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1-21 15:27 发表
诸葛亮、李严谁跟孟达关系更熟并非重点;重点是诸葛亮、李严是在不同动机下进行策反孟达的行动。
李严是希望孟达成为自己的“良伴”。而诸葛亮是要置孟达于死地————说明白一点,孟达不可能会成为诸 ...
李严对待策反孟达的选择,不在于事实如何,而在于李严认为的事实如何。
考勤侯也说了,认为“诸葛亮希望孟达成为良伴”不过是李严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说李严并不知道诸葛亮的想法是要置孟达于死地,李严认为诸葛亮也是希望孟达成为诸葛亮的良伴的。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李严谁跟孟达关系更熟当然也是重要因素。
假如诸葛亮也想拉拢孟达,诸葛亮跟孟达更熟,那根据正常的推理,孟达即使被策反,也应该是更倾向于诸葛亮,这种情况李严能有多少好处呢?
作为不了解诸葛亮想法的李严,得出“策反孟达不见得很有好处”的结论很正常吧。
李严是否自私的人,这个评价还很难下定论。即便是自私的人,是否所有事情都是自私之举,这个恐怕更难确定。
李严纵然是自私之徒,表面也应该是很能伪装的人。在诸葛亮清算李严时,也说李严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
策反孟达于蜀汉有功,即便孟达投靠了诸葛亮,李严也不能说完全没好处。怎么见得李严就不会做呢?
李严“存在积极拉拢孟达的动机”,推论出“李严可能积极策反孟达”是对的。但要推出李严做过积极策反孟达、积极支援孟达的事,证据就差很多了。
至于《晋书》所说的“蜀将姚静、郑他等率其属七千余人来降”,是否就是救援孟达的救兵,就更难说了。申仪“绝蜀道,使救不到”的结果,充其量是救兵来不了,而不是救兵回不去。救兵又不是没退路,为什么就投降呢?
又徙孟达余众七千余家于幽州。蜀将姚静、郑他等帅其属七千余人来降。时边郡新附,多无户名,魏朝欲加隐实。属帝朝于京师,天子访之于帝。帝对曰:「贼以密网束下,故下弃之。宜弘以大纲,则自然安乐。」
从《晋书》文字来看,俺倒觉得“蜀将姚静、郑他等帅其属七千余人”就是“孟达余众七千余家”,而不是后发的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