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背嵬军在平地上怎么能够破金兵铁骑上万!
性别:男-离线 zidaneluo
(罗睺祭使)

太常丞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北将军
功绩 264
帖子 2678
编号 40739
注册 2005-6-11
来自 九黎幽都
家族 幽神幻韵


发表于 2011-5-13 16:0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KYOKO 于 2011-5-11 22:40 发表
还是不清楚冷兵器时代野战是咋样的,就两队人手持长矛冲上去一顿砍杀??

转个通俗易懂的科普贴

QUOTE:
古人是怎样打仗的
  
  大家过年好!有位网友问到古代是怎么打仗的?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不解决就不能正确解读古代战争,所以我今天专门用这个帖子来说一说。
  
  在很多电视、小说、评书、戏曲中,大家看到的战争场面,都是两军整齐地列队,大将出来单挑独斗,一旦失败就全军溃散,这种戏剧化的过程当然是不对的。而不分青红皂白,将领与士兵混在一起乱哄哄地打成一片,同样也是不对的。
  
  在冷兵器主宰战场的古代,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帅、兵、将。
  
  “帅”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我这里所说的“帅”,并不仅是“元帅”,对大战而言,“帅”可能是皇帝,对小战而言,“帅”可能是校尉,当然,也可能是谋臣,就是诸葛亮那一类人物,总之,一个正确的指挥者是每个战役都必不可少的。他针对敌我双方的兵力、作战能力、补给状况、天时地理等等,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并最终决定这一仗该怎么打。就拿大唐的统一战争来说,李世民就采用过许多不同的战略,比如刚讲过的柏壁战役,采用的是敌疲我打,后发制人的战略,而下面将讲到的洛阳—虎牢战役,则采取围城打援的战略,其后的五陇坂战役,又采用了反间计,等等。在冷兵器时代,战场的指挥没有现在这样方便,战略方针一旦确立,中途更改的可能性极小,一旦失误,往往就满盘皆输,所以“帅”是最重要的。在前面的一些战役中,我们可以看出,徐茂公的武艺远远不敌秦叔宝,但他的军功却比秦叔宝大,在凌烟阁功臣的排名也高于秦,就是因为他是属于“帅”的将领,精于谋略。
  
  战略方针一旦确立,就需要“兵”和“将”来一刀一枪地把它变为现实。其中,“兵”是战场作战的主力。我们常常会听评书中说到“阵”,其实,“阵”就是“兵”在作战中采取的作战方法,它并不神奇,却简单有效,可以把单个的“兵”变成强大的作战能力。举个例子: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人拼刺刀的能力很强,近战肉搏时八路军伤亡很大,后来八路军总结经验,创造出了三角阵,就是把班细划为战斗小组,每组三人,肉搏时,三人为一个攻击集团,背靠背拼杀,结果不仅提高了战斗力,还大大降低了伤亡率——一个最简单的“阵”,作用竟如此之大。
  
  正因为如此,“阵”就成为古代作战的主要方式。在古代,不仅单兵与单兵之间有许多不同的作战配合模式,小队与小队、营与营、射手与盾牌手、马队与步兵之间,也有许多作战模式,这些模式都是前人在长期作战中积累下来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在各种版本的兵书中,主要内容就是“阵法”,这些模式告诉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面对不同的对手、执行不同的作战任务时,如何交替掩护进行进攻,如何井然有序地撤退,等等,士兵们在平时的训练中,除了练习武功外,很多时间都是在演练各种阵形的变化,一支训练有素、能熟练运用各种阵形的军队的确是可以以一当十,以一当百的。
  
  所以,古代打仗,并不是大家“排排坐”,等着大将们单挑,也不是像电视中那样,呐喊着蜂拥而上,而是整齐地,有秩序地向前发动集团冲锋,弓箭、盾牌、骑兵、步兵……交替出阵,互相掩护,如果是大规模阵地战的话,进攻往往是波浪形的:第一批大将率领军队,以一定的阵式向敌方发动冲锋,其他战将则整齐地列阵于其后。战场拼杀时体力消耗很大,所以,当攻击到一段时间以后,第一批将领会带兵后撤休整,第一个作战回合就结束了,第二批将领率部队再发起下一轮攻击,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敌人被大量消耗,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时,全军就将发动总攻击,一举歼灭敌人。  
  由于“阵”是“兵”在战场上作战的主要形式,所以在大家熟知的成语中,与“阵”有关的比比皆是:战前谋划叫“排兵布阵”,打仗叫“冲锋陷阵”,抵抗不住时就“阵脚大乱”,失败了就是“败下阵来”……
  
  搞清楚了古代“兵”的作战方式,那么“将”的作用就很容易理解了。“将”就是在平时指挥“兵”进行有效训练,在战场上灵活使用不同阵形指挥“兵”打击敌人的人。所以,一个将领必须熟读兵书,熟知各种阵法的变化,还要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对“阵”在战场的运用效果有切实的体会。评判将领好坏,主要指标也是两个:一是治军有方,这里主要是指训练必须有成效,而不仅仅是纪律严明,多做好事等等,军队是用来打仗的,所以训练成绩是最主要的;二是战场上沉着冷静灵活多变的指挥才能,这种才能在战场上的表现就是四个字:“布阵”、“破阵”。
  
  “布阵”我不多说,大家一想就明白,“破阵”的意思则是要想办法瓦解敌军将领对部队的有效指挥,使敌方不能形成有效的阵形。古代战场上没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往来的传令兵也往往会被击杀,在嘈杂纷乱的环境下,指挥阵形变化的工具主要就是鼓、锣、旗帜,所以从帅到很小的军官,都有各自不同的旗帜,指挥全军的旗帜总是很多,很鲜明,并围绕在主将的身边(京剧里直接背在背上了),如果能一直杀入敌阵的中心,夺取军旗,甚至斩杀主将,就可以完全瓦解敌军“阵”的作用,使敌人成为单兵作战的散沙,直至完全溃败。
  
  “破阵”几乎是猛将们专有的特权。在战场上,猛将的作用并不是比别人多杀几个敌兵,而是在最骁勇的亲兵和卫队的掩护下,直接向敌人的主将发起攻击,他们体力过人,武艺超群,一般敌兵和将校都无法匹敌,因此最有可能撕开层层的保护屏障,杀入敌人的心脏,直接挑战敌方主将,这个任务非常危险,不过一旦得手,就为最后的胜利铺平了道路。根据史料记载,唐军中最擅长这一手的,就是我们都喜欢的秦叔宝将军,面对敌军的骁将,他“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众之中,人马辟易"。在虎牢战役中,唐军与窦建德军打成胶着状态,秦叔宝就从正面一直杀到敌军的背后,然后展开携带的唐军军旗,掉过头又杀回来,敌人以为被包围了,立刻阵脚大乱,唐军趁势进攻,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秦叔宝也因此立下卓越的战功。
  
  所以,帅才、猛将、训练有素的军队,就是战争胜利的基本要素,“对阵”是基本的作战方式,对李世民来讲,既有包括他在内的徐茂功、屈突通、殷开山等“帅”将,又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罗士信、程咬金、翟长孙、秦武通等骁勇无比的猛将,再加上久经战阵的军队,完成统一全国的伟业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idaneluo
(罗睺祭使)

太常丞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北将军
功绩 264
帖子 2678
编号 40739
注册 2005-6-11
来自 九黎幽都
家族 幽神幻韵


发表于 2011-5-13 20:0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为配合前面的科普贴,就以唐燕河阳之战为例来说明(这场战役史书写得相当精彩,索性多写点):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九月,史思明占领洛阳后,驻军于河阳南面,与退守河阳的李光弼军相持。河阳有三城,南城、北城筑于黄河南北岸边,中洋城筑于河中沙洲上,三城以河阳浮桥相连。

一、试探阶段
(一)单挑战
十月,史思明率军攻河阳,派骁将刘龙仙至城下挑战。李光弼坐镇南城指挥,命裨将白孝德出战。白孝德挟二矛,策马横渡,击斩刘龙仙,余众大骇不敢进。
(二)攻心战
史思明有良马千余匹,每天放至黄河南水岸边洗浴,循环不休,以显示马匹之多,企图吓唬唐军。李光弼下令挑选牝马(母马)500匹,将其马驹留在城内,待燕军马匹放至南岸水边,就将黄河北岸牝马全部赶出,牝马留恋在城里的小马驹,嘶叫不已,史军战马都是牡马(公马),听见嘶叫,全部渡过黄河跑到北岸,为唐军所获。

二、侧面交锋
(三)水上攻防
史思明一计不成又生二计,纠集战船数百艘,置火船于前,欲乘流烧毁河阳桥,隔断三城之间的联系。李光弼以数百艘绑有铁叉的长竿叉船迎战,船不得近,又在桥上发炮石,使史军船只自焚或被击沉。
(四)粮道之谋与斩首行动
史思明又想断绝唐军粮道,派兵至河清(河阳西),李光弼亲自率军至野水渡防御。史思明断粮不成,认为李光弼只长于守城,不善野战,便派骁将李日越率骑兵500于夜间前去劫营擒李光弼,企图实施斩首行动。而李光弼神机妙算,天黑以后,只留部将雍希颢率兵千人守栅,自己则悄然返回河阳,并且对他说:“燕将高庭晖,李日越、喻文景三个是万人敌,史思明一定会派其中一人带兵劫我,他们来了你不要出战;如果他们投降就带来见我。”诸将不信,暗自发笑。李日越至野水渡,得知李光弼早已离去,不敢回去见史思明,未战便投降唐军。雍希颢带其见李光弼,光弼厚加款待,收为心腹。史军骁将高庭晖闻之,也投降了李光弼。一切借入李光弼所料。燕军计划再次破产,可谓赔了骁将又折马。

三、正面决战
(一)城池攻防
史思明接连受挫,便率主力进攻河阳。李光弼以郑陈节度使李抱玉守河阳南城,自己率兵屯于中洋城。史军先攻南城,被李抱玉击退,史将周挚遂舍南城而全力进攻中洋城。史军恃其众,填堑开栅,直逼中掸。镇西节度使荔非元礼率敢死士两次出栅奋击,击退史军。
(二)阵地决战——其实本来只需要写这一段的,哈哈
周挚又收兵攻北城。李光弼急率军入北城,登城观察敌阵后,分遣骁将郝廷玉、论惟贞、仆固怀恩等率军出击。光弼亲自执旗督战,诸将拼命奋击,终将史军击溃,歼其千余人,溺死千余人,俘其大将徐璜玉、李秦授以下500余人,周挚仅领数骑逃走。史思明正率兵攻南城,闻北城败,只好下令退兵。此战过程,史书写的非常详细精彩:

光弼敛军入,……问:“贼阵何所最坚?”曰:“西北隅。”召郝廷玉曰:“为我以麾下破之。”对曰:“廷玉所将步卒,请骑五百。”与之三百。复问其次,对曰:“东南隅。”召论惟贞,辞曰:“蕃将也,不知步战,请铁骑三百。”与之二百。乃出赐马四十,分给廷玉等。光弼执大旗曰:“望吾旗,麾若缓,可观便宜。若三麾至地,诸军毕入,生死以之,退者斩!”既而望廷玉军不能前,令左右取其首来。廷玉曰:“马中矢,非却也。”乃命易马。有裨将援矛刺贼,洞马腹,中数人,又有迎贼不战而却者,光弼召援矛者赐绢五百匹,不战者斩。光弼麾旗三,诸军争奋,贼众奔败,斩首万馀级,俘八千馀人,马二千,军资器械以亿计,禽周挚、徐璜玉、李秦授,惟太清挺身走。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idaneluo
(罗睺祭使)

太常丞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北将军
功绩 264
帖子 2678
编号 40739
注册 2005-6-11
来自 九黎幽都
家族 幽神幻韵


发表于 2011-5-17 13:5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46 小兵1234 的帖子

战场上,猛将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物理伤害,二是精神打击,后者建立在前者基础之上,但是作用远远大于前者。记得小时候看评书,常遇春的兵,在有他没他两种情况下表现截然不同,当时以为是说书者言,看着好玩,当不得真,后来才慢慢觉得其中自有一番道理。对于猛将的这种特殊作用,套用当前一句流行语来概括,那就是“气场”。
翻开史书,我们看到很多例子:猛将可以实施斩首行动,或遏止对方的斩首行动;当战斗处于优势时,猛将可以加速胜势,减小代价;处于胶着时,打破均势,赢得优势;处于败势时,力挽狂澜,掩护撤退,有时甚至反败为胜……靠的,就是“万人敌”带来的“气场”。
猛将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的“气场”有三个原因:首先,人具有“动物精神”,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其次,人是“社会人”,羊群效应不可避免;最后,在冷兵器时代,士兵近距离感受死亡,直面血腥屠戮的场面。
本来想把猛将比作热兵器时代的“新式杀伤武器”,但仔细想想有一点不同:后者的物理伤害大于猛将,而精神打击则相对次之。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9-13 14:2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98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