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伶州鸠 于 2007-7-27 13:18 发表
是对公众发表之后,这些争论才有人关注,才有媒体报道,而不是在发布之后才出现争论。
要看学术争论的话,不在媒体上,而在各学科的学报里面。
就连断代工程本身这么多人参与,难道所有人意见都完全一致?
至于说断代工程的年表,不可能是完全“准确”的。要知道这种断代测年,在大多数时候是根本没有办法做到绝对精确的,C14+年轮校正也有相当大的误差范围,天文方法只能用于有特定天文现象被记载下来的情况,而且报告里面明确提到了各时间段的误差年份范围和几个争议的关键年代。所以不是“正确”与否,而是精确到什么程度。
另外,编纂工具书的人未必懂得这些,况且在工具书中是否加入这个年表,和断代工程本身的组织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对公众发表之后,这些争论才有人关注,才有媒体报道?不见得吧。
2000年简本刚出来时候的争论中,西方学者的质疑基本还是老问题,而非对断代工程比较深入的问题。
而比较深刻的问题直到在2003年美国的两次会议上才提出,最有代表的蒋祖棣一文也是在这年才提出来。
这足以说明在断代工程进行过程中,并没有同西方学界有正常的交流。
而在简本公布前西方学术界甚至对该工程缺乏了解,断代工程就很有“闭门造车”之嫌。
这种断代测年,在大多数时候是根本没有办法做到绝对精确的不假。但关于这个问题,蒋祖棣的文章其实写的也很明白。
断代工程的一个问题就在于误差年份范围。
假如误差年份范围比可确信的范围大,那是精度问题。
但断代工程所定的误差年份范围却比可确信的范围小,这就不是精确问题,而可能是正确与否的问题了。
比如举个例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
使用公认的方法得出,使用大的估计值是1900——2000年间,这是100年范围。
而断代工程用的20年范围,运气好的话,估计出1940——1960年,那是比前者精确。
但运气不好,得出1950——1970估计值,那就是彻底错误了。
前者虽然精确度不如后者,但可信度却比后者为高。
编纂工具书的人未必懂得这些,因为他们是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
但编《夏商周年表》的人不知道么?他们有特别说明这个只是个半成品而非最终结论么?
既然他们推出了一个半成品,编纂工具书的人也不过是使用这一产品的人,这个责任怎么会由编纂工具书的人来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