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子午谷奇袭可行性
性别:男-离线 楼桑野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2
功绩 16
帖子 604
编号 38945
注册 2005-5-15


发表于 2005-7-4 21:5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07-04, 14:45:48发表

QUOTE:
原帖由马岱于2005-07-03, 5:23:53发表
燕京兄,魏略虽然是魏国人所写,但比志详细得多,何况“延每随亮出”这个每字明显有些问题,子午谷之计只能在第一次使用的。

观地图可知,长安到潼关距离大概两百余公里,洛阳到潼关的距离也差不多,即使魏延到长安时才被发现,而潼关没有士兵把守,洛阳的魏军骑兵也会赶在魏延的步兵前面到达潼关。

马岱兄:
但是毕竟是敌国之人记载。
这个每字,我在以前那篇魏延计划可行性的文章中有分析,应该是第二次北伐时也有这样的机会,但是条件已经不如第一次了。可参考本人那篇文章的内容。
在那篇文章中,我介绍到:长安到潼关的距离是260华里,而潼关到洛阳的距离是430华里。而且当魏延出谷后,即使马上被发现,也要有骑兵快马到洛阳去送信吧?这个距离是690华里。
洛阳得到报告要开会研究、要集结兵力准备出发,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后才是行军430华里到潼关。这段时间足够魏延走260华里到达潼关了吧?

洛阳当时是谁守呢?皇帝亲自坐镇,出兵要这么磨蹭  而且军事上的突发军情,比如对方敌军突然出现而采取的告急传信,怎么会用送信的加急快马而不用烽烟?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楼桑野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2
功绩 16
帖子 604
编号 38945
注册 2005-5-15


发表于 2005-7-5 10:3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07-04, 22:18:09发表
有点外行?
烽烟只能反映有敌人来了,至于是来了一个连偷袭,还是来了10万大军,那不是靠烽烟所能表达的。而具体的报告才是皇帝作出正确决定的依据:是命夏侯懋就地解决(比如来一个连),还是派1万援军(比如来5000魏延军),还是派5万大军(比如这次诸葛亮主力来)。
而5万大军也不是说明天走就能够开拔的。古代交通、通信很落后,层层下达命令,召集下面的军官布置任务、等等工作都不是打电话可以完成的呀!

潼关怎么也是个要塞,是否毫不设防,而且也算是洛阳的西大门,有了敌情为什么不能用烽烟?为什么运兵防守潼关要这么磨蹭(注意不是要增兵到长安以西的前线).兄能给出具体的证据,而不是仅仅按照近现代中国的时弊以及和平年代的办事效率给出的臆测吗?



洛阳既为首都,西边就是毗邻敌国的前线,卫戍部队对于首都西大门的要塞潼关的布防怎会如此轻慢,似乎曹魏的政体还没腐败到这个地步?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楼桑野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2
功绩 16
帖子 604
编号 38945
注册 2005-5-15


发表于 2005-7-5 12:0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阿鲁卡德于2005-07-05, 11:31:18发表
纵观楼上几位的意见,谈谈我的看法。

QUOTE:
对于一个弱国来说只能出奇制胜才能有反转的局面。
正如当初曹操的官渡之战一样。

有这种意见我没什么好说的,出奇制胜的前提是什么?前提是自己不犯错,对方犯错,而且你要能捕捉到对方的错误。那种一开始不想着稳扎稳打,就想着出奇制胜的人最后结局必然是惨淡收场。更不要拿什么曹操的官渡之战来做对比,两者根本没有可比性。曹操有没有仗还没开始打就想着出奇制胜?没有,曹操是在正面相持,对峙中等待对方犯下大错,而且情况已经对自己十分不利的前提下才决定赌一把的。

顺便提一下,弱国反转局面的手段绝对不会只有出奇制胜。



老实说,成功率高在那里我是真没有看见。这个计划好当然是好,只有一个缺点,大家都知道的--太过一厢情愿。假如对手真的如你所估计般不值一提当然没问题,但假如对手不是这样呢?一开始就这样在战术上蔑视对手,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诸葛亮比起魏延已经很重视对手了,但他一出岐山时对手反应之快仍然让他有点措手不及,试想一下当魏延按照自己的计划出击而对手反应神速远超他的想象时,魏延的结局真的不容乐观啊。魏延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家都很清楚,如果说他和刘备的对话还不足以表现出他的口气大过底气的话,那么诸葛亮死后他的表现十足的表现出了他的有勇无某和大局观的的缺乏。就这样的一介武夫提出的一个这样一厢情愿的计划被诸葛亮否决自然是再正常不过了,与什么政敌,什么人际关系根本毫不沾边。

这位兄弟与俺意见基本一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楼桑野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2
功绩 16
帖子 604
编号 38945
注册 2005-5-15


发表于 2005-7-5 12:5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当然,不是说一定不出奇,而是出奇的合适时机、地点是否就是魏延所谓的兵出子午谷计划所言,有待商榷。起码甫一交战就出奇兵偷袭敌军腹地,连起码的对峙寻求战机都没有,在战术上太过低估对方的反应。已经不是奇兵还是正兵的问题了。官渡、阴平、淝水、赤壁等等成功偷袭或者以弱胜强的奇兵战例,哪个不是在充分对峙直到寻找到破绽后才果断出击的。魏延计划无疑对敌方可能发生的情况考虑欠缺周到,充其量是仅仅考虑了地理、布防、补给等客观条件,对最主要的主观上“人”的因素考虑不到位。一旦敌方未能如愿在反应时间上给予满足,其他客观条件都是如无本之木,实现不了的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楼桑野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2
功绩 16
帖子 604
编号 38945
注册 2005-5-15


发表于 2005-7-5 13:0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你说魏延有充分准备,那诸葛亮作为军政一把手的主帅否定掉这个计划是否就没有对战局进行充分的考虑呢?是不是也有点主观了:)
在汉中多年,充其量只能说明他对客观条件比如地理、布防、补给等准备、了解充分,而对于当时情况下敌方的反应快慢等“人”的要素,没有经过双方的对峙交锋,是无法得到第一时间的准确判断的。简单一句“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无异痴人说梦。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楼桑野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2
功绩 16
帖子 604
编号 38945
注册 2005-5-15


发表于 2005-7-5 15:1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对峙时间不长,与未接战就径直偏师长途奔袭,区别大着呢.对峙时间是否充分不是都要比官渡对峙时间长才算了


还有个长安潼关一线毫无防备问题.三国志虽然有记载"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但是三郡叛乱响应还有个大军压境后守将畏敌的因素,并不是因为曹魏各城郡要塞的守军在诸葛亮北伐军越过国境线之前就毫不知情,而且曹魏朝廷对边区太守的掌控度或者叫凝聚力当然远远不及首都洛阳周边的大都市以及要塞潼关.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诸葛亮北伐先得屯兵汉中,这一敌情,曹魏有没有可能察觉不到呢?答案是否定的,资治通鉴记载"(诸葛亮)屯于沔北阳平石马.......帝(魏明帝)闻诸葛亮在汉中,欲大发兵就攻之,以问散骑常侍孙资",既然知道了这一敌情,长安与潼关还会不会如和平时期一般防备低下到以魏延小股部队偷袭就能一鼓而下的地步呢?悬乎得很;而且曹魏已经知道了诸葛亮在汉中,长安附近的侦察力量肯定是要加强,魏延在兵临城下之前不被发现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楼桑野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2
功绩 16
帖子 604
编号 38945
注册 2005-5-15


发表于 2005-7-5 19:0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恩?对峙时间多长才算充分呢?淝水之战是否如魏延设想计划一般未接战就出奇兵呢?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楼桑野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2
功绩 16
帖子 604
编号 38945
注册 2005-5-15


发表于 2005-7-5 19:1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zhupz于2005-07-05, 16:56:56发表
十月,秦阳平公融等攻寿阳;癸酉,克之,执平虏将军徐元喜等。
十一月,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人趣洛涧,
丁亥,谢石等归建康.
十二月,秦王坚至长安,哭阳平公融而后入,谥曰哀公。大赦,复死事者家。

这是《资治通鉴》里的记载,只要你对古代的历法有些了解,可以算出淝水之战的时间长短,“对峙时间是否充分”是你自己的论断,自己的论断哪来给自己当论据是不合适的。

如果你不会算农历,可以看《资治通鉴》里的这一句。
“石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以老秦师。谢琰劝石从序言。”

似乎跑题了:)

这个问题不知道跟会不会算农历又有什么关系了。在出奇兵之前秦晋双方在这段时间早已有了交锋、接触,且是后秦一月前的主动进攻。跟魏延计划的前提蜀汉与曹魏经年未曾交战、蜀汉是主动进攻方而曹魏是守方大大不同。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楼桑野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2
功绩 16
帖子 604
编号 38945
注册 2005-5-15


发表于 2005-7-5 20:0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官渡、阴平、淝水、赤壁等等成功偷袭或者以弱胜强的奇兵战例,哪个不是在充分对峙直到寻找到破绽后才果断出击的

晋太元八年(383年)八月,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禁卫军)3万,计90万大军,在东 西长达几千公里的战线上,水陆并进,南下攻晋。
孝武帝司马曜在谢安等人的强有力辅弼下任命桓冲为江州(今湖北东部和江西西 部)刺史,控制长江中游,阻扼秦军由襄阳南下。任命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 都督,统率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遏制秦军主力的 进攻。又派遣胡彬率领水军5000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摆开了与前秦大军 决战的态势。 同年十月十八日,苻融率领前秦军前锋攻占寿阳,生擒晋平虏将军徐元喜等人。与 此同时,慕容垂部攻占了郧城(今湖北安陆县境)。晋军胡彬所部在增援的半道上得悉 寿阳失陷的消息,便退守硖石(今安徽凤台县西南)。苻融又率军尾随而来,攻打硖石。 苻融部将梁成率兵五万进抵洛涧(今安徽怀远县境内),并在洛口设置木栅,阻断淮河 交通,遏制从东西增援的晋军。
胡彬困守硖石,粮草乏绝,难以支撑,便写信请求谢石驰援,可是此信却被前秦军 所截获。苻融及时向苻坚报告了晋军兵力单薄、粮草缺乏的情况,建议前秦军迅速开进, 以防晋军逃遁。苻坚得报,便把大部队留在坎城,亲率骑兵8000驰抵寿阳,并派遣原东 晋襄阳守将朱序到晋军中劝降。朱序到了晋军营阵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等人 密告了前秦军的情况,并建议谢石等人不要延误战机,坐待前秦百万大军全部抵达后束 手就擒,而要乘着前秦军各路人马尚未集中的机会,主动出击。他指出只要打败前秦军 的前锋,挫伤它的士气,前秦军的进攻就不难瓦解了。谢石起初对前秦军的嚣张气焰心 存一定的惧意,打算以固守不战来消磨前秦军的锐气。听了朱序的情况介绍和作战建议 后,便及时改变作战方针,决定转守为攻,争取主动。
然后才有八公山上草木皆兵以及晋军乘势抢渡淝水击窥主动往后退却的秦军。

试问淝水之战是否如你所说不能算做充分对峙呢?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楼桑野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2
功绩 16
帖子 604
编号 38945
注册 2005-5-15


发表于 2005-7-5 20:1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八月,戊午,坚遣阳平公融督张蚝、慕容垂等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
甲子,坚发长安,戎卒六十馀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九月,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幽、冀之兵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万艘。阳平公融等兵三十万,先至颍口。

前面那句后秦是俺笔误,抱歉了  而且符坚的南征,也不能从十月攻寿阳算起哦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楼桑野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2
功绩 16
帖子 604
编号 38945
注册 2005-5-15


发表于 2005-7-5 20:2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淝水之战东晋军队的胜利,主要的因素归结起来,就是:
临危不乱,从容应敌;君臣和睦, 将士用命; 主将有能,指挥若定;
得敌情之实,知彼知己;士卒精练,北府兵以一当十;了解天时地利,发挥己军之长;初战破敌,挫其兵锋,励己士气;以智激敌,诱其自乱,然后乘隙掩杀;坚决实施战略追击,扩大战果
苻坚惨败淝水,原因众多。其中主要有:骄傲自大,主观武断,不听劝阻,一意孤 行地轻率开战;内部不稳,意见不一,降将思乱,人心浮动;战线太长,分散兵力,舍 长就短,缺乏协同;初战受挫,即失去信心;加上不知军情,随意后撤,自乱阵脚,给 敌人提供可乘之机;对朱序等人的间谍活动没有察觉,让对手掌握己方情况,使己陷入 被动地位。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楼桑野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2
功绩 16
帖子 604
编号 38945
注册 2005-5-15


发表于 2005-7-5 23:0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zhupz于2005-07-05, 21:43:35发表
你引的文章是没错,只不过那篇里在“决定转守为攻,争取主动。 ”紧跟的一句就是
“11月,谢玄派谴勇将刘牢之率精兵5千奔袭洛涧,揭开了淝水大战的序幕。”

讲淝水之战,是不能把背景都算进来的。就好像白马/延津之战都不是官渡之战一样。
还有你引了那么多淝水之战的总结,可有一条是牵扯“充分对峙“的么:)

好了,希望就此打住,跑题太远了

跑题就跑题吧
我前面讲淝水之战是经过充分对峙后才出奇兵,这个奇兵是出在淝水边上,所以叫做淝水之战,但是之前的对峙交锋时间上与这次奇兵完全连贯,只是因为对峙交锋的地点没有在淝水这个地点(因此名称不叫淝水之战,只算整个前秦南征战役),就说淝水之战不算是充分对峙后的战斗吗?  
淝水之战前的对峙交锋或许不是"淝水之战"这个历史名词特指的那次淝水边的战斗,却是前秦南征战役的一个整体,而且淝水之战是其中决定胜负的一场战斗,是整个南征战役的最终一战,为什么要分割出去计算呢?试问关于讲述淝水之战的文章,可有把前秦南征开始后与东晋的一系列不间断战斗忽略不谈的?怎么不能算是对峙充分呢?
东晋"得敌情之实,知彼知己;""了解天时地利,发挥己军之长;初战破敌,挫其兵锋,励己士气;",这些胜利的条件不经过充分地对峙,怎么可能实现?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楼桑野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2
功绩 16
帖子 604
编号 38945
注册 2005-5-15


发表于 2005-7-6 09:2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岳飞、周勃只是弱于对内部政治斗争的敏锐,而不是性格上没有忍耐力。而且二人对敌我双方整个政治大环境把握极佳,即所谓的知己知彼。子午谷之计能不能成并没有得到验证,似乎不能说成已经成功的奇计并对政治局势把握好了。
魏延北伐时候的身份不是主帅,历史上因将帅失和,大将恃才骄功,有违主帅节度、轻率出击而招致惨败的一样如恒河沙数.如马谡街亭之役、叶飞金门之役等等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楼桑野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2
功绩 16
帖子 604
编号 38945
注册 2005-5-15


发表于 2005-7-6 13:5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岳飞、魏延一样短于内部官场政治斗争,不代表岳飞、魏延一样短于对敌我双方大环境政治时局的掌握,更不代表岳飞、魏延一样都是精于对战上的知己知彼。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楼桑野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2
功绩 16
帖子 604
编号 38945
注册 2005-5-15


发表于 2005-7-7 21:5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魏延考虑的补给是掠夺长安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楼桑野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2
功绩 16
帖子 604
编号 38945
注册 2005-5-15


发表于 2005-7-7 21:5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3 05:0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9987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