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开什么玩笑?把刘备和吕布放一起讨论, 接吕布是否三姓家奴一帖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15 09:0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lotoriasthor 于 2007-5-15 01:37 发表
1我错了,你是对的。

2“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也.少知名,号八俊。”
没看到你后面那句。

《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下》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鲁恭王之后也。身长八尺余,姿貌温伟。与同郡张俭等俱被讪议,号为“八顾”,诏书捕案党人,表亡走得免。党禁解,辟大将军何进掾。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16 08:4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lotoriasthor 于 2007-5-15 22:12 发表
刘备还“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呢
什么是宗亲明白不?

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刘表是,刘备就也是了……
如果是,为什么《三国志》里不写?《董卓二袁刘传》偏偏就没提。

刘备本来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有什么问题么?

搞不清楚什么叫宗室的是阁下吧,阁下举的那是三族。
阁下还是先去看看什么叫大宗什么叫小宗再说。
松曰:“刘豫州,使君之室而曹公之深雠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
臣等以备肺腑枝叶,宗子籓翰,心存国家,念在弭乱。自操破於汉中,海内英雄望风蚁附,而爵号不显,九锡未加,非所以镇卫社稷,光昭万世也。
刘备当然也是。


《三国志》不写就代表不可信?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9-27 15:0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难为马甲 于 2007-9-27 13:31 发表
      1、叛公孙 (这么大的一件事情你却以跳漕这样现代的概念来理解他,难道不是有失偏颇吗)忘恩负义的程度不会比吕布差,只是没有杀人夺地,胜于吕布吧。

陶谦跟公孙瓒是同盟,甚至陶谦对公孙瓒还有一定的附属关系。
袁术与绍有隙,术求援于公孙瓒,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绍。太祖与绍会击,皆破之。
刘备是去楷归谦,而不是去瓒归谦
不过是同一集团内部的调动而已,何来背叛?

QUOTE:
原帖由 难为马甲 于 2007-9-27 13:31 发表
     2、一夺徐州。虽然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刘备是强夺的,但是陶谦本人就是个非常恶劣的人,怎么看都不像是尧舜,刘备拉拢土豪糜族,结为婚姻,而糜家帮刘备发展势力,至少是拉帮接派吧,这显然不会是陶谦的本意。到别人那里去打工,却拉帮结派,最后陶谦即使不是被强夺的地,也是无可奈何,为了不发生暴力事件而屈服。当然刘备的手段是远胜吕布了,这件事说不清楚,不提也罢。但是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刘备没有继承的条件而继承,天下议论再所难免,而他这个徐州牧做得十分勉强,可以说当时的士人几乎都是不承认的,所以后来曹操给了他一个左将军、豫州牧,时人都以这两个官职称他,只闻有刘豫州,未闻有刘徐州也。

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
陶谦明确让徐州,居然在你这里成了没有继承的条件而继承。
士人几乎都不承认?
登曰:“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於竹帛。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
北海相孔融谓先主曰:“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
绍答曰:“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合着这几位都是对刘备的反对啊?

曹操让刘备担任左将军、豫州牧之后,那当然是叫左将军、叫豫州牧了。
难道安徽省长调任河南省长之后还叫他安徽省长??

QUOTE:
原帖由 难为马甲 于 2007-9-27 13:31 发表
      3、吕布之死。人家曹操在袁绍死了之后都要痛哭祭奠,杀了陈宫都很舍不得。吕布和刘备也算颇有渊源,虽然有夺地之恨,但是也有保妻解围之恩,更何况吕布对于汉朝皇室是有大恩的(仅针对汉朝皇室来说),刘备虽然号称尊汉,还是皇叔,在皇族蒙难的时候没有出力也就罢了,至少也应该对功臣吕布心怀感激吧。最后纵使不出言襄助,也不应该害人性命,毫不愧疚,相比之下是否太没有人情了呢?他还有脸提董卓之事,吕布杀董卓对于刘备来说应该是天大的好事情,怎么能够当成做恶呢?

夺地之恨跟保妻解围之恩的关系你考虑过么?
假如有人冲到你家,把你家房子财产全部霸占,不过没动你老婆。
你只能流落街头,被人殴打,他阻止了一把。
你难道还得感谢他的保妻解围之恩?

董卓之乱,刘备没出力?那这是啥?
英雄记云: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

QUOTE:
原帖由 难为马甲 于 2007-9-27 13:31 发表
      4、二夺徐州。曹操待刘备也是挺好的,三国志上写刘备新败“曹公厚遇之,以为豫州牧。将至沛收散卒,给其军粮”。灭了吕布,又“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结果刘备却带着人家的兵跑了,还杀车胄,霸徐州。这一罪条比之吕布夺徐州如何?唯一的借口就是衣带诏吧。不过衣带诏是否真有其物还有待考证,而吕布当年杀董卓可是有堂堂正正的诏书的,刘备当年杀吕布的时候曾以此为借口证明吕布不是好人,如果是这样,那么刘备这次干的事情就更恶劣。曹操待刘备可能比董卓待吕布还好,要官给官,要兵给兵,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董卓待吕布官不过中郎将,还“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董卓之残暴远甚曹操,刘备不善吕布,而自为之,其不劣呼?

区别一: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
刘备跟曹操还没到这个程度。

区别二:卓常使布守中合,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曹操善刘备而刘备反之,原因很简单,用徐晃的说法——此国之事耳
曹操对刘备越好,越说明刘备是一片公心非为己利啊
吕布对董卓有私怨而杀之,而且又心不自安忧死不暇,显然私人恩怨的成分很大,并非为诛贼而动。

QUOTE:
原帖由 难为马甲 于 2007-9-27 13:31 发表
      5、刘荆州,刘备守新野是否兢兢业业,不可得而知知。刘备新败,兵未精,粮未足,安分守纪是其时也。后来撤退,发现刘琮以降曹操,而不攻荆州,并不能作为他不想要荆州的证据,原因我前面已经说过了,荆州也不是他说要就能拿下来的。后来刘琦之事刘备是绝对有私心的,其手段与曹操之对汉献帝无二。不能不说是一大恶迹。

刘备想从刘表手里夺荆州的证据呢?
刘琦之事刘备有私心,证据呢?
手段与曹操之对汉献帝无二?曹操杀董妃,杀伏后,杀皇子……刘备也干过?

QUOTE:
原帖由 难为马甲 于 2007-9-27 13:31 发表
     6、与东吴的荆州之争。这件事情是承接上一事件的,名不正则言不顺,刘备依靠刘琦霸占荆州,按道理来说在刘琦死后,不是交给刘表族人就应该还给盟主孙权,但是刘备就是死皮赖脸的不让。刘备借荆州之事虽然并无定论,但是一千年多年来,人们在谈论这件事情的时候,没有哪个是认为刘备是理所当然的。即使是美化刘备的各种书籍(如毛版三国演义),也都承认刘备霸占荆州的手段是不合理的。

为什么要“还”给孙权呢?
你朋友问你借了钱,到时候要不要还给俺呢?

刘表的族人在哪儿?
莫非给投降了曹操的刘琮老兄么?

一千年多年来,人们在谈论这件事情的时候,没有哪个是认为刘备是理所当然的?
看来你从没看过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
至于三国演义,你连先后次序都弄错了。
是三国演义写出了“借荆州”,才让大众都以为真的有“借荆州”之事情。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9-2 18:0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119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