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取蜀”为何从周瑜遗疏中消失?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6 18:0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有些事情不要想当然啊。

《江表传》的作者是东晋时人虞溥,乃是高平昌邑人,怎么变成荆襄人士了???
何来的仇吴的倾向???
虞溥曾经为鄱陽內史,并未在荆州久居。而且他也未曾担任史官,未必有机会接触刘备方的观点。
而鄱陽本属吴地,虞溥所能采用的资料大抵以吴人的说法为主。
所以多吴人溢美之词,这并非是他个人倾向所决定,而是他获得资料本身的问题。

汉末虽然有骈文,但并不多见。而私人信件中,出现骈体,更是少见。
说起六朝骈文,汉代可不在内,而东吴却是六朝之一。
周瑜卒于建安中期,却出现这么一封骈体的书信,岂不可疑???
从文体来说,自然是散体的更接近“原始”面目。

至于以“遗疏”没有提到“取蜀”计划,来质疑“遗疏”的可靠性;
又以“遗疏”不可信,来证明周瑜原先有“取蜀”计划;
这种循环论证有意义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7 08:3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说实话,最好笑的就是妒忌周瑜论了。
陈迩冬是谁俺不清楚,但他这么一写,似乎曹操刘备中伤周瑜的原因就是“对孙氏忠,对朋友直、谅,划策有绝招,风头足,名声好,立功太骤,加上人漂亮,夫人更是美人”。
不过俺不明白的是周瑜再怎么“对孙氏忠,对朋友直、谅,划策有绝招,风头足,名声好,立功太骤,加上人漂亮,夫人更是美人”,跟俺有啥关系?像俺这种碌碌之辈,为什么就得眼红周瑜,极力诋毁周瑜?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10 10:3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5-10 10:21 发表

三国志程昱传哪里说,刘备撤到樊口了?
反到是周瑜传说的清清楚楚,夏口正在刘备手中。

俺猜他会用这句。

太祖征荆州,刘备奔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12 17:5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12 17:31 发表
更正2楼第一个错误:混淆了“做作”与“署名作者”的概念。《江表传》不是虞溥自己编出来的,不然不是史实,而是小说了。《江表传》主要记载以荆襄地区为主、江东地区为辅的历史事件,必然是以荆襄人士为主,有各种口头和书面记载,最后而由虞溥辑录。
如果以虞溥在鄱阳为官,来证明虞溥的资料采用吴人说法,是否有些可笑?照这个道理,易中天在厦门为师,他采用的就岭南人说法,不足以论三国。怪不得蜀辈们对易老师恨入骨髓,原来是这个原因!既便同是古代,陈寿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未能久居魏、吴旧土,所以陈寿的《三国志》代表蜀人的意见。(虽然本人不赞同这种说法,但按照楼逻辑,也只能得出这种荒谬结论。望您批别人时注意逻辑,不要自己砸自己的脚!)
况且也要虞溥资料内容以何为主,《江表传》内容以荆襄地区为主,最初始的来源必然是荆襄人。既然二楼也同意“虞溥没有个人倾向”,可知虞溥正确传达了荆襄人的态度。

更正2楼第二个错误:汉末文章句式多是整齐的偶句,建安时期,骈化现象更加明显。骈文的书信也有很多,如曹植的《与杨德祖书》比较典型。况且,2楼的错误还在于周瑜遗笺是政务信件,而非私人信件,也典型的汉末建安时期“整齐偶句”的骈化,而非六朝的骈赋。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同属政务信件,也同属非具有汉末特点的骈化。周瑜遗笺是比较典型的建安时期文体。

更正2楼第三个错误:周瑜“取蜀”计划是《三国志》、《资治通鉴》中没有岐义、异义的记载,不是任何人由循环论证得出的,请您好好看《三国志》。而正贴里已经用各种论据驳倒了“周瑜假途伐”的观点,详见1楼。如果您有双重质疑的话,事前提醒您一下:千万不要用循环论证的方法的去“互相否定”。

拿易中天跟虞溥比?易中天能上网查资料,以现代交通的发达,他能四处跑,虞溥也能??假如阁下认为三国时人资讯跟现代一样发达,俺也无话可说。
拿陈寿跟虞溥比?陈寿担任东观秘书郎、著作郎,长期做与资料相关的工作,陈寿虽然未必能亲自听过吴人的言辞,但他却能够见到其他两国的史书记载,虞溥也能??
假如阁下有虞溥此类经历的证据,不妨列举。
再说一句好了,陈寿确实是有偏向蜀人的倾向,只不过是蜀地人,而非蜀国人。

曹植、阮瑀都是建安七子中人,拿周瑜来跟他们比?你也太抬举周瑜了。

是谁在搞循环论证,一目了然,俺没必要多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12 18:0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12 17:33 发表
奇怪的是,怎么一提到嫉妒,6楼就要和自己联系了!颇有此地无银……的感觉。要想证明自己不眼红某人,唯一的办法是体现出对某人的宽容。“俺凭什么眼红”这种话,就有申辩无望之感。
除陈迩冬《闲话三话》“曹刘两雄,尚且如此,他人更无论矣!”外,
还有易中天《品三国》的“反正我是羡慕他,你想这样的一个人他怎么可能会去忌妒别人呢?我们忌妒他还差不多。”
台湾《《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周公瑾角色及其创作研究》的“周瑜的天纵完美是苦人心中的痛恨,借笔杀一杀周瑜的锐气,不失是身心得以平衡的方法。而这便是活人与死人之间的铲平主义。”
网上言论暂不提,书面出版物就有三家持同样的观点。固然三个人不代表ALL,但是,多位名家、长者持完全相同言论的,三国人物中怕是少见吧!

阁下的理解能力真是……

俺说明白点好了。
周瑜生前再怎么牛X,现在都已经挂了。
俺没必要嫉妒一堆骨头,更没必要去眼红他。
俺自信还算正常人,想来其他正常人也不会去嫉妒骨头。
那俺就很奇怪,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去嫉妒骨头,以致成为当时的主流呢?
至于想出给一对骨头摸黑来让自己身心平衡这种招数的,俺想只有这位天才作者自己才想的出。

或者那个年代的人都不太正常??
陈迩冬是谁,俺不知道,至少在治魏晋史的俺没听说有这号人。
阁下推许易中天为名家,这里反对的人也不少。
至于《《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周公瑾角色及其创作研究》,又是那位名家了??可否说出有何大作???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12 18:1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再看所谓“建安体”

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周瑜病困,上疏曰:“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原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

可以比较一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25 08:2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24 22:39 发表
“曹植、阮瑀都是建安七子中人,拿周瑜来跟他们比?你也太抬举周瑜了。”
——阁下您看懂我的贴子吗?我哪一句话提到周瑜的文学水平与曹植、阮瑀比。而您所谓的“建安体”,就更令人不解了?如果是文学意上的“建安体”,则当别论。如果只是当时的文件书信的格式,建安时代已经有了如阮瑀“骈化”体例。
好一个“你也太抬举周瑜了”我本有抬举,到是阁下的“嫉妒”又不打自招了一回!


俺这叫嫉妒?
原来在阁下眼里不吹捧就叫嫉妒啊

鉴于阁下一再曲解俺的意思,俺还可以说的更明白点。
俺就算要嫉妒,也是嫉妒现在还在世的有钱的钞票大门。
俺同事中彩票,俺可能嫉妒一把,俺邻居娶了个漂亮老婆,俺也可能嫉妒。
但已经死了上千年的周瑜关俺屁事?

就算要嫉妒历史人物,也还轮不到周瑜。
随便举一个,就如比周瑜略晚的石崇。
石崇豪富,周瑜没的比;地位,周瑜也比不上;美女,石崇可以养在家里随便杀;他还是当时有名的诗人,一时名士,交游广阔。
真要比起来,周瑜是大大不如。
若按阁下的逻辑,周瑜该被嫉妒,而被世人共毁。那石崇岂不是早就被打入地狱了?

其实阁下要宣传周瑜被嫉妒的论调也不难。
俺就请阁下举个因为嫉妒周瑜而诋毁周瑜的例子出来吧。
你可别告诉俺曹操、刘备是因为嫉妒周瑜“对孙氏忠,对朋友直、谅,划策有绝招,风头足,名声好,立功太骤,加上人漂亮,夫人更是美人”,才说周瑜坏话的啊。


至于阁下所说的“建安体”
俺说的很清楚了,曹植、阮瑀等人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作为文学风气之先,他们率先使用骈化,并不代表骈化已经很普及。
《周瑜传》有两篇周瑜的上疏。
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周瑜病困,上疏曰:“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原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

两者文字并没什么出入,阁下以为后者是被陈寿润色过,那前者阁下如何解释??
别告诉俺还有一份秘本文书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25 11:3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yangzhishui 于 2007-5-25 10:58 发表
原来阁下所倾慕的是石崇,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以阁下弃而不舍的精神,是会直追石崇的。
骈体本源自赋体,建安虽然没有形成成熟的骈文,但是以四六为文也是常有的,胡综是孙吴的写手,他的疏就常四 ...

俺是俗人,对金钱美女名声自然是向往的。
但那位提出周瑜被嫉妒论中不也是认为周瑜有这些条件么?

俺几时说过当时没有四六为文了??俺说的是并不普及。
像当时出名的文人确实开始骈化,但并非人人都得骈体化,相反,应该说大部分人都还没有使用骈文。
阁下举胡综为例,胡综是孙吴的写手,他用四六,俺不否认。
但周瑜何尝以文学见长了?

再说以笺的体列就指其为非的可不是俺。
某人开篇就拿这个当证据—— 1、“遗笺”使用骈骊体,符合当时士夫们的行文习惯。

论证周瑜使用什么体例很简单。
俺前面也举了两次了。《周瑜传》有两篇周瑜的上疏。
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周瑜病困,上疏曰:“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原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

两篇都出自周瑜之手,若以为后者非周瑜亲笔,那麻烦把前者也否定了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27 11:3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26 18:54 发表
——明明摆摆的贴在那里,抵赖不了。把目标转向《搜神记》,也找不回你的面子。而《搜神记》关于孙策之死的封建迷信说法,被裴注采用,就能说明裴注采用《江表传》也非信史吗?《裴注》确实引用了一切传说,连刘备的马“一跃三丈”这种封建迷信都有,连“八九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无孑遗”也都有,可见,记录神话也是裴注内容的一类。有何证据表明《江表传》的多数内容无可信性?

涉及荆州的只有几条内容而已,就算在裴注所引用的部分中也仅仅是极少数内容而已。
怎么在阁下这里变成《江表传》的多数内容无可信性了???

阁下还是去找找《江表传》以荆襄地区为主、江东地区为辅的证据吧。光会绕有什么用?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27 11:4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26 23:26 发表
周瑜请求软禁刘备的上疏与病困时无取蜀内容的“遗疏”均出自寿志原文,同为“散文”很正常,不排除是陈寿处理的结果。江表传所载“遗笺”为“骈文”不仅不能成为其不真实的证据,而且可能与“遗疏”同源,甚至可能“遗笺”本身就是“遗疏”之源。

你干脆说只有江表传记载才是真实的原来面貌,三国志中的内容全部经过陈寿处理,这么说不是更好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27 15:2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27 15:07 发表
冒牌兄,经过处理的肯定不是“本来面貌”,但可以反映本来面貌,这对三国志、江表传均成立,就连人眼视物也是这个道理。
我几时说过三国志所载是假?只是未必完整。“取蜀”是否曾被周瑜写入遗疏没有高科技断案式的物证,但推理指向周瑜遗疏中应有“取蜀”。至于“消失”,不太可能是哪个个人脑袋一拍:“不能让周瑜风光!一切为了蜀汉!”大笔一挥就咔嚓了,而可能是几经漠视的结果。

从文体来推断的话。
《三国志》两段文体接近,基本是同一人手笔,那只有两种可能:
一是陈寿同时把两段文字都进行了散化。
二是虞溥把周瑜遗疏进行了骈化。
俺前面也说了,汉末虽然已经出现了骈化趋势,但并未普及。也就是当时流行的还是散体。
而周瑜并非以文学见长,那他使用流行的散体的可能性,当然是高于只有少数人使用的骈体可能了。

再说,《三国志》的信度高于《江表传》,这点俺想兄台也没什么意见吧?
与其认为陈寿同时处理了两段文字,俺还是认为虞溥处理过一段文字的可能性更高。


周瑜遗疏中是否有“取蜀”,今人无法见到原文,确实尚未可知。
所谓推理指向周瑜遗疏中应有“取蜀”,俺实在没看出有哪里能说明这点。
或者请仁兄写出推理过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27 15:4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27 15:07 发表
至于“消失”,不太可能是哪个个人脑袋一拍:“不能让周瑜风光!一切为了蜀汉!”大笔一挥就咔嚓了,而可能是几经漠视的结果。

兄台以为不可能有人脑袋一拍就咔嚓掉,但楼主显然不这么认为。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6 15:34 发表
    抹杀的原因,一则可能源于晋代一些人士的亲蜀思想。陈寿本人原为蜀人。两晋时期,一些士大夫们也有可能借赞誉蜀汉来表达对司马氏的仇视。如习凿齿著《汉晋春秋》时,放弃当时流行的以魏为正统的作法,推尊蜀为正统。习凿齿还对周瑜、鲁肃二人臆断为“小人也!”这是因为,周、鲁二人对孙权的忠诚,不能与诸葛亮对先主的忠诚相提并论。
    二是对周瑜本人的嫉妒。陈迩冬《闲话三分》中说,“这个人,对孙氏忠,对朋友直、谅,划策有绝招,风头足,名声好,立功太骤,加上人漂亮,夫人更是美人……,那些碌碌之辈,自惭形秽之流,难免不生嫉妒心。就是当时的友方刘备,敌人如曹操,也说过中伤周瑜的话。”“平明眼的看官,你想,曹刘两雄,尚且如此,他人更无论矣!”
   妒瑜人氏、蜀国遗民及史学家,三者共同形成一股势力,试图抹杀掉周瑜未能实行的取蜀计划 。而陈寿只不过是一个执笔者。幸好裴松之采用了《江表传》的遗笺,有助于我们透过历史的迷雾,看清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容。

这不就是说一些人脑袋一拍就咔嚓了周瑜的记录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27 16:1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刚才回复时注意到原文中其他臆断之处,再举一二。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6 15:34 发表
    抹杀的原因,一则可能源于晋代一些人士的亲蜀思想。陈寿本人原为蜀人。两晋时期,一些士大夫们也有可能借赞誉蜀汉来表达对司马氏的仇视。

借赞誉蜀汉来表达对司马氏的仇视,这个说法实在有些独特。
至于要表达对司马氏的仇视,竟然要贬低孙吴人物,就更是匪夷所思了。
周瑜等孙吴早期人物跟司马氏有何直接干系,俺是不清楚的。
不过就俺猜测这个间接过程大约是这样:
贬低孙吴——>抬高蜀汉——>贬低曹魏——>贬低司马
这个弯弯绕的手法实在够累的。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6 15:34 发表
如习凿齿著《汉晋春秋》时,放弃当时流行的以魏为正统的作法,推尊蜀为正统。

这里用“如”字,则习凿齿当然就是上面说的“借赞誉蜀汉来表达对司马氏的仇视”的例子了。
但看《晋书·习凿齿传》就可以清楚是否如此了。

是时温觊觎非望,凿齿在郡,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起汉光武,终于晋愍帝。于三国之时,蜀以宗室为正,魏武虽受汉禅晋,尚为篡逆,至文帝平蜀,乃为汉亡而晋始兴焉。引世祖讳炎兴而为禅受,明天心不可以势力强也。凡五十四卷。后以脚疾,遂废于里巷。

临终上疏曰:
  臣每谓皇晋宜越魏继汉,不应以魏后为三恪。而身微官卑,无由上达,怀抱愚情,三十余年。今沈沦重疾,性命难保,遂尝怀此,当与之朽烂,区区之情,切所悼惜,谨力疾著论一篇,写上如左。愿陛下考寻古义,求经常之表,超然远览,不以臣微贱废其所言。论曰:
  或问:“魏武帝功盖中夏,文帝受禅于汉,而吾子谓汉终有晋,岂实理乎?且魏之见废,晋道亦病,晋之臣子宁可以同此言哉!”
  答曰:“此乃所以尊晋也,但绝节赴曲,非常耳所悲,见殊心异,虽奇莫察,请为子言焉。
  “昔汉氏失御,九州残隔,三国乘间,鼎歭数世,干戈日寻,流血百载,虽各有偏平,而其实乱也,宣皇帝势逼当年,力制魏氏,蠖屈从时,遂羁戎役,晦明掩耀,龙潜下位,俯首重足,鞠躬屏息,道有不容之难,躬蹈履霜之险,可谓危矣!魏武既亡,大难获免,始南擒孟达,东荡海隅,西抑劲蜀,旋抚诸夏,摧吴人入侵之锋,扫曹爽见忌之党,植灵根以跨中岳,树群才以翼子弟,命世之志既恢,非常之业亦固。景文继之,灵武冠世,克伐贰违,以定厥庸,席卷梁益,奄征西极,功格皇天,勋侔古烈,丰规显祚,故以灼如也。至于武皇,遂并强吴,混一宇宙,乂清四海,同轨二汉。除三国之大害,静汉末之交争,开九域之蒙晦,定千载之盛功者,皆司马氏也。而推魏继汉,以晋承魏,比义唐虞,自托纯臣,岂不惜哉!
  “今若以魏有代王之德,则其道不足;有静乱之功,则孙刘鼎立。道不足则不可谓制当年,当年不制于魏,则魏未曾为天下之主;王道不足于曹,则曹未始为一日之王矣。昔共工伯有九州,秦政奄平区夏,鞭挞华戎,专总六合,犹不见序于帝王,沦没于战国,何况暂制数州之人,威行境内而已,便可推为一代者乎!
  “若以晋尝事魏,惧伤皇德,拘惜禅名,谓不可割,则惑之甚者也。何者?隗嚣据陇,公孙帝蜀,蜀陇之人虽服其役,取之大义,于彼何有!且吴楚僭号,周室未亡,子文、延陵不见贬绝。宜皇帝官魏,逼于性命,举非择木,何亏德美,禅代之义,不同尧舜,校实定名,必彰于后,人各有心,事胡可掩!定空虚之魏以屈于己,孰若杖义而以贬魏哉!夫命世之人正情遇物,假之际会,必兼义勇。宣皇祖考立功于汉,世笃尔劳,思报亦深。魏武超越,志在倾主,德不素积,义险冰薄,宣帝与之,情将何重!虽形屈当年,意申百世,降心全己,愤慨于下,非道服北面,有纯臣之节,毕命曹氏,忘济世之功者也。
  “夫成业者系于所为,不系所藉;立功者言其所济,不言所起。是故汉高禀命于怀王,刘氏乘毙于亡秦,超二伪以远嗣,不论近而计功,考五德于帝典,不疑道于力政,季无承楚之号,汉有继周之业,取之既美,而己德亦重故也。凡天下事有可借喻于古以晓于今,定之往昔而足为来证者。当阳秋之时,吴楚二国皆僭号之王也,若使楚庄推鄢郢以尊有德,阖闾举三江以奉命世,命世之君、有德之主或藉之以应天,或抚之而光宅,彼必自系于周室,不推吴楚以为代明矣。况积勋累功,静乱宁众,数之所录,众之所与,不资于燕哙之授,不赖于因藉之力,长辔庙堂,吴蜀两毙,运奇二纪而平定天下,服魏武之所不能臣,荡累叶之所不能除者哉!
  “自汉末鼎沸五六十年,吴魏犯顺而强,蜀人杖正而弱,三家不能相一,万姓旷而无主。夫有定天下之大功,为天下之所推,孰如见推于暗人,受尊于微弱?配天而为帝,方驾于三代,岂比俯首于曹氏,侧足于不正?即情而恆实,取之而无惭,何与诡事而托伪,开乱于将来者乎?是故故旧之恩可封魏后,三恪之数不宜见列。以晋承汉,功实显然,正名当事,情体亦厌,又何为虚尊不正之魏而亏我道于大通哉!
  “昔周人咏祖宗之德,追述翦商之功;仲尼明大孝之道,高称配天之义。然后稷勤于所职,聿来未以翦商,异于司马氏仕乎曹族,三祖之寓于魏世矣。且夫魏自君之道不正,则三祖臣魏之义未尽。义未尽,故假涂以运高略;道不正,故君臣之节有殊。然则弘道不以辅魏而无逆取之嫌,高拱不劳汗马而有静乱之功者,盖勋足以王四海,义可以登天位,虽我德惭于有周,而彼道异于殷商故也。
  “今子不疑共工之不得列于帝王,不嫌汉之系周而不系秦,何至于一魏犹疑滞而不化哉!夫欲尊其君而不知推之于尧舜之道,欲重其国而反厝之于不胜之地,岂君子之高义!若犹未悟,请于是止矣。”


好一个“借赞誉蜀汉来表达对司马氏的仇视”

还是看看习凿齿尊蜀汉的真正原因吧。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书以魏为正统,至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始立异议。自硃子以来,无不是凿齿而非寿。然以理而论,寿之谬万万无辞;以势而论,则凿齿帝汉顺而易,寿欲帝汉逆而难。盖凿齿时晋已南渡,其事有类乎蜀,为偏安者争正统,此孚於当代之论者也。寿则身为晋武之臣,而晋武承魏之统,伪魏是伪晋矣。其能行於当代哉?此犹宋太祖篡立近於魏,而北汉、南唐迹近於蜀,故北宋诸儒皆有所避而不伪魏。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於蜀,而中原魏地全入於金,故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此皆当论其世,未可以一格绳也。惟其误沿史记周、秦本纪之例,不讬始於魏文,而讬始曹操,实不及魏书叙记之得体,是则诚可已不已耳。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6 15:34 发表
习凿齿还对周瑜、鲁肃二人臆断为“小人也!”这是因为,周、鲁二人对孙权的忠诚,不能与诸葛亮对先主的忠诚相提并论。

是否臆断,可以看原文。
客问曰﹕“周瑜、鲁肃何人也?”主人曰﹕“小人也。”客曰﹕“周瑜、奇孙策于总角,定大计于一面,摧魏武百胜之锋,开孙氏偏王之业,威震天下,名驰四海。鲁肃一见孙权,建东帝之略。子谓之小人何也?”主人曰﹕“此乃真所以为小人也。夫君子之道,故将竭其忠直,佐扶帝宜,尊崇宁时,远主名教。若乃力不能合,事与志违,躬耕南亩,遁迹当年,何由尽臣礼于孙氏,于汉室未亡之日邪?”客曰﹕“诸葛武侯翼戴玄德,与瑜、肃何异?而子重诸葛,毁瑜、肃,何其偏也!”主人曰﹕“夫论古今者,故宜先定其所为之本,迹其致用之源。诸葛武侯龙蟠江南,托好管、乐,有匡汉之望,是有宗本之心也。今玄德,汉高之正冑也,信义着于当年,将使汉室亡而更立,宗庙绝而复继,谁云不可哉!”
习凿齿贬周瑜、鲁肃是因为他们尽臣礼于孙氏,于汉室未亡之日,跟“借赞誉蜀汉来表达对司马氏的仇视”有啥关系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28 08:1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27 17:11 发表

“一些人士”构筑了舆论环境,而陈寿本为蜀人,受环境影响也不足为奇。“共同”“势力”更是在说非一人一日之功。
周瑜的遗疏,陈寿不太可能看到的是第一手资料,在陈寿之前辗转于“一些人士”“共同”“势力”之手,又怎么能说是”脑袋一拍就咔嚓了“呢!

陈寿身为专职史官,有权限阅读三国不同的记载,在阁下看来不可能看到第一手资料。
反到是业余人士虞溥,更有资格看到第一手资料?

谁主张谁举证,阁下给出辗转于“一些人士”“共同”“势力”之手的证据吧。
这些“一些人士”“共同”“势力”是干啥职业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28 08:1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27 17:38 发表
“借赞誉蜀汉来表达对司马氏的仇视”或有不妥,但冒牌兄不要急于扣在习凿齿头上嘛!“如习凿齿……”句,仅承袭以上两“可能”。而本段重点在指出亲蜀赞蜀的舆论环境,何以置重点于不顾只对枝节感兴趣?

前一可能已经有“陈寿本为蜀人”为例子,那“如习凿齿……”句自然是形容“借赞誉蜀汉来表达对司马氏的仇视”了。

QUOTE:
原帖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27 17:38 发表
说明习凿齿拥蜀之根本是忠汉,而谁代了汉?司马氏也!好像恰恰从侧面支持了“对司马氏的仇视”啊!

果然高明啊,尧舜禅让,莫非赞美舜,就等于对尧的仇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28 08:2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yangzhishui 于 2007-5-27 20:43 发表
嘿嘿,既然江表传作者看到的吴人史料比较多,(拥蜀分子不是称江表传为吴人专美么),当然遗笺更有可能比较真实一些,(可是这里否定江表传的笺了,看来江表传又不是为吴人专美了,出尔反尔啊)。

阁下又在故意歪曲俺的意思了。
江表传作者看到的吴人史料比较多,是相对江表传作者看到的蜀汉史料来说的,这当然是比较后者为多了。
俺何时说过江表传作者看到的吴人史料比陈寿看到的吴人史料多了?
俺前面就说的很清楚。
陈寿是史官,虞溥是业余人士,他看到的资料肯定比陈寿少。

QUOTE:
原帖由 yangzhishui 于 2007-5-27 20:43 发表
而一些人举证周瑜其他上疏不是四六文给予否定,也也特可笑了一点,为文体列难道不可以自由,曹操也尚诗尚文,难道肯定了曹操的诗就否定他的文,周瑜文才不能与曹操比,但是上疏文体的自由度可以自己掌握吧。

拜托,阁下别老是举知名文学家的特例来当证据。
要拿曹操类比周瑜,麻烦证明周瑜的文学比得上曹操先。
关键问题在于,阁下要证明周瑜“会”用骈文。

中国现在会E文的已经很多,俺想至少比那时候的骈文普及了。
但如果随便抓一封国内的信件来说,内容是E文的可能高,还是中文的可能高?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28 08:2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27 21:47 发表
《王昶传》与《战略》中上疏有雷同句,只能说明陈寿可能看过王昶上疏原文(还得先保证《战略》所载是原文),这丝毫无助于解释《周瑜传》与《江表传》中遗疏的差异——陈寿八成就是没看过周瑜遗疏原文。

在肯定《王昶传》与《战略》中上疏的相似之余,也不能对二者之别视若无睹吧。如此“近亲”就变了这么多,疑似“远亲”的《周瑜传》与《江表传》中遗疏又当如何?!

“篡改别人文章”大约不是陈寿本意,但客观条件与主观选择注定了不可能做到每一段引用都高度逼近历史真实。

谁主张谁举证。
阁下既然要说陈寿八成就是没看过周瑜遗疏原文,
那就请阁下来证明了。

顺便请证明一下。
为何周瑜上书,居然不保存在东吴官方记录内,而流传于民间?
为何陈寿看不到,而虞溥能看到。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29 08:1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28 20:43 发表

“八成”说的是概率,即“可能”,如果冒牌兄喜欢量化,也不妨死套字面意思说成“80%的概率没看过,20%的概率看过”,这能证明?
兄否认“概率”,想必是坚持“绝对”,即100%没看过(这肯定大悖兄本意)或100%看过——请兄证明!

阁下歪曲别人的意思手段不太高明。
俺哪里说过坚持“绝对”了?

要知道“八成”代表的是“可能是”,而不是“可能”,更不代表概率事件。
“可能”包括“可能是”,也包括“可能不”。
阁下要主张“可能是”,而否认“可能不”,谁主张谁举证,那当然由阁下提出证明了。

[ 本帖最后由 冒牌 于 2007-5-29 08:4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29 08:2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28 22:35 发表
陈寿曾接触大量资料不假,但决不是全知全能。关于陈寿、三国志,摘几段以飨楼上二兄。

1.
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

2.
陈寿是三国时人,蜀国灭亡时三十一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比较真切,按说是有条件搜集史料的。但因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同时,因为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很难公允,也给材料的选用和修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


要是嫌以上两段出处不明、权威难论,看看下面这段。

初应州命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
老兄,知道东观秘书郎是干啥的么?
这就相当于蜀汉国家图书馆馆长了。

益部自建武后,蜀郡郑伯邑、太尉赵彦信及汉中陈申伯、祝元灵、广汉王文表皆以博学洽闻,作巴蜀耆旧传。寿以为不足经远,乃并巴、汉撰为益部耆旧传十篇。
这是陈寿做蜀史可利用的资料,加上前面东观秘书郎的条件,陈寿没条件,谁有条件??

武帝善之,再为著作郎。吴平后,寿乃鸠合三国史,著魏、吴、蜀三书六十五篇,号三国志
著作郎是干啥的,俺前面已经说了。这就是专职的史官。
陈寿还会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
不要信口开河啊。

QUOTE:
原帖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28 22:35 发表
3.
《隋志》杂史类称:“灵、献之世,天下大乱,史官失其常守。博达之士,愍其废绝,各记闻见,以备遗亡。是后群才景慕,作者甚众。”这段文字虽是针对杂史而说的,其实也适用于其它类别的史书。天下大乱后,国家对史书的修撰失去了有效的控制,私人纷纷撰史。如鱼豢《魏略》、陈寿《三国志》、司马彪《续汉书》、华峤《汉后书》、王隐《晋书》以及众多的杂史、杂传等都属此类。
——《三国志》裴注研究,胡宝国,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1集,2001年



我也“退一百万步”(其实退一步就够了):即使陈寿看过周瑜遗书原文,《三国志》所录也未必完整。胡宝国的《三国志》裴注研究也着意探讨了该问题。

综合全文,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东汉以来,受经学简化风气的影响,史学领域中也出现了崇尚简约的潮流。在这个背景下,产生了内容简略的《三国志》。随着经学对史学影响的逐渐弱化,史家对历史事实表现出更多的关注。在这个背景下,裴注应运而生。
——《三国志》裴注研究,胡宝国,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1集,2001年

胡宝国的《三国志》裴注研究探讨过周瑜遗书原文么?
似乎都是阁下自己的推论吧?

即使陈寿看过周瑜遗书原文,《三国志》所录也未必完整。
这个俺不否认,但未必完整是否就意味着一定不完整??
未必完整是否就意味着《江表传》才是完整的??
要知道,胡宝国的话能用于《三国志》,同样也适用于《江表传》。

如果同样“退一百万步”试试看:即使虞溥看过周瑜遗书原文,《江表传》所录也未必完整。

阁下现在是认为《江表传》的周瑜遗书原文比《三国志》记载更可信。
在否定《三国志》时,同样否定了《江表传》。
阁下认为能对证明阁下的观点有什么帮助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29 08:3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28 20:25 发表

冒牌兄莫要搞错了人群!中国英文普及,那也主要是在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壮年中。且“疏”为官方文件,拿民间书信作比毫无意义。至于“随便抓一封国内的信件”中英文可能性孰高,兄怎么不问“随便抓一封大外企工作邮件”是英文的可能高,还是中文的可能高?

我本无意再纠缠文体问题,蒙兄抛出高论,我就以兄的思路同乐一下!

说得好,俺正等着阁下呢。
阁下自己也提出,中国英文普及,那也主要是在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壮年中。
那随便抓一封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壮年的信件,是英文的可能高,还是中文的可能高?

“疏”为官方文件,“笺”总不是官方文件吧?
某人开头就说了,“遗笺”使用骈骊体,符合当时士夫们的行文习惯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30 08:1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29 19:45 发表


惊才绝艳 旷古烁今

说这个废话干嘛?

莫非阁下所说的“陈寿八成就是没看过周瑜遗疏原文”,其中“陈寿看过周瑜遗书原文”的可能性更高?

别老是回避俺的问题。
你回答一下为啥陈寿八成就是没看过?而虞溥能看到??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30 08:2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29 20:24 发表
我早说过,拿英文、中文来比骈文、散文只能聊以一笑,不料冒牌兄还真当回事!世事变迁,明白?

当然,我也可以陪兄“当回事”:
“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壮年”英文是都学了,可能达到自由写作水平的有多少,兄也知道。相比之下,会写散文的人去写骈文,只要风气一开,简直易如反掌!
世事变迁啊,兄还是别比了。

“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壮年”英文是都学了,可能达到自由写作水平的有多少,俺当然知道。
但阁下莫非就那么肯定周瑜已经能用骈文自由写作??

会写散文的人去写骈文,只要风气一开,简直易如反掌????
阁下莫非说的是互相抄袭???

顺便劳驾证明一下建安年间已经骈文之风大行才是。

QUOTE:
原帖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29 20:24 发表
死抠字眼!这两样明明是一个东西,用词不同。楼主提炼出“遗疏”“遗笺”分别指代两个文本,为区分罢了。难道冒牌兄认为周瑜临死写了两篇东西,都是给孙权的,内容雷同,一篇叫“遗疏”,一篇叫“遗笺”?!

当然有区别。
周瑜可能是官方公文形式给孙权,也可能是以私人信件的方式给孙权。
阁下既然要说“疏”为官方文件,拿民间书信作比毫无意义,言外之意,官方文件非得用骈文了?
那“笺”就是私人信件,为何非得用骈文???
阁下这么急着把周瑜的信件断为官方公文干嘛?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30 08:4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29 20:10 发表
谢谢,是我行文有漏洞。
重申一下:胡宝国《三国志》裴注研究也着意探讨了《三国志》记载简约的问题。

但也请冒牌兄注意周瑜遗疏在《三国志》出现在鲁肃传中,为鲁肃“接班事件”服务。而取蜀规划已在周瑜本传有记载,以陈寿的风格则很可能不再令其出现在鲁肃传。
(另,参考《三国志·王昶传》上疏比《战略》上疏少了多少。)

周瑜病困,上疏曰:“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原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
从文体来说,确实是不完整。
如周瑜的现况就没有叙述,陈寿记载是可能只引用了一部分。
不过阁下也承认,此处是以荐鲁肃为主,那取蜀规划在此处属于无关内容,陈寿不取理所当然。
那某人所说的故意抹杀周瑜说,就根本无从说起。

其次,俺前面就说了,陈寿所引不完全不代表江表传记载就是本来面目。
那就有两种可能。
一、本来面目是散文。陈寿引用了后一部分,虞溥用骈文改写了全文。
二、江表传记载是本来的样子。陈寿用散文形式重新改写了。
两种可能确实都存在。

周瑜行文方式有另一份上疏可以佐证,而那份上疏跟《三国志》“遗疏”一直,而与《江表传》“遗笺”完全不符。
那就像巴西马忠所说,除非陈寿有改写文章的习惯。
但对这个情况,恐怕阁下也找不出什么解释吧?

虞溥的情况不难解释。
周瑜上疏给孙权,文本自然是由孙吴保管。平吴之后,归晋所有。
俺前面就说过好几次,虞溥从未担任过史官。
那不可能看到原文的,应该是虞溥才对。
虞溥见不到原文,那就只能由其他人转述或转载。
而当虞溥之时,骈文之风比建安年间是普及多了。
或者虞溥所见到的就是改写本,或者虞溥只得其大概,自己书写了原文,都很正常。

QUOTE:
原帖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29 20:10 发表
冒牌兄这等于说,《江表传》“遗笺”是周瑜遗疏原文的子集。这不就得了——《江表传》里既然有取蜀,原文里自然有取蜀了!
而抛开文体(“其辞乖异”)不论,《三国志》“遗疏”是《江表传》“遗笺”的真子集是有目共睹的。
结论自明。

俺用阁下的观点同样推论而已,怎么成了俺承认《江表传》“遗笺”是周瑜遗疏原文的子集了????

《三国志》“遗疏”跟《江表传》“遗笺”两者言辞完全不同。
既然“其辞乖异”,那就必然有一为真一为假,或者两者皆为假。
怎么成了《三国志》“遗疏”是《江表传》“遗笺”的真子集是有目共睹了?
阁下的证明方式真够独特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31 08:3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30 20:02 发表
关于引文,提两句。

陈寿“没有足够的条件(看到某些资料)”不是我说的,仅提供一家言耳,陈寿“有足够的条件(看到周瑜遗疏原文)”不更是一家言?《三国志裴注研究》则本身就不是把重心放在“有无条件”上。同样,“有无条件”也不是我的重心——那是某些人的重心。

胡宝国《三国志裴注研究》对周瑜遗疏之争的作用,烦请读过全文再说话,理解不了我也不会有意见。沉迷于揪细枝末节玩命曲解的人,又怎能一下子适应高屋建瓴的解决方案呢。
《三国志》简约有深层历史原因,许多反映真实的材料由此流失,但一旦历史环境改变,人们就会努力追回。有理由认为,周瑜遗疏中的取蜀就是在这种大行为中失而复得的。

望诸君心态开放一些,对合理事物不要拒不接受。

关于楼主的文,我始终以为,“对后人读史的影响”和“有多少未尽之意”是精华所在。

只要阁下不能证明在东吴国库中,周瑜遗书有所毁损,那陈寿看到周瑜遗疏原文就很正常。

陈寿“没有足够的条件(看到某些资料)”不是阁下说的???
那估计是俺眼花了,下面这段是谁说的?

QUOTE:
原帖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27 21:47 发表
《王昶传》与《战略》中上疏有雷同句,只能说明陈寿可能看过王昶上疏原文(还得先保证《战略》所载是原文),这丝毫无助于解释《周瑜传》与《江表传》中遗疏的差异——陈寿八成就是没看过周瑜遗疏原文

在肯定《王昶传》与《战略》中上疏的相似之余,也不能对二者之别视若无睹吧。如此“近亲”就变了这么多,疑似“远亲”的《周瑜传》与《江表传》中遗疏又当如何?!

“篡改别人文章”大约不是陈寿本意,但客观条件与主观选择注定了不可能做到每一段引用都高度逼近历史真实。

胡宝国《三国志裴注研究》对周瑜遗疏之争毫无帮助,至少阁下举的那段证明不了《江表传》才是原文。
阁下别老是上纲上线,正面回答俺的问题成不成??

“有多少未尽之意”当然是未尽之意了,只不过不是陈寿他们的未尽之意,是楼主自己的未尽之臆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6-1 08:2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31 23:06 发表
原来都是把想像当成历史!
陈寿是“国家图书馆馆长”,又“很严谨”,就能看到所有的资料,其“直线思维”的固执程度令人佩服。要是陈寿能活二百岁,当然可以看到更多的材料,遗憾的是,晋初能供陈寿采用的史料有限。

晋初能供陈寿采用的史料有限???阁下倒是提出证明啊???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31 23:06 发表
如果陈寿所看的材料“已经全面”,不用补充。呵呵,那么整个裴松之还有必要做注吗?那样的话,“裴注”必然是不可信的杂史野史,不仅仅《江表传》,《魏略》、《吴书》、《汉晋春秋》、《零陵先贤传》……都是野史了?诸位又自已砸自己脚了吧?为了一个周瑜遗笺,不惜让三国历史资料的收集到陈寿为止,不惜把“裴注”统统推翻。

阁下那只眼睛看到我把“裴注”统统推翻了???
我好像连《江表传》都没推翻吧??
真要说起来涉及荆州的不过四五条,阁下莫非认为《江表传》中的四五条资料等同于全部裴注??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31 23:06 发表
三国历史研究领域将永远牢记诸位的伟大贡献!
诸位一方面方《江表传》的材料从东吴故地、故民中取得,一方面又否定《江表传》挖掘了东吴的一手资料,又一次自己砸自己脚了吧?既然陈寿资料已经齐全了,《江表传》中的记载,全是东吴人编的小说,东吴人有全民文学创作的爱好。那就奇了?东吴人不遗余力地虚构来赞美周瑜,这是为什么?诸位能给解释一下吗

《江表传》的材料从东吴故地、故民中取得,就等于《江表传》挖掘了东吴的一手资料???
那是否俺去找个北京人问问,就能挖掘出中国的军事机密??怎么说那也是中国首都,中国的公民啊。

照这么说来还可以推出,网上的论坛,对中南海的情况,对中国的军事情报,都是了如指掌。
或者就如阁下所说,中国人有全民文学创作的爱好???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9 00:5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828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