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XM8 于 2008-4-11 11:28 发表
“骨鲠亮直”这个词确实是最后总结时说的,但是在关于他早年的记载中就有“端正鲠亮”。
你认为新旧唐书的作者比较中立,而他们在总结时用了“猜贰”或是“性忌”,可见他们是认同李世民最后那个评价的,那么这个评价为什么不可信?他们没有必要拍李世民的马屁。
你这么分析不恰当,萧瑀并不是叙述者,叙述者是新唐书的作者,叙述的内容是萧瑀的弹劾,“御史大夫萧瑀劾靖持军无律,纵士大掠,散失奇宝。”这段才是史料。
在没有其他证据时,我们只能认为他确实这么弹劾了,但是不能因为有了这么个弹劾,所以弹劾的内容就是事实。
早年有“端正鲠亮”能否认“骨鲠亮直”是一生评价么?
《旧唐书》:萧瑀骨鲠亮直,儒术清明。执政隋朝,忠而获罪;委质高祖,知无不为。及太宗临朝,房、杜用事,不容小过,欲居成功,既形猜贰之言,宁固或跃之位?易名而祗加「褊」字,所幸者犹多;奉佛而不失道情,非善也而何谓。
赞曰:封伦揣摩谄诈,萧瑀骨鲠儒术。裴矩方略宽简,士及通变谨密。
所谓“既形猜贰之言”,就是指唐太宗“瑀性多猜贰”之言。
“既形猜贰之言,宁固或跃之位”,意思是唐太宗都有“性多猜贰”的评价了,萧瑀还能保持“或跃之位”(也即执政的位置)么?
未见《旧唐书》对“猜贰”有说明认可。
萧瑀弹劾李靖这一件事,跟萧瑀弹劾的内容是两码事。
比如张三说,李四曾经说过见过王五偷东西。
王五偷东西是李四说的,而不是张三说的,张三只是个转述者。
如果张三没说谎,那说明李四确实说过这句话。在不能证明张三说谎之前,应当采信李四说过这句话。
如果李四没说谎,那说明王五偷东西。在不能证明李四说谎之前,李四的说法就是有效的。
靖持军无律,纵士大掠,散失奇宝这一事件,原载于萧瑀弹章,而不是唐书等记载。
旧唐书或资治通鉴都是二次转载了。
在没有证据说明旧唐书或资治通鉴记载错误之前,应当认为旧唐书或资治通鉴所述是实,萧瑀确实这么弹劾李靖了。
而在没有证据说明萧瑀诬告之前,应当认为萧瑀所述是事实,李靖确实犯有该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