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无势 于 2007-8-12 12:06 发表
地方官员到一定时期是要回京述职的.地方和中央是可以通过文书汇报工作的.刘焉通过张鲁把执汉中,就是利用他断了朝廷和益州使者的往来通道,从而使自己成为独立一方的土皇帝.
皇帝除了偶尔出游,也是不离京的,那么,是不是皇帝就没办法管得了地方官员了呢???御史台不是只有一个中丞.也有其他人员滴.太守还有督邮去看管下级官员,刺史还有从事可以派用场呢.
唱独脚戏是不可能滴.....
刺史就是中央外放到地方的官员,御史中丞要是管刺史就得外放?那么得设多少个御史中丞?每州一个??还叫御史中丞干嘛,直接改叫刺史得.
为什么刺史和2000石官被看作是同一等级,是因为刺史监督的就是这部份官员.而为什么会把刺史换州牧增2000禄,也说的很清楚,是因为600石刺史而监督2000石太守让人感觉管不住,所以才增.
也就是说,刺史本身工资只有600石,和某些大牌的令在这工资方面是一致的,但工资一致不代表地位一致.
刺史能管到太守,地位上明显比县令高,但工资却是一样的.
但是,地位不等同于级别.所处的部门不一样,级别也是不同的.比如西游记里的齐天大圣孙悟空,级别是高了,地位就是个空的.禄根本就是没的.
东汉时期刺史本来是没有兵权的,在东汉末年开始动荡后,朝廷控制能力弱,大约在灵帝时期才开始领了兵权.
御史中丞到地方督军,不代表在京不能督,而是因为,当地情况严重,朝廷重视特派,这种情况,不一定是派御史中丞,只要皇帝派,派个小尚书照样可以督,因为是代表天子.
贴子一开又离题了.
从地位上看,御史台的地位和尚书台相若....而所谓深受刘备重用的法正,终其生也不过尚书令耳....
从品级上看,所谓伏龙凤稚之一的庞统,鲁肃也不过认为一个别驾就不算轻用了.
从权力上看,御史台本身就是秦时为分丞相权而设出的一个职务.甚至可以过问丞相的工作情况.
所以说,无论从级别,地位,权力各方面看,徐庶的中丞都不可能算是轻用的了.品级不是很高,应该略次于尚书仆射.但确实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官职.
若说是不重用,实在是不好说.但是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徐庶石韬这么容易就退隐,也说明魏国的后浪真是一浪接一浪.........正符合诸葛亮之叹....魏国多士.
事实上从这个题目开始,我就没有否认过徐庶是受重用的:魏制的御史中丞其实是董摄宫殿的要官
关键在于我认为诸葛亮的感叹来自于他对魏国职官的定位错误。
如果说御史中丞能管得了全部刺史,那么御史中丞就拥有极大的权力了,但是这与东汉的事实不符:综观东汉时期,各政治派系之间争夺的要官,有尚书台人员,有司隶校尉,甚至有掌兵权的各级官员。可是御史中丞却很少有争夺的记载。——————这就间接反映了其实御史中丞的权力并不太大。
何况,如果说御史中丞在京师能管得了全部刺史,那么按理说应该出现个别刺史向御史中丞行贿或者报复的记载,但是目前看来也似乎是没有。
西汉把刺史改牧,不是因为“管不住”,相反是因为管得过严,出了问题。不过这是另外的话题,这里不详细说明。
“刺史本身工资只有600石,和某些大牌的令在这工资方面是一致的”————我前面列的记载就已经证明了县令是千石了,比秩六百石要高。
至于齐天大圣孙悟空,那是小说。在史区如果用小说作为依据,是没有多少说服力的。
东汉刺史是有兵权的,而且并非始自灵帝时期,比如我前面举的度尚,他是在桓帝时期以刺史领兵的。
如果在追溯到更前的时期,我们甚至可以发现明帝时期就有刺史领兵的记载:
永平元年,姑复夷复叛,益州刺史发兵讨破之。
要知道汉明帝可是东汉前期的皇帝哦。
东汉常制似乎没有出现过以尚书外派督刺史的记载啊。
法正官至尚书令,是因为刘备还没当皇帝,只是汉中王,所以法正担任汉中国的尚书令,地位是很高的。
鲁肃推荐庞统的时候,刘备不过是左将军领荆州牧————在刘备只有荆州一地的情况下,荆州的别驾、治中都是要官。
御史台过问丞相的工作,这是西汉的事情,跟东汉无关————换个角度说吧,东汉的御史中丞什么时候能过问三公、尚书的工作?
至于徐庶,没有引退的迹象:
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逮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才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庶后数年病卒。
看清楚这段记载就明白了,诸葛亮不是感叹两人引退了,是感叹两人仕官只能到达这种程度。而徐庶是在诸葛亮北伐开始后几年才死。