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男-离线 zidaneluo
(罗睺祭使)

太常丞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北将军
功绩 264
帖子 2678
编号 40739
注册 2005-6-11
来自 九黎幽都
家族 幽神幻韵


发表于 2007-10-31 09:5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HC不能无极限啊,看看小李的超级粉丝道玄小朋友,惨就一个字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idaneluo
(罗睺祭使)

太常丞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北将军
功绩 264
帖子 2678
编号 40739
注册 2005-6-11
来自 九黎幽都
家族 幽神幻韵


发表于 2007-11-2 18:1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田留安,这样的人才偶以前居然没有注意到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idaneluo
(罗睺祭使)

太常丞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北将军
功绩 264
帖子 2678
编号 40739
注册 2005-6-11
来自 九黎幽都
家族 幽神幻韵


发表于 2007-11-6 18:5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楼主似乎没有介绍吐谷浑的历史渊源吧,我补充一下

吐谷浑,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所以李世民后来说李靖“南平吴会,北清沙漠,西定慕容”),1700多年前,他们生活在今天的辽宁彰武、铁岭一带。吐谷浑原来是一个人名,即这个部落首领涉归的庶长子,而年仅十六岁的弟弟由于是嫡出,于公元284年继任了可汗之位。不久,两部的马群在草场上马斗,兄弟俩为此发生争执,吐谷浑一气之下率部众向西远徙。一个新的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就这样传奇般地开始了。

经过长达30年的艰苦卓绝的长途旅程,吐谷浑率部西迁到今甘肃临夏。后扩展,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国家。至其孙叶延,始以祖名为族名、国号。主要从事畜牧,产良马,兼营农业。居庐帐,后渐有城居。使用汉文 。与北魏及南朝均有密切交往 。6世纪中叶,其王夸吕自号可汗 ,都伏俟城。“伏俟”是鲜卑语,“伏俟城”意为“王者之城”,今青海湖西面约7公里处还有伏俟城古城遗址。

吐谷浑的畜牧业是很有成就的。《隋书》记载,吐谷浑有青海,中有小山(就是今天的海心山了)。其俗至动辄方牝马与其上,言其龙种。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日行千里,故世称青海驹(也叫青海骢)。

PS:顺便祝贺一下自己从校官升将军了,哈哈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idaneluo
(罗睺祭使)

太常丞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北将军
功绩 264
帖子 2678
编号 40739
注册 2005-6-11
来自 九黎幽都
家族 幽神幻韵


发表于 2007-11-7 17:4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楼主提到了突地稽,这是个牛人,不过他的儿子李谨行更加牛,曾经在吐蕃名将论钦陵目前成功导演一场空城计。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idaneluo
(罗睺祭使)

太常丞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北将军
功绩 264
帖子 2678
编号 40739
注册 2005-6-11
来自 九黎幽都
家族 幽神幻韵


发表于 2007-11-27 18:5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阚稜之死太可惜了

如果不死,凭借自身能力以及杜扶威和李世民的关系,阚稜在李世民登基后的唐朝对外战争中必可大展宏图,成就必不在此后的李嗣业之下。
一丈长的双刃陌刀,折合今天就是3米左右,好一把利器,也只有传说中的青龙偃月刀可媲美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idaneluo
(罗睺祭使)

太常丞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北将军
功绩 264
帖子 2678
编号 40739
注册 2005-6-11
来自 九黎幽都
家族 幽神幻韵


发表于 2007-11-27 19:0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阚稜,还有后来的薛仁贵,他们脱帽的效果充分证明了,在冷兵器时代,一个万人敌对于军队的价值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idaneluo
(罗睺祭使)

太常丞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北将军
功绩 264
帖子 2678
编号 40739
注册 2005-6-11
来自 九黎幽都
家族 幽神幻韵


发表于 2007-11-30 20:4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李建成不忍杀二弟,不了解政治斗争的残酷啊!
杨文干事件颇为蹊跷,我比较倾向于同意百家讲坛的观点,即是李世民一手策划的好戏,虽然李建成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转危为安,但从事后李渊在得悉真相后仍各打五十大板可以看出,老李是很偏爱李世民的。
李建成很不幸,两个胞弟,一个如狼,一个似虎。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idaneluo
(罗睺祭使)

太常丞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北将军
功绩 264
帖子 2678
编号 40739
注册 2005-6-11
来自 九黎幽都
家族 幽神幻韵


发表于 2007-11-30 20:5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李世民认为平定杨文干是件很简单的事情,就算杨文干的部下不把他搞定,一个将领也就把他给灭了。
李渊却认为,杨文干和李建成有联系,响应他的人估计不少,一定要李世民亲自去才稳妥。
李渊还表示,等李世民凯旋后就册立他为太子,让李建成去当蜀王。
--------------------------------------------------------------------------
如百家讲坛所分析,这里面有玄机。李世民实际是以平定杨文干为条件向此时年老胆小的父亲“要价”(甚至有点要挟的意思),而李渊虽然年纪大了,但一点也不糊涂,知道宝贝儿子是话里有话呀,但是他有的选择么?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idaneluo
(罗睺祭使)

太常丞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北将军
功绩 264
帖子 2678
编号 40739
注册 2005-6-11
来自 九黎幽都
家族 幽神幻韵


发表于 2007-12-10 18:5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呵呵,看到义山的诗句了,好,好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idaneluo
(罗睺祭使)

太常丞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北将军
功绩 264
帖子 2678
编号 40739
注册 2005-6-11
来自 九黎幽都
家族 幽神幻韵


发表于 2007-12-20 21:2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兵发霍邑的那场雨险些埋葬大唐的梦想,这场及时雨却又拖住了突厥,老天爷有点意思,嘿嘿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idaneluo
(罗睺祭使)

太常丞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北将军
功绩 264
帖子 2678
编号 40739
注册 2005-6-11
来自 九黎幽都
家族 幽神幻韵


发表于 2007-12-26 19:1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这件事我一直很纳闷,只好暂且认为秦王党纯粹无中生有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idaneluo
(罗睺祭使)

太常丞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北将军
功绩 264
帖子 2678
编号 40739
注册 2005-6-11
来自 九黎幽都
家族 幽神幻韵


发表于 2007-12-27 18:5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李元吉下毒的话,怎可能毒不死,导致功亏一篑?所以同意楼主,还是苦肉计的嫌疑最大。
而且,自杨文干事件,李世民就已经开始演戏了,李‘二外战内行,内战可并不见得就外行喔!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idaneluo
(罗睺祭使)

太常丞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北将军
功绩 264
帖子 2678
编号 40739
注册 2005-6-11
来自 九黎幽都
家族 幽神幻韵


发表于 2008-1-2 20:2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看两唐书,李元吉等在拉拢秦王这边的人才上可谓不遗余力,包括李安远这些名头并不很响亮的都在其列,但居然无一例成功!为什么这些人都对李世民死心塌地呢?

除了道德层面的因素外,我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李世民肯为自己的部下说话,而且多数情况下他说得这些话都是能起作用的(除了救刘文静失败外)。试想,有一个关键时刻肯为自己说话的直接领导,当他的部下必定是很愉快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idaneluo
(罗睺祭使)

太常丞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北将军
功绩 264
帖子 2678
编号 40739
注册 2005-6-11
来自 九黎幽都
家族 幽神幻韵


发表于 2008-1-2 20:4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玄武门之变有众多疑云啊!史学界也是众说纷纭。
例如:
1、李世民的伏兵主力在哪?玄武门吗?
2、政变过程为何只见尉迟敬德?城门还是张公谨一个人关的?身边无人的李世民还差点被李元吉勒死!天策府的那么多猛将呢?秦叔宝、程咬金呢?
3、为何二李都不愿参加玄武门之谋?至少李靖是100%的秦王党啊,难道他认为胜券在握无需出手?而且,此次政变的主要策划者,李世民心腹谋士——房玄龄最初似乎也并非自愿?玄武门之变究竟真正针对的谁?
期待楼主给我们一个完美的诠释

[ 本帖最后由 zidaneluo 于 2008-1-2 20:58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idaneluo
(罗睺祭使)

太常丞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北将军
功绩 264
帖子 2678
编号 40739
注册 2005-6-11
来自 九黎幽都
家族 幽神幻韵


发表于 2008-1-4 19:2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这次政变中的出力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后凌烟阁的排名,表现积极的长孙无忌同志(第1)、尉迟恭同志(第7)和张公谨同志(第18),就是其中的三个代表。

而可怜的徐世绩同志,由于拒绝参加这次行动,仅排名倒数第二;而贞观天子从此对他一直心存疑忌,临死之前还要试他一试。

PS:凌烟阁的排名,跟咱们十大元帅十大将的排名一样,都是有讲究的哈!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idaneluo
(罗睺祭使)

太常丞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北将军
功绩 264
帖子 2678
编号 40739
注册 2005-6-11
来自 九黎幽都
家族 幽神幻韵


发表于 2008-1-7 20:4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关于玄武门之变,我比较同意这种观点

我最先是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里面看到该文,现网上也很容易找到。

【数据库】人大全文99年文史类专题
【文献号】4155
【原文出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原刊地名】成都
【原刊期号】199804
【原刊页号】114121
【分 号】K22
【分 名】魏晋南北朝隋唐史
【复印期号】199902
【标 “玄武门之变”伏兵考辨
者】刘蓬春
【内容提要】“玄武门之变”伏兵不在玄武门而在临湖殿;袭杀建成、元吉后,高祖被软禁;当日宫内曾发生多起流血冲突;伏兵不是九人而是数百人。
【关 词】玄武门之变/伏兵九人/临湖殿/东上阁门/宫城
文】 

众所周知,《旧唐书》记“玄武门之变”,甚多隐讳。但到底隐讳了哪些事实,却不明究竟。对此千年疑案,史学界泰斗陈寅恪先生首破坚冰,对李世民收买北门将领以制胜予以发明[1]。继有台湾师大李树桐先生对世民挟持高祖以握胜券进行揭露[2],还有日本布目潮氵风先生提出了伏兵二十人之说[3]。本文将在三位前辈的研究基础上,对“玄武门之变”当日伏兵地点和人数予以考辨。

史书上的记载

“玄武门之变”当日史事,依据新旧《唐书》诸纪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综述如下: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庚申,世民帅长孙无忌等入,伏兵于玄武门。张婕妤窃知世民表意,驰语建成。建成召元吉谋之,元吉曰:“宜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建成曰:“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自问消息。”乃俱入,趣玄武门。上时已召裴寂、萧王禹、陈叔达等,欲按其事。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尉迟敬德将七十余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世民马逸入林下,为木枝所纟圭,坠不能起。元吉遽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翊卫车骑将军冯翊冯立闻建成死,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乎!”乃与副护军薛万彻、屈口至直府左车骑万年谢叔方帅东宫、齐府精兵二千驰趣玄武门。张公谨多力,独闭关以拒之,不得入。云麾将军敬君弘掌宿卫兵,屯玄武门,挺身出战,所亲止之曰:“事未可知,且徐观变,俟兵集,成列而战,未晚也。”君弘不从,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呼而进,皆死之。……守门兵与万彻等力战良久,万彻鼓噪欲攻秦府,将士大惧;尉迟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示之,宫府兵遂溃。万彻与数十骑亡入终南山。冯立既杀敬君弘,谓其徒曰:“亦足以少报太子矣!”遂解兵,逃于野。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惊,问曰:“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上谓裴寂等曰:“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萧王禹、陈叔达曰:“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事,无复事矣!”上曰:“善!此吾之夙心也。”时宿卫及秦府兵与二宫左右战犹未已,敬德请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上从之。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自东上阁门出宣敕,众然后定。上又使黄门侍郎裴矩至东宫晓谕诸将卒,皆罢散。上乃召世民,抚之曰:“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以下试对旧史所载进行分析、质疑,以期揭示当日事变之真相。

伏兵不在玄武门

“玄武门之变”伏兵地点,旧史记载,众口一辞[4],学界亦从无怀疑、争议,但事实到底如何,以下试据事变当日情况辨析之。

(一) 伏兵不在玄武门而在临湖殿

六月四日,建成得张妃驰告,召元吉商量后,决定入宫参问。于是兄弟二人同行,自玄武门入宫,“至临湖殿觉变”。临湖殿具体位置史书缺载,只知在玄武门内太极宫中。但若细察史料,亦并非不可考。首先,从殿名看,临湖殿应是太极宫中临湖之殿,所以失载,或因事后被毁,或因改名失记。第二,建成、元吉入宫,是为了打问消息,径投高祖而去,得张妃报信,必然已知高祖所在,当日高祖泛舟湖上,二人前往临湖殿,那么此殿必然临近高祖泛舟之湖;从建成、元吉觉变后“跋马欲东归宫府”和建成死后元吉“步欲趣武德殿”看,此临湖之殿及高祖泛舟之湖均在武德殿之西,亦即高祖泛舟之湖乃玄武门内西边三海池之一而非东边之海池,若为东边海池,应为“南归武德殿”或“北归东宫”[5];第三,唐之两京宫城,布局大体一致,规格大致相仿,宫殿、城门名称多有相同或相似者[6]。考东都宫城海池之西南有临波阁[7],推测其位置与名称皆与西京临湖殿相呼应。所以,据此亦可以推断临湖殿之位置是在玄武门内之西。既然建成、元吉自玄武门入宫,在门口并未发现异常,而是到高祖泛舟附近的临湖殿才察觉有变,那么,如果伏兵果在玄武门,为何不在二人至门时径直“拿下”,而要等他们走到临近高祖之所在、在高祖眼皮下群起追杀二人?临湖殿地近高祖所在,诸门诸殿及高祖身边卫士岂能坐视太子、齐王被追杀而袖手旁观、不闻不问?追杀喊叫,高祖岂能不知,怎不制止?建成、元吉觉变,掉头便逃,跋马东归。什么变化,竟然使太子、齐王如此惊恐,甚至世民“从呼”,二人话都不答,只顾逃命,而且元吉还不问青红皂白,张弓即射世民?元吉“素骁勇”[8],事变日被世民和尉迟敬德一干人群起追杀,被射落马后,尚步走欲归武德殿,且与世民相搏,夺弓欲扼世民,说明此人确实勇猛难当。以他之骁勇,以齐王之地位,宫禁之安全,被二兄一呼,竟然吓得连弓都拉不开,以至“再三不彀”。若非世民杀气十分明显,当时情况十分紧急,元吉何敢如此鲁莽、亦何至如此惊慌?世民既为“从呼”,说明与建成、元吉距离很近,可以一声喊得答应,可证世民当时不在玄武门而在临湖殿伏兵等待建成、元吉。世民久经沙场战阵,身手矫健,反应敏捷,曾多次突入敌营,破围而出。当日是有备而来,以逸待劳,非如元吉猝遇敌惊慌。世民马逸后,被纟圭树枝不起,几被元吉以弓弦勒死。如此不灵便,定因著甲之故;元吉夺弓扼之却不拔剑相斫[9],亦证世民当日身著铠甲,全副戎装,尉迟敬德也是“擐甲持矛” 。如此装束入宫,非反何为?如此装束出现在高祖泛舟湖边临湖殿,建成、元吉怎得不惊慌[10]?

(二) 尉迟敬德率领临湖殿伏兵七十余骑

世民追杀二人之际,尉迟敬德率七十余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后,元吉步走欲归武德殿,会世民被纟圭,乃夺弓欲扼之,幸敬德赶至,跃马叱之。尉迟敬德紧踵世民之后,来得如此迅速及时,怎可能是临时赶赴[11]?戴上手表都不可能如此准时凑巧。世民追杀建成、元吉已有一段行程,尉迟敬德若从宫外赶至,必循北门、临湖殿路线,然后方至世民追杀、格斗之地,其时间耽误,不会如此及时赶到,更何况敬德等人根本不知建成兄弟到底何时入宫。再者,敬德所率乃七十余骑而非区区数人,胆敢追杀齐王,亦绝非宫中卫士。若是宫中卫士,敬德岂得率领?卫士岂能在高祖眼皮下擅从并追杀太子、齐王[12]?世民要收买如此众多府兵卫士从事此等事关全家性命的谋反大案,亦绝无可能[13]。又,元吉素骁勇,当日袭杀二人,世民定然不敢大意,尉迟敬德曾与元吉比武,三夺其矛肖[14],在心理上对元吉有很大威慑力。当天如此关键时刻,世民定会使敬德随侍身边以对付元吉,自已得以专意收拾建成。所以,尉迟敬德之及时赶至,乃是世民从呼建成、元吉时,敬德闻声率领部份伏兵紧随世民而来。由此可知,尉次敬德等七十余骑乃是世民所率临湖殿之伏兵。

(三) 在玄武门(北门)的秦王伏兵只有张公谨

建成、元吉被杀后,宫府二千余骑精兵结阵来攻,张公谨有勇力,“独闭关”以拒之。若伏兵在北门,为何公谨独闭关?关门沉重,情况紧急,为何无人帮助?当时建成、元吉已被杀死,其余伏兵在何处作何公干?翊卫将军冯立等人如何得知建成死讯?《旧唐书?忠义上?冯立传》曰:“建成被诛,其左右多逃散”,显然冯立是因建成随从于追杀之际趁乱逃回东宫报信而结阵来攻,若伏兵在北门,伏兵怎不追杀?建成随从怎得逃归?建成左右得以逃逸、公谨独闭关,均证伏兵不在北门。

(四)先制服高祖,立于不败之地,后设伏临湖殿以待太子

整个太极宫城,东西仅4里,南北才2里270步,周13里180步,如此狭小地面,有建筑物包括宫殿亭阁至少二三十座,还有回廊、殿门10余,另有3个或4个海池[15],其海池水域之小,可想而知。临湖殿又在海池边,当时世民等人在临湖殿一带追杀建成、元吉,宫内沸反盈天,高祖怎会不知?即使高祖当时尚在船上不能得知,高祖卫士怎不制止?怎会无人报知高祖?高祖怎不令人查问?怎不派人宣旨?怎会坐视太子、齐王束手就戮?更何况建成死后,宫府二千余骑结阵攻打玄武门,杀声惊天动地,“矢及内殿”[16],海池紧邻北门,高祖岂能不知?北门激战,敬君弘被杀,“太宗兵不振”[17],尉迟敬德以建成、元吉首示其部下,宫兵乃退。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逼取高祖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当日按问建成兄弟三人,高祖组织了朝中最高按问班子,所召诸臣皆当朝宰相,所问对象亦非寻常人等,乃当今太子和秦、齐二王。如此重大严肃事件,绝不是“今天咱们坐下来拉拉家常”那么轻松随和,定然有显示皇帝威风、家法国法威严之帝王仪仗和禁卫。“慎重则尊严,尊严则肃恭,夫仪卫,所以尊君而肃臣也”[18]。唐代礼仪法度承袭隋朝旧制有所损益而更加完备健全,唐初府兵又盛,宫廷禁卫十分严密。按唐代前期天子仪卫制度,即使非大朝会,皇帝身边随侍的禁卫应有:三卫五仗不算领兵官共180人[19],千牛备身、备身左右共48人[20],尚不算备身和主仗之人[21],平时身边都有禁卫二三百人,且个个都是“武艺可称者”[22],并非花架子,更何况当天事情重大,高祖身边禁卫只会比平时更多。此外,宫城内外诸门还有排道人带刀捉仗而立,号立门仗[23]。数百人的帝王禁卫,高祖本人亦有武力,御刀箭就在身侧,以禁卫之森严,以高祖之气魄胆略,岂是尉迟敬德一人就能“直闯”的[24]。敬德能长驱直入,高祖眼见太子、齐王就戮而不能救,都说明追杀建成、元吉之前,高祖身边及附近诸门之禁卫已被制伏,世民伏兵是在临湖殿。尉迟敬德长驱直入,逼取高祖手敕,旧史状当时情景,十分传神,意味深长,透露出不少信息:上大惊,问“今日乱者谁邪”,说明高祖此前已知乱,只不信为世民所作,或疑为其部下所为。既已知乱,朝中最高官员当时亦在身边,敬德来前,宫兵攻打北门大段时间空档内,为何不派人查问?不宣旨制止?为何坐等敬德前来胁迫?“卿来此何为”及“上大惊”,透露出高祖对敬德装束和此举的震惊,推测此前世民等人已请求高祖降敕改立皇储而遭拒绝,敬德此来,高祖及诸臣均已明白世民之决心,敬德此来意在图高祖,且在场诸人均将不免于祸。故诸臣乃力劝高祖妥协,“委之国事,无复事矣”,潜台词就是,否则,将会有事,而且有大事,甚至高祖亦将有性命之虞。高祖见诸臣之中,宇文士及为世民一党[25],萧王禹、陈叔达明显倾向秦王,封伦乃墙上草,此时绝难依靠,乃问计于裴寂,欲治世民之罪(“当如之何?”),素所依赖之裴寂却默然不语[26],更兼敬德来势凶猛,诸臣畏死,力劝妥协,自已明显孤立,高祖乃知事态严重,若再顽抗,必不能免,于是只好乖乖就范。

(五) 李世民举棋不定非为太子,实因高祖

伏兵禁阙袭杀建成、元吉,武德七年已有初步设想,为何世民一拖再拖,犹豫再三?以他在朝野之势力,“取二人如拾地芥”[28];以他之英武果断、敢做敢为,何曾如此狃怩作态?部下多次催促、反复商讨都不敢决断,甚至还一反常态,求助于问卜占卦,内心之惶恐、疑虑,可见一斑[29]。难道仅仅是顾忌建成之名份而不担心高祖之态度?高祖英雄一世,经过几多政治风浪,袭杀建成、元吉,以武力相胁,若坚不就范、弄成僵局如何收拾?难道弑父不成?今后如何面对天下臣民?“欲待其先起,然后以义讨之”[30],方可名正言顺,方能向父皇交待,故一再犹豫,就连800勇士入宫后仍心怀忐忑,举棋不定。六月高祖以“天象预言”[31]示之,乃激变,世民乃先发。事变前夕世民令尉迟敬德持自己佩刀胁迫房玄龄、杜如晦入宫,推知亦因事情重大,关碍高祖,绝非仅为建成、元吉二人,定然还有比袭杀兄弟更棘手的问题需要两位高参密谋策划,那就是商议挟持高祖,逼其改立;若不就范,便做极端之举,以及事后掩饰真相、宣示天下之政治阴谋。否则,仅仅伏兵宫内之军事行动,尚在身边之侯君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足可为谋,世民本人亦有太原起事伏兵经验,无需房、杜冒险入宫。

推测还原的事件经过

以上分析说明,当日袭杀建成、元吉之前,世民已制伏高祖近卫,伏兵于临湖殿,等待兄弟自投罗网;杀死建成、元吉后,高祖弃舟登岸(敬德“直至上所”,高祖定已不在船上),被困临湖殿,因为坚不就范,世民得不到手敕,尉迟敬德只好以建成、元吉首级示其部下退兵;迫不得已,世民乃作最后打算,派凶猛鲁莽、杀人不眨眼的尉迟敬德前往胁迫高祖,高祖见敬德来势凶猛,大惊失色,加之在场大臣畏死,力劝妥协,素所依赖之裴寂亦默然不语,高祖无奈,只好束手就范,用委以兵权、诸军皆听秦王号令的方式承认政变合法。世民得高祖手敕,避免了对高祖加以兵刃之最坏结局,大喜过望,乃投入高祖怀中吮乳恸哭。

碑志为证: “兵交御辇,矢及宸闱”

以上推测,又从当时预事人之碑志中可得证明。其一,《唐文续拾》卷二李俨撰《大唐故左戎卫大将军兼太子左典戎卫率赠荆州都督上柱国怀宁县开国襄公杜公(君绰)碑》云:□剑而归□诚阝奥主。义宁之始,□□都投义,……摧宋金刚于夏县,……既竭忠勤,弥荷恩顾,寻奉(缺26字)交御辇,矢及宸闱。碑文虽缺损严重,但主要事迹尚存,据唐人碑文用语,以上残碑可补如下:仗]剑而归[,]输诚阝奥主。义宁之始,[赴][东]都投义,……摧宋金刚于夏县,……既竭忠勤,弥荷恩顾,寻奉……[兵]交御辇,矢及宸闱。杜君绰,两《唐书》无传,但在《长孙无忌传》中存名,知其为伏兵之人。从碑文看,墓主曾随世民击败宋金刚,因其“忠勤”,得世民赏识,后来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兵交御辇,矢及宸闱”二句至关重要,透露了当日在高祖身边发生激烈战斗的情形,可证兵加高祖近卫的推测是不错的,亦知《旧唐书?隐太子传》“矢及内殿”一语之不虚,以及此语之出处。证明之二,当日亦曾参与伏兵的郑仁泰之碑文亦云:储闱阶乱,礻商极戾园。季邸挺妖,蠹殷傲象。兵缠丹掖,殷珍紫宸。公奉睿略于小堂, 肃严诛于大义。二凶式殄,谅有力焉。[32]亦证明了当日高祖身边的武装冲突。此外,尚有旁证。武德九年十月,萧王禹与陈叔达“于上前忿争”,二人同时罢相[33]。什么忿争,处罚竟至如此严厉?联系二人曾力劝高祖妥协事,不难推知,乃因二人争功,漏泄事变日高祖身边冲突之故。还有尉迟敬德。《旧唐书?尉迟敬德传》载,贞观八年,敬德侍宴庆善宫,时有班在其上者,敬德怒曰:“汝有何功,合坐我上?”并拳殴劝解者任城王李道宗几至眇,事后太宗以诛功臣相威胁,敬德晚年乃闭门谢客,“尝奏清商乐以自奉养”凡16年。难道仅仅是因为尉迟敬德脾气暴躁、恃功霸道之故?席间争执,一定漏泄了李世民最忌讳的事情,故太宗恼怒,而敬德晚年闭门谢客。

伏兵人数之谜

(一)关于伏兵人数的诸种记载

1.第一种,未明言人数。《旧唐书?高祖本纪》载:“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与齐王同谋害已,率兵诛之。”《新唐书?太宗本纪》和前引《资治通鉴》略同。2.第二种,只说九人,但未点名。《旧唐书?隐太子传》:“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自卫。”《新唐书?隐太子传》略同。3.第三种,说九人且点名。《旧唐书?长孙无忌传》:“六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新唐书?长孙无忌传》同。此种说法有一个漏洞,加上长孙无忌自己,实为十人。4.第四种,录功九人。《旧唐书?刘师立传》:“与尉迟敬德、庞卿恽、李孟尝等九人同诛建成有功,……”;同书《庞卿恽传》:“从太宗讨隐太子有功”。比之《长孙无忌传》,多出了庞卿恽。5.第五种,12人。《旧唐书?太宗本纪》:“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其中宇文士及当日在高祖身边,屈突通已奉命镇守洛阳。以上所列五种记载,总计共见20人名。诸种说法,互相抵牾,令人莫衷一是。但因史无对证,学人对此从未能提出异说,致使此一骗局延续千年,九人之说遂成定论。近年来虽有日本布目潮氵风先生提出20人说,但此数似亦仍未走出史臣所设置之迷宫,笔者亦曾耗费不少时间排比诸20人史料,考证究竟哪九人伏兵于宫而不得要领。但若换一角度,此伏兵九人之神话则不难拆穿。

(二)伏兵“八百勇士”, 宫中三处鏖战

要知究竟伏兵几人,只需清理当日宫中到底有几处武装冲突,尤其是通过当日事态揭发也被史臣隐瞒的武装冲突,便可推知真实伏兵人数。

当日宫内究竟有几处武装冲突?

①当日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发觉宫中已有变,据前所分析,是时宫内已发生过第一次交锋:伏兵袭击高祖卫士的战斗。高祖身边禁卫应有数百人,要制伏他们,即使是奇袭,亦非九人之所能为;世民追杀建成、元吉,随之而至者仅尉迟敬德所率即七十余骑,何况同时殿内还应有挟持高祖及其按问大臣等人之伏兵。

②当日建成、元吉从北门大路而来,建成是太子,太子出行,必有仪卫,身边随从绝不止九人[34],更兼元吉骁勇,世民要袭杀二人,即使不知二人同行都不敢只以九人“自卫”,况世民是孤注一掷,志在必得,怎敢只伏兵九人?如此草率大意,亦非“房谋杜断”之水平。追杀二人途中,世民马逸,几致失事。世民酷爱好马,人所共知,当日有备而去,意在拼死决战,绝不会骑坐未经战阵易于受惊之劣马。马逸定因建成、元吉随从拒敌,世民坐骑受伤之故,此证明建成、元吉确有随从并有激烈的反抗交锋。建成随从逃回报信,必遭伏兵追杀,“张公谨有勇力,独闭关”以拒宫兵,公谨极可能就是追杀建成随从而至北门者,听宫兵二千余骑杀声动地而来,情急中乃闭关以拒敌。此一路追杀逃兵之伏兵人数虽不多,但亦是第二个需要分散兵力之处。

③从宫府兵联合攻打北门来看,当日齐府主要兵力已出太极宫城与东宫兵合势,但武德殿齐王府内侍卫亲兵不会全部出宫。世民、敬德一干人一路追杀元吉至武德殿附近,必然惊动附近诸门诸殿宿卫官兵和齐府亲兵,所以,杀死太子、齐王后,世民伏兵除了软禁高祖及按问大臣、追杀逃跑的建成随从外,同时还要对付诸门卫士和齐府亲兵。此为第三处武装冲突。世民得高祖手敕,时宫府兵已溃,宇文士及出东上阁门宣旨。《通鉴》注:“阁本《太极宫图》,太极殿有东上阁门、西上阁门。”据此,李树桐先生认为高祖当时已被挟持到太极殿,宇文士及出东上阁门宣敕而不至玄武门,建成“余党尚保宫城不解”,均因宫府兵已绕道攻入宫城之故。今考太极宫中不止一处东上阁门,太极门及朱明门均有,因两门均有廊。由太极门转东上阁门可至太极殿(唐初大朝会之所),由朱明门转东上阁门即入两仪殿(常参之处)[35]。以理推之,高祖弃舟上岸后应被就近挟持至伏兵之所临湖殿而不会经过重门诸殿长途押运至太极殿,且太极殿为大朝会之所,六月四日非朔非望,亦非大朝会。宇文士及出东上阁门宣旨,亦非宫府兵攻入宫城之故,因为:攻北门不下,宫兵扬言反攻

太极宫外秦府(大安宫)都不说另走别路,可见当时东宫通内诸门必已不通(建成、元吉亦从北门而来)[36],即使诸门尚通,世民必已有防范[37];或者绕道东宫侧门,路窄门多必不容大队人马厮杀。所以,绕道攻入宫城之说似难成立。至于建成“余党尚保宫城欲与秦王决战”,“宫城”所指乃东宫而非太极宫。称东宫为宫城,乃唐人习惯,《大唐六典》卷第二十六《太子三师三少詹事府左右春坊内官》云:“宫门郎掌内外宫门管钥之事……,其宫城门使宿卫人应入宫殿者,各于左右厢便门出入”便为一例。宇文士及宣旨后世民又派裴矩晓谕东宫,即因建成部属退保东宫坚不投降之故。宇文士及宣敕,乃因北门宫兵退后“宫府兵尚杂斗”,杂斗者除了东宫,或许还有齐府亲兵,所以从《唐两京城坊考》“西京宫城图”看,宇文士及出东上阁门,或因得高祖手敕后由东上阁门先至齐府晓谕,再至北门和东宫宣示。

④如果世民仅以九人自卫和入宫伏兵,便不需常何“以总北门之寄”[38],所列伏兵人名,多为天策府属,为京职事官,有门籍可入,无需常何。“素所蓄养勇士八百人今已入宫,擐甲执兵”,证明世民当日所率绝非九人。要言之,六月四日宫内武装冲突计有:袭击高祖御前近卫及软禁高祖和按问大臣;追杀建成、元吉,对付附近诸门诸殿卫士及齐府亲兵;追杀逃归东宫报信之建成随从并控制北门。此三处皆几乎同时进行,皆需同时分散兵力。对付如此多人,岂是伏兵九人之所能为?如此混乱局面,岂是九人之所能控制?所以,可以推断,世民伏兵是一支人员多达数百人的队伍,极可能就是所谓的“八百勇士”。2.旧史记载伏兵人数矛盾之原因。通过以上分析,已不难解开旧史记载伏兵人数矛盾歧异之原因,主要是为了隐瞒逼父重大情节和当日宫中血腥屠杀之惨状及死难人数;其二,史臣数人分记,各据所见所闻和道德良心,太宗观看实录后在明显处做了改动,但难以处处周全,不能天衣无缝,故时时露出马脚,于是就有了录功九人、伏兵九人和预谋主将十二人诸不同记载,正因诸传人数人名歧异,也为揭开事变当日真相提供了线索。

(三)为何史称“玄武门之变”“伏兵九人”

从上文已知,六月四日世民伏兵不在玄武门,伏兵亦不止九人。为何据太宗观览后的实录修成的《旧唐书》称“玄武门之变”“伏兵九人”呢?推想有以下目的。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为了隐瞒胁迫高祖重大情节。世民功大,以其敢作敢为、英果霸气的性格,并不十分顾忌史臣记载杀死兄弟之事(旧史中已得保留可以为证),况此事也绝难隐瞒;所最顾忌者,唯有“孝行”,即挟持高祖一事。伏兵玄武门自卫与伏兵宫中危害君父,性质大有区别。因此太宗观看实录后,示意史臣将伏兵地点改在玄武门,从而得以隐瞒逼父情节和伏兵人数(发生过如此重大事件的临湖殿神秘失踪,恐亦应与此有关)。其次,隐瞒世民利用职权、破坏国法的行为,因伏兵计划得以实现,亦与世民职务有关[39]。最后,制造神话,缩小不良影响。伏兵九人而袭杀太子、齐王,并未动用大量兵力过多杀戮而夺得嫡位,足证太宗皇帝英明神武。


又,铁血论坛一网友在转帖该文时如是写道:

观李世民用兵,无不似险实稳,先胜而后战,故“玄武门之变”第一步即制服高祖,挟天子以令天下,立于不败之地,理所当然.从前常觉李世民”一生不弄险, 弄险唯有玄武门”,看了此文方恍然大悟: 玄武门才是“似险实稳,先胜而后战”的典型。

后来唐中宗时太子李重俊与权臣武三思相争,李重俊联合羽林兵先杀武三思,然后欲入皇宫,结果被已得知消息的唐中宗下诏讨贼,立时众军勤王,李重俊为左右所杀,此事可为“玄武门之变”的反证,说明发动宫廷政变如果不在第一时间“斩首”皇帝,则必定失败。皇帝一旦下诏讨贼,大事去矣!汉武帝时太子刘据之变也是如此,这都反证了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是先囚李渊,后杀建成,方能成功。

[ 本帖最后由 zidaneluo 于 2008-1-7 21:02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idaneluo
(罗睺祭使)

太常丞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北将军
功绩 264
帖子 2678
编号 40739
注册 2005-6-11
来自 九黎幽都
家族 幽神幻韵


发表于 2008-1-7 20:5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去陕西旅游资料网-唐长安城专题,下载唐长安城详图,网址为:
http://www.xtour.cn/tang/chang_an_cheng.htm

由图可见,李渊“泛舟“的”海池”,据玄武门仅咫尺之遥,李世民如不先制服他,焉能成功!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idaneluo
(罗睺祭使)

太常丞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北将军
功绩 264
帖子 2678
编号 40739
注册 2005-6-11
来自 九黎幽都
家族 幽神幻韵


发表于 2008-1-7 21:3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1、向敬君弘同志默哀,但同样令人疑惑的是,面对太子麾下猛将们的汹涌攻势,为什么是他挺身而出?——天策府猛将如云,怎么也轮不到他啊?

翻开《新唐书·敬君弘传》,他喋血玄武门是记载的唯一事迹,之前他的表现,是一片空白。

2、如果天策府的猛将们是对付高祖的守卫去了,真希望秦叔宝同志不要去挣表现,李渊对他不薄啊!(评书里面就不说了,历史上李渊同样拜其为上柱国,封翼国公,赐以黄金瓶,积赐金帛以千万计,还说:“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

观凌烟阁排名,秦叔宝居末,莫非真与玄武门之变出工不出力有关乎?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idaneluo
(罗睺祭使)

太常丞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北将军
功绩 264
帖子 2678
编号 40739
注册 2005-6-11
来自 九黎幽都
家族 幽神幻韵


发表于 2008-1-10 18:3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历史的真相?呵呵,不禁又想起斧声烛影来人生苦短,我辈是不可能亲眼看到了。玄武门告一段落,请楼主续写大作

[ 本帖最后由 zidaneluo 于 2008-1-10 19:26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idaneluo
(罗睺祭使)

太常丞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北将军
功绩 264
帖子 2678
编号 40739
注册 2005-6-11
来自 九黎幽都
家族 幽神幻韵


发表于 2008-1-11 18:0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temple56 于 2008-1-11 10:12 发表
一口气看完,对初唐的历史有了近一步的理解。不过感觉凌烟阁排名都是按照太宗的喜好来定的。
刘文静都没进排名,遗憾。

大部分肯定是,但也不尽然,例如李孝恭就完全是另一派系的。总之,千万不要把这种排名看作纯粹的论功行赏就是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idaneluo
(罗睺祭使)

太常丞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北将军
功绩 264
帖子 2678
编号 40739
注册 2005-6-11
来自 九黎幽都
家族 幽神幻韵


发表于 2008-1-12 14:1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韦云起可惜了,想当年,他率突厥兵讨伐契丹威望之高,突厥酋长入见时都膝行而进,莫敢仰视,奇才啊

小说中秦叔宝可是锏劈李元吉,为表弟罗成报仇雪恨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idaneluo
(罗睺祭使)

太常丞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北将军
功绩 264
帖子 2678
编号 40739
注册 2005-6-11
来自 九黎幽都
家族 幽神幻韵


发表于 2008-1-12 15:1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七月的某一天,秦叔宝被任命为左武卫大将军,程知节被任命为右武卫大将军,尉迟敬德被任命为右武侯大将军……
---------------------------------------------------------------------------------------------------------------------
在此解释一下隋唐十六卫,即左右卫(翊卫)、左右骁卫(武威)、左右武卫(鹰扬卫)、左右威卫(屯卫、豹韬卫)、左右领军卫(戎卫、玉钤卫)、左右金吾卫(武候)、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李元芳)。

1、隋唐十六卫均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其中,除左右监门卫负责诸门禁卫,左右千牛卫负责侍从仪卫外,其余诸卫分领亲勋翊五府之内军和诸折冲府之外军番上。由于十六卫都在宫殿之南,又称为南衙军(天子居曰“衙”),与守卫皇宫北门、由招募配充的兵士组成的北衙军(左右羽林军、龙武军、神武军)相对,即所谓“北衙六军、南衙十六卫”。

2、十六卫名义上品秩相同(大将军都为正三品),但实际上也有高低之分,上面的排序即是由高到低的,同一卫中左高于右。可见,此时的任命,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恭。(尉迟恭如此大功,也敌不过瓦岗系,呵呵,有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可参见论坛里转帖的《论“李氏将兴”——隋末唐初山东豪杰研究之一》)

3、大朝会的时候,场面是很壮观的,请看:
……
次左右卫黄旗仗,立于两阶之次,鍪、甲、弓、箭、刀、楯皆黄……
次左右骁卫赤旗仗,
坐于东西廊下,鍪、甲、弓、箭、刀、楯皆赤……
次左右武卫白旗仗,
居骁卫之次,鍪、甲、弓、箭、刀、楯皆白……
次左右威卫黑旗仗,
立于阶下,鍪、甲、弓、箭、楯、槊皆黑……
次左右领军卫青旗仗,
居威卫之次,鍪、甲、弓、箭、楯、皆青……
礼仪之邦,名不虚传,哪部电视电影能还原一下多好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idaneluo
(罗睺祭使)

太常丞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北将军
功绩 264
帖子 2678
编号 40739
注册 2005-6-11
来自 九黎幽都
家族 幽神幻韵


发表于 2008-1-14 20:0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周末回帖写了很多,结果提交失败,心血啊
就简要说下了,我的看法与侯氏三兄弟所提及的第一个原因类似,即:玄武门之"变"的性质仅仅是一场宫廷政变,如果当时坐镇一方、手握重兵的二李也参与,这个性质就有可能演变为一场内战,成为xx之"役"(如明之靖难之役),这是各方都不希望看到的结果。李世民对此也清楚,“由是重二人”可能真有那么几分,当然增加的对二人的不爽是要埋藏于心的。

ps:侯氏三兄弟的《二李在玄武门之变中的作用刍议》地址为
http://www.xycq.net/forum/viewth ... 7%D3%C3%DB%BB%D2%E9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idaneluo
(罗睺祭使)

太常丞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北将军
功绩 264
帖子 2678
编号 40739
注册 2005-6-11
来自 九黎幽都
家族 幽神幻韵


发表于 2008-1-15 19:0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呵呵,想起了寇仲天马行空的那一刀。渭水之盟虽然看起来不光彩(所谓渭水之耻),但唐朝由此赢得了喘息之机,并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现在想想,如果突厥选择不退兵,是否会更好呢?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idaneluo
(罗睺祭使)

太常丞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北将军
功绩 264
帖子 2678
编号 40739
注册 2005-6-11
来自 九黎幽都
家族 幽神幻韵


发表于 2008-1-20 18:4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渭水之耻还出自《新唐书·李靖传》中唐太宗之口
李神通这样的“老革命”很典型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idaneluo
(罗睺祭使)

太常丞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北将军
功绩 264
帖子 2678
编号 40739
注册 2005-6-11
来自 九黎幽都
家族 幽神幻韵


发表于 2008-1-23 20:1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李靖目前的功绩还不能和李世勣相比。平定荆吴的统帅毕竟是李孝恭,即使都是用的他的谋略。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idaneluo
(罗睺祭使)

太常丞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北将军
功绩 264
帖子 2678
编号 40739
注册 2005-6-11
来自 九黎幽都
家族 幽神幻韵


发表于 2008-1-24 19:5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想起去年那部经典电视剧《贞观之治》来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idaneluo
(罗睺祭使)

太常丞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北将军
功绩 264
帖子 2678
编号 40739
注册 2005-6-11
来自 九黎幽都
家族 幽神幻韵


发表于 2008-1-29 20:4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李氏将兴”,“刘氏主吉”,隋末唐初因此谶语直接或间接送命的人可不少啊!

PS:上周去单位图书馆觅书,半天一无所获,悻悻然准备离开时,竟然瞟到了范文澜的《中国通史》!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idaneluo
(罗睺祭使)

太常丞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北将军
功绩 264
帖子 2678
编号 40739
注册 2005-6-11
来自 九黎幽都
家族 幽神幻韵


发表于 2008-1-31 19:2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这次大雪,确实让我们对1400多年前突厥的那场雪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这之前,身处南方的我对“雪灾”二字的理解真是十分抽象!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idaneluo
(罗睺祭使)

太常丞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北将军
功绩 264
帖子 2678
编号 40739
注册 2005-6-11
来自 九黎幽都
家族 幽神幻韵


发表于 2008-3-4 19:3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好久没来,都打吐谷浑了说!这段在史书上写得相当经典,可惜本版不能贴图,不然楼主可以图文并茂啊!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19 01:2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3750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