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范雎与远交近攻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范雎与远交近攻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1
发表于 2007-1-26 19:1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范雎与远交近攻
秦相之中, 范雎是名气比较大的一个,而且学术界一般评价也比较高。只有杨宽论其为“态臣”——
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出自《荀子》)。
但杨宽先生仍然认为范雎提出了远交近攻战略,对秦国兼并统一有指导性作用。此说其实颇有商榷余地。
按范雎约在秦昭王三十五年来到秦国,王稽初荐范雎于秦王,但未获用,“
秦王弗信,使舍食草具,待命岁馀
”。
到秦昭王三十六年,“穰侯为秦将,且欲越韩、魏而伐齐刚寿,欲以广其陶封”,范雎上书自荐,于是被秦王接见。其后
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
,向范雎请教,范雎数次推辞然后乃敢进言。这里其实有个问题,秦王既然屏退左右,当时只有秦王跟范雎两人密谈而已。则二人之言论外人无从得知,如何能流传出去呢?现有的范雎言论就存在游士虚托的可能性。
范睢曰:“大王之国,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战车千乘,奋击百万,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若驰韩卢而逐蹇兔也,霸王之业可致。今反闭而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国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王曰:“愿闻所失计。”
这是二人的第一轮对话。范睢上来就攻击穰侯,称其“为国谋不忠”,才导致秦国“今反闭而不敢窥兵于山东”。但范睢的话不实。秦昭王三十一年,白起攻魏;三十二年,穰侯伐魏;三十三年,胡阳伐魏;是连着三年用兵于山东。其后几年也不是闲着,三十五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是解决后方问题;而范睢发言的同年,穰侯伐齐刚寿,又是用兵山东。怎么能说“反闭而不敢窥兵于山东”呢?可见范睢出言之谬,或许这段根本就是游士虚托之辞。
(上述辩辞用《战国策》记载,《史记》作“至今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兵於山东”,谬误尤甚。)
睢曰:“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之则害于秦。臣意王之计,欲少出师,而悉韩、魏之兵则不义矣。今见与国之不可亲,越人之国而攻,可乎?疏于计矣。昔者齐人伐楚,战胜,破军杀将,再辟地千里,肤寸之地无得者,岂齐之欲地哉?形弗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露,君臣之不亲,举兵而伐之,主辱军破,为天下笑。所以然者,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藉贼兵而赍盗食’也。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缪乎?且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赵独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则天下莫能害。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赵强则楚附,楚强则赵附,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弊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可虚也。”王曰:“寡人欲亲魏;魏多变之国也,寡人不能亲。请问亲魏奈何?”范睢曰:“卑辞重币以事之;不可,削地而赂之;不可,举兵而伐之。”
这是前面对话的延续,远交近攻就出自于此,但人们多数之注意到了远交近攻,而忽略了其他言语。按秦国近者,韩、魏;次近者,楚、赵,远者,燕、齐。若按远交近攻,则应该是交燕齐而攻韩魏等国。范睢提出“远交而近攻”,是在批评“远攻”的举动。那么可以考察一下秦国远攻的记录。
考史记,秦国用兵于燕者仅一条。——
三十五年,佐韩、魏、楚伐燕
。而且这次还未必可信,因为仅见于秦本纪,韩、魏、楚、燕世家并年表都未载秦国参加。而此事就在上年,若范睢要批评远攻,大可以将伐燕拿出来做文章,但范睢未提。所以其中的“佐”字有可能是衍文。
用兵于齐者三条。——
二十二年,蒙武伐齐。二十三年,尉斯离与三晋、燕伐齐,破之济西。三十六年,客卿灶攻齐,取刚、寿
。前两条属于同一场战役,也就是五国破齐。齐国从此一蹶不振,秦国从此独大,可见参与合纵破齐对秦国是有利的选择。那么剩下也仅有攻齐刚寿一条。
史记中,从献公石门之战以来,其他秦国用兵的记载基本都是针对韩魏楚赵四国的(还有义渠、蜀等同样可以称为近的势力),而其中韩魏的记载又多一些。可见在范睢以前,用远交近攻的标准去衡量,秦国基本都是符合近攻原则的。
再看另一方面——远交,联齐实际也是很早就开始了(燕在破齐之前都是小国,基本被忽略,范睢也不提燕国)。惠文君时,张仪联齐攻楚,可以算是完整的远交近攻;昭王时,对齐国的外交尤其频繁,并立为帝,求田文为相,相吕礼于齐等等,都是对齐示好的举动。事实上在孝公时,齐秦两国数次同时攻魏国,那时候两国就可能有了默契。
由此可知,远交近攻实际是秦国固有的战略之一,秦国原先并不存在“远攻”的情况,范睢提出“远交而近攻”,并非是就秦国原先的战略而言。俗话说不破不立,范睢既然不是否定秦国原先的战略,那远交近攻也就不是范睢提出的新战略思想。所谓范睢提出远交近攻,给了秦国指导,也就根本站不住脚。范睢此举是就“失计”而言,实际也仅是在指责穰侯攻齐刚寿而已。
在批评穰侯过失以后,范睢才真正要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思想——“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以威楚、赵。赵强则楚附,楚强则赵附,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弊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可虚”,绕了一个大圈。如果对比一下虚托的张仪连横故事,就可以发现两者颇有相似之处。而范睢对魏采用的三种方式——卑辞重币事之、削地赂之、举兵伐之,也都是张仪惯用的手法。但张仪之时,齐秦楚三强并立,三晋也不弱,必须用连横之术;到范睢时,秦国一家独大,山东诸国要合纵才能跟秦相抗,再用同样的方法,未免落伍了。而再看一下其中对待魏国还要“削地赂之”,根本与前面
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
是相背离的。由此也可知道远交近攻并非范睢的方略。
又按范睢称“
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出师则害於秦。臣意王之计,欲少出师而悉韩、魏之兵也,则不义矣
”,则当时韩、魏已经与秦国连横,范睢之议根本没有必要。而下文范睢还力主秦王伐韩、魏以求连横,不免自相矛盾。应该又有游士虚托之词。
(继续)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远交近攻”也不能当作一种固定战略来用。因为秦国不占有全部主动权,“近攻”方面,可以想打谁就打谁;但“远交”就不是了,这是双方的事情,一个巴掌拍不响,不是你去套近乎,人家就会跟你合作的。就像范睢提出亲魏的时候,也是卑辞重币事之、削地赂之、举兵伐之依次而用。若对方国家不吃“卑辞重币事之”,就得“削地赂之”,这本身就跟得一寸是一寸的方针矛盾;若对方还不接受,那就得“举兵伐之”,那不正是南辕北辙,变成“远攻”了么?
在形势不同的情况下,完全有可能选择“近交而远攻”,用“远交近攻”不能涵盖一切。比如孟尝君连横韩、魏而攻秦时,秦国就不可能继续选用“远交”,而是选择和楚、赵等相对近的国家合作,因为齐国根本不接受秦的示好;而楚围雍氏时,秦也选择救韩,因为若秦不主动结交韩,那韩就会倒向楚国,对秦国不利。在这种时候,若还坚持“远交近攻”,等于给自己找麻烦。
就算范睢在批评的穰侯伐齐,又何尝不可以看成是“远交近攻”的实现呢?范睢自己也说了,“
今见与国之不可亲,越人之国而攻
”,这正是范睢自己提出的“卑辞重币事之”不可实现之后的“举兵伐之”啊。
“远交近攻”强调“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反驳“远攻”的不能越他人之国而拥有飞地,可见是以取实地为主的方针。但从范睢其他话语来看,他并没有这种主张。
曰:“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王曰:“寡人欲收韩,不听,为之奈何?”范睢曰:“举兵而攻荥阳,则成睾之路不通;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魏、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王曰:“善。”
这是范睢在伐魏成功之后的进言。这里又一次提出其目标是“韩听,而霸事可成”。到了“韩见必亡”的地步了,还是选择让其依附,而不是灭掉韩国,岂能算是“远交近攻”?
秦攻韩围陉,范睢谓秦昭王曰:“有攻人者,有攻地者。穰侯十攻魏而不得伤者,非秦弱而魏强也,其所攻者地也。地者人主所甚爱也,人主者,人臣之所乐为死也。攻人主之所爱,与乐死者斗,故十攻而弗能胜也。今王将攻韩围陉,臣愿王之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也。王攻韩围陉,以张仪为言。张仪之力多,且削地而以自赎于王,几割地而韩不尽?张仪之力少,则王逐张仪,而更与不如张仪者市,则王之所求于韩者,言可得也。”
(文中的“张仪”应该为张平,张良祖父,当时为韩相)
这段话中,范睢更是明确提出“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不是期望攻取实地,而是通过战争来迫使对方割地,甚至要采取让对方换上自己所需要的主政者来获取利益。这个想法不免有些理想化。而且范睢还指望“几割地而韩尽”,这更是荒唐。秦统一六国过程中,大多数地盘都是直接攻占下来的,而非对方割让的。
虽然这时候穰侯已经下台,忧愤而亡,但范睢还是继续攻击穰侯。但他所说的“穰侯十攻魏而不得伤”,又是不实之辞。
十四年,左更白起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公孙喜,拔五城。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魏,取垣,复予之。十六年,左更错取轵及邓。十八年,错攻垣、河雍,决桥取之。二十一年,错攻魏河内。魏献安邑。二十四年,秦取魏安城。三十一年,白起伐魏,取两城。三十二年,相穰侯攻魏,至大梁,破暴鸢,斩首四万,鸢走,魏入三县请和。三十三年,客卿胡攻魏卷、蔡阳、长社,取之。击芒卯华阳,破之,斩首十五万。魏入南阳以和。
若按“远交近攻”取实地方针,是每次都有地所得,怎么能说是“不得伤”呢?
这也可以看出“远交近攻”并非范睢所主张的策略。
(未完)
[
本帖最后由 冒牌 于 2007-1-27 09:25 编辑
]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2
发表于 2007-1-27 09:2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冰魄
于 2007-1-26 23:55 发表
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是极其明智的,派人与齐、楚通好,然后把进攻的目标对准了赵国和魏国等领近的国家。远国对自己没有利害冲突,可以结盟。邻居却是最大的敌人要削弱或削灭,结交远国可以在攻打邻居时,邻居 ...
范雎什么时候派人与齐、楚通好了?
又什么时候把进攻的目标对准了赵国了?
冰魄兄,有些事情不要想当然啊。
[
本帖最后由 冒牌 于 2007-1-27 09:33 编辑
]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3
发表于 2007-1-27 10:0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冰魄
于 2007-1-27 10:00 发表
看过一篇关于范雎的小述,里面是这样介绍的,况且秦没和赵国开过仗吗?那秦又是如何统一六国,还不是交好小国削灭强国。远交进攻主要是为断其后援孤立被进攻的对象的战略目的愚认粗解不对之处请指正。
...
范雎当政以来,只有先攻魏,后攻韩,并没有主动攻击赵国。
秦赵长平之战,缘由赵国接受了上党,而上党已经是韩王指定献给秦国的地盘,这应该是赵首先挑起战争,而非秦国主动去攻赵。
远交主要是为断其后援孤立被进攻的对象,这点没错。但远交的主动权并不在秦的手里,对方接不接受是对方的事情,这点也很明显。若被远交的国家坚持要参与合纵,秦也没有办法。
当然,齐国从复国以来一贯采取孤立政策,并没有倾向哪方,但这也并非范雎方略所致。
上面那段话其实颇受东周列国志的影响了。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1 16:3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84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