过秦军,就这样都没法打赢,只有赵国和楚国的合纵就能讨得便宜?我看未必,因此,对赵国来说,与其与秦国翻脸,不如和秦国缔盟,来实行第2次变法。
5.最后提到合纵,合纵是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联合起来抵抗秦国?我觉得这个说法有点肤浅,在我看来,合纵的最直接目的是为了抵抗秦国,根本目的是在暂时消除秦国这个超强战国威胁的基础上,在国内实行变法,充实国力而使自己成为像秦国一样的超级战国,这一点燕国看到了,可惜子之的变法与其说是变法,不如说是他实现自己野心的途径;楚国也看到了,可惜楚王没多久就挂了,换上了一个昏聩的楚怀王。我相信赵王也深知这一点,因此,不能为了合纵和合纵,如果合纵了不能打赢,只会让秦国更嚣张。既然根本目的在变法,为什么不缔盟,而要开战呢?
而在秦国方面,白起和范雎也不主张过早与赵国决战,范雎更是要贯彻远交近攻的策略,先行进攻韩国和楚国,因此,这对赵国来说,可以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如果变法成功,赵国势必会成为第2个超强战国,可惜的是天算不如人算,韩国要讲上党山地割让给赵国的举动打乱了2个大国的策略,上党对于要东出中原的秦国,和要遏制秦国的赵国来说,都是必须要争取的一块地,因此,这一举动导致了2个强国的提前较量,这就是大家都熟知的长平之战,结果不言而喻,赵国迅速衰落,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因此,蔺相如在这2件事上的举动,可以说是他大智大勇的体现,秦国和赵国的恩怨纠缠,绝不会因为蔺相如让秦王丢了面子而一时冲动的结果,说到底,是利益使然,是大争之世秦赵两国乃至战国七雄必须面对的。
最后,还是那句话,一家之言,不喜勿喷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9 13:2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55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